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年前的這幾天,意大利羅馬仍然如往年一樣,沉浸在八月未央的浪漫裡。人們抓住暑假的尾巴,縱情唱歌跳舞、縱情出門度假。

但千裡之外的美國,一部電影的上映,卻讓這座浪漫之城一下子獲得了全世界的關注。電影的名字叫《羅馬假日》:赫本飾演的歐洲公主,和派克飾演的美國記者,在羅馬度過了一天的快樂假期,雙方暗生情愫後,卻又揮手作别——情節簡單,卻似乎暗示了赫本與派克一生的糾葛與遺憾。
《羅馬假日》原汁原味地展示了浪漫的南歐風物,廣場、噴泉、優雅的古城、内蘊深厚的博物館、貴族女孩們漂亮的裙裾、随處可見的音樂舞蹈,以及美味的冰淇淋。
電影裡的一個經典鏡頭,在著名的西班牙廣場上,赫本拿起一支酸奶口味的冰淇淋,問老闆“Gelato"?老闆回答"Yes,Gelato”!
然後她掏錢買下,美滋滋地舔了起來。

雖然美式的Ice cream,也被譯為“冰淇淋”,但它與意式的GELATO相比,完全是兩種東西。雖然二者各有擅場,也各有自己的擁趸,但大部分老美來到意大利,都會感歎:“原來我們的冰淇淋那麼糙。”
簡言之,意式冰淇淋更多地保存了鮮牛乳、水果、堅果等食材的天然狀态,通過充分攪拌,混入空氣,而讓冰淇淋質地變得綿軟細膩。送到食客手上時,它的溫度狀态依然在不停變化,必須現場吃完。如果凍回冰櫃,再拿出來時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

美式冰淇淋中混入的空氣較少,所以質地相對堅實,口味也多數是老美們喜歡的花生醬、巧克力,甜度比意式的高許多,因此可以承受反複冰凍。所以美國人常常從超市、流動零食車裡買來吃,而意大利人隻能去手工冰淇淋店裡吃,或者自己動手做。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當初赫本買冰淇淋取景的那家鋪子“Giolitti”,至今依然在羅馬萬神殿附近開門營業,據說,曆代教宗都愛在吃他們家的冰淇淋,也是無數前往意大利遊客的打卡朝聖之地。

意式冰淇淋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紀,馬可·波羅在東方探險的時代。他自稱從中國學到了冰鎮甜品的制作工藝,那是一種類似于冰沙并混有少量牛乳和果泥的甜點,并将這種甜點的制作手法帶回了意大利,最終演變成了雪葩Sorbet。

這或許是中國唐代就已流行的“酥山”的翻版,但更有可能是馬可·波羅從阿拉伯商人那裡學來的雪泥,它雖然與真正意義上的冰淇淋在口感和制作上存在很大差異,但可以确定的是,這種甜點與十七世紀中葉出現在意大利的Gelato存在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今天的羅馬,許多冰淇淋鋪子都保持着十七世紀保留至今的習慣——在公共場合用舌頭舔食冰淇淋是一件粗俗的事情,優質的冰淇淋通常被放在小水晶杯内,再不濟,也要用華夫餅皮卷起來的蛋筒乘放,人們用勺子優雅地舀食。

因此,《羅馬假日》裡赫本當街舔食冰淇淋的動作,也被很多人解讀為公主反抗傳統,追求新生活的标志。
就好像赫本邊吃冰淇淋,邊說的台詞那樣——她問派克:“你真的願意陪我做這些新鮮的事情嗎?”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Guess you like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