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山東民間棗梆劇團

山東民間棗梆劇團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04 09:34:58

傳 統 戲 劇

棗梆,是山東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于古曹州(今菏澤),在山東又稱本地,人山西)讀如找(zhǎo),系由“山西人”三字拼成的一個新造字,是指山西上黨梆子傳入山東後,受到當地語言的影響,發生變化,學唱者又多為本地人,所以傳出了這個名稱,意即“本地的山西梆子”故一稱“zhao梆”,其源出自山西東南部的“上黨梆子”,因而又名“澤州調”。

棗梆的唱腔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潑,用真嗓吐詞,假嗓托腔,而且真假嗓音截然分開,由真嗓突然翻高而假嗓,這個假嗓用“咿、呀”托腔,腔韻悠長,給觀衆餘音缭繞之感。這是棗梆特有的韻律。

山東民間棗梆劇團(聊城非遺棗梆聲起)1

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山東民間棗梆劇團(聊城非遺棗梆聲起)2

文化特征

山東民間棗梆劇團(聊城非遺棗梆聲起)3

棗梆在表演藝術上,和本地的山東梆子柳子戲一樣,具有粗犷、豪邁的特色,注重表現力。在唱腔上,它具有粗犷、健壯的特色,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潑,旦角、花腔更優美動聽。闆式、旋律等依然保存了上黨梆子的唱腔特點,但它不同于上黨梆子的一個明顯特點是:唱腔中真假嗓結合,真嗓吐字,假嗓拖腔,而且真假嗓嗓變截然,由真嗓突然翻高而成假嗓,假嗓拖音甚長小生、小旦的拖腔皆用“咿”、“呀”,黑臉、紅臉的拖腔皆用“啊”、“嘔”,聽起來别具風味。

山東民間棗梆劇團(聊城非遺棗梆聲起)4

棗梆最初用的絲弦樂器為:頭把、二把、三把。頭把又名“鋸琴”,杆似闆胡而稍短,椿木制筒,前後粗細不同,用梧桐闆覆蒙,羊腸 制弦,發音高亢尖亮,與山東梆子的“二弦”、萊蕪梆子的“提琴”、章丘梆子的“胡琴相似。二把的式樣與頭把基本相同,但筒子前後一般粗細。陸續增添了闆胡、二胡、三弦、琵琶、低胡、笛、笙等伴奏樂器。打擊樂器與山東流行的其他梆子大緻相同,隻是“鑼經”中的[小鑼浪頭](出場時用的),略有差異。絲弦樂器演奏時,有時配加霸王鞭伴奏,在其他劇種中較為罕見。

山東民間棗梆劇團(聊城非遺棗梆聲起)5

山東民間棗梆劇團(聊城非遺棗梆聲起)6

代表作品

棗梆現存的傳統劇目僅用八十餘出。

經常演出的劇目,通常為“老八本”,包括《天波樓》、《八仙頭》、《蝴蝶杯》、《訪四川》、《代州願》等,以表現曆史題材為主,多半取材民間流傳的演義小說。

另有一部分反映民間生活情趣的喜劇,如《求妻》、《曬鞋》等,短小精悍,饒有風趣。曾經參加過山東省戲曲會演的《徐龍鍘子》一劇,與《中國地方戲曲集成》(山西卷)選載的上黨梆子《徐公案》,僅主要人物的名字不同(上黨梆子為徐延昭,棗梆稱徐龍),劇情、結構、主要唱詞,基本相似。

棗梆繼承了上黨宮調的傳統,除去演唱梆子劇目外,過去還演出昆腔的《賜福長春》,羅羅的《時遷打鐵》,皮黃的《桑園會》、《擊鼓罵曹》、《黑風帕》等戲,但這一部分昆、羅、黃劇目,久已不唱,現已失傳了。

棗梆在表現代題材方面,曾經進行過長期的探索實驗,先後上演過《小二黑結婚》、《白毛女》、黨的女兒》、《柯山紅日》、《金沙江畔》、《紅岩》、《萬紫千紅》、《于無聲處》等劇目,取得不少經驗。

山東民間棗梆劇團(聊城非遺棗梆聲起)7

傳承意義

棗梆現存傳統劇目八十多個,以曆史題材為主,多闡揚傳統美德,表現扶正祛邪、尊老愛幼之類的主題,具有較強的觀賞性。作為獨立的地方戲曲劇種,棗梆的音樂、表演和劇目自具特色,在中國戲曲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時它又是北方梆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為梆子的流變等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