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可能降價嗎?真理是個邏輯概念什麼是邏輯?正确的思維就是邏輯包括正确的定義、判斷、推理、論證等等要求人們在思維過程中遵守定義規則,對概念做出正确的判斷和推理,并且思維不違背邏輯基本規律邏輯思維的對象包括思維的真與假、質與量、條件和理由等等,關系、運動、實踐等等也是邏輯思維的重要因素,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真理可能降價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真理是個邏輯概念。
什麼是邏輯?正确的思維就是邏輯。包括正确的定義、判斷、推理、論證等等。要求人們在思維過程中遵守定義規則,對概念做出正确的判斷和推理,并且思維不違背邏輯基本規律。邏輯思維的對象包括思維的真與假、質與量、條件和理由等等,關系、運動、實踐等等也是邏輯思維的重要因素。
什麼是邏輯上的概念?由内涵和外延構成的概念就是符合邏輯的概念。其内涵是屬性,反映着這個概念的本質;外延是範圍,反映這個概念的數量。
對概念做出正确的判斷,是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概念的本質決定這個概念是否成立。通常用“真”與“假”表示,告訴我們的是這個概念“是與不是”、“正确與錯誤”、“成立與不成立”;概念的“量”,反映概念的“多與少”。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量的多少不改變質。如“五十步笑百步”。條件發生變化,會引起質的變化。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不論是概念的定義,還是概念的判斷和推理,都不能違背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同一律是指對一件事的認識隻能是它本身,不能跑題。比如說“你吃飯了嗎?”隻能回答是否吃了飯,而不能回答“吃了饅頭”;矛盾律是指一個思維不能互相矛盾,包括“也是也不是”、“又黑又白”、“又有又沒有”等等;排中律是要求對具有矛盾和反對關系的思維不能同時肯定或同時否定,即“二者必居其一”。如對“是”和“否”,隻能做出“是”或者“不是”的判斷,不能做出“都是”或者“都不是”的判斷;充足理由律是要求一個思維的理由要真實、充分,原因與結果有必然聯系。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
研究邏輯思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正确思維,摒棄錯誤的認識。下面我們就運用上述邏輯學基本原理分析“真理”這個概念的邏輯特性及其相關的各個因素,揭示圍繞這個概念所産生的不同認識。
“真理”這個概念的其内涵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正确認識”,符合這個本質内涵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不是真理。外延是所有的真理,包括各個領域、各個時空範圍内、各個條件下的真理,是所有真理的總和。
“真理”這個概念裡面包含“客觀事物”和“認識”兩個哲學概念。“客觀事物”是指人的意識以外的一切看得見、摸得着、感覺得到、計算得出的所有“東西(存在)”以及這些東西發展變化的規律,簡單地說就是“客觀實際”;“認識”是人通過實踐活動對客觀事物作出的觀察、發現、分析、計算、檢驗和總結。反映的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定義、判斷、推理和論證的主觀思維。
01、與真理有關的“真與假”的認識
真理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正确認識”,符合這個定義的就是真理,邏輯判斷為“真”。說“言之有理”、“符合道理”,都表明人的認識與客觀實際相符,這樣的認識就是真理。
不是真理的認識,包括人對客觀事物“反映不正确”的認識和僅憑“主觀想象”而産生的認識。它們都不是真理,在邏輯上判斷為“假”。前者是有客觀存在,但人認識不到或者認識錯誤。屬于人認識不到的,比如說“宇宙外面是什麼?”、“原子還能否再分?”。屬于認識錯誤的如“地心說”;後一種是沒有客觀存在,一切都是人腦的想象。比如說“後羿射日”、“女娲補天”是神話。說“鬼”,是胡思亂想。說“空間如果能夠折疊”,是假想。說“天上掉餡餅”是幻想。還有給人批八字的,是胡蒙瞎扯。
判斷一個認識的“真”與“假”,也就是确定一個認識是不是真理,隻有一個标準,那就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觀實際這個本質屬性。
隻要是符合客觀實際的認識,就都是真理!
(2022年5月21日于承德,聲明原創,與政治無關,責任自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