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雞”是曲解古義最厲害的一個成語,現在都是形容一個人傻呆呆的,特别是在恐懼或吃驚不小時那個愣住的樣子。但實際上,這詞的本意卻絕對是個褒義詞,如果戰國時期有人說你“呆若木雞”,那恭喜你,你一定有啥絕技,是個狠角色。
“呆若木雞”出自莊周《莊子·達生》:“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這是其中記錄的一個寓言故事的片段。這個寓言說的是啥呢?
戰國時齊宣王愛好比較多,他癡迷于鬥雞,君王條件優越,還在招攬天下賢士時專門召來一名訓雞高手紀渻子為他訓練愛雞。
鬥雞嘛,我們理解無非是會挑選善鬥和健壯的雞,大概訓練下就可以上場了。齊宣王也是急着檢驗紀渻子訓雞的效果,要挑選具備實力的雞去比賽,因此過了十天,齊宣王就派人來問,鬥雞訓練得怎麼樣了?紀渻子說:“還不行,它正憑着一股血氣而驕傲得不行。”又過了十日,齊宣王又找人來問是否已有成果,紀渻子仍說:“還不行,仍然對别的雞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應。”這要是普通人,估計心裡也得犯嘀咕,八成是碰上騙子了吧。于是再過十天,宣王果然又來問,紀渻子還是老一套,說:“還不行,仍然氣勢洶洶地看着對方。”終于在第四個十天過後,紀渻子主動找到齊宣王說,雞訓練的差不多了,現在這“戰鬥雞”即使是面對别的雞叫,它已經沒有任何反應了。看上去就跟木頭做的一樣,不過,神奇的是,一旦将它放進鬥籠中,别的雞都不敢應戰,看見它轉身就逃走了。
巧合的是,另一部作品列禦寇的《列子·黃帝篇》中也記載了這個故事,看來這個故事流傳範圍還不小。
從紀渻子訓練雞并每個階段達成的效果看,他的訓雞訣竅是讓雞高度的專注,不受外界幹擾,你強任你強,清風拂山崗。似乎有點我們太極以靜制動的傳統哲學在裡面,也對,高手打鬥都願意多看少動,窺破對方破綻,一擊制敵。如果看過拳擊比賽,應該也有體會,高手們試探不可缺少,貓腰晃動,然後耐心尋找戰機。有耐不住性子的先掄起拳頭,往往會吃虧。
這裡再來說說齊宣王,這可是個很有意思的君主,起碼曆史上留下名字的次數不少。
大家都熟悉的是濫竽充數,主角也是齊宣王,他喜歡讓人吹笙演出,而且往往喜歡一大群人合奏,因此那位南郭先生就利用了這個漏洞,去齊國混飯吃,每次裝模作樣,很像那回事,但實際上卻出工不出力。宣王死了,他兒子齊湣王繼位,這位新主君偏偏喜歡聽獨奏吹竽,眼看沒法再混,南郭先生趕緊逃走了。
如果以為齊宣王是個玩物喪志、昏庸愚笨的呆諸侯,那就與事實不相符了。實際上,在齊宣王執政期間,齊國是得到快速發展的。最大的貢獻,是齊宣王招攬天下人才的舉動和成果。
他光大了齊桓公創建的稷下學宮,并以稷下學宮為基地,廣泛招募天下人才,雖然也有渾水摸魚之徒,但各方面真才實學的人也得以大量進入齊國。齊宣王的确是禮賢下士,為了表達自己對人才的重視,他會親自接見投奔齊國的人才,無論能力大小。而隻要是進入稷下學宮的學子,無論是老師還是徒弟,齊國都會大方的劃出專款養起來。訓雞能手紀渻子八成也是專門請來的人才之一,不管如何,在訓練鬥雞上,人家的确是世界一流水平。
齊宣王時期,稷下學宮著名學者就有七十多位,整個稷下學宮的學子們至少就有數千人。
因此,齊宣王的朝堂之上不缺各國精英,而且不少都擔任重要職位,内政、外交、軍事方面人才濟濟,鄒衍、淳于髡、慎到等人都為齊國盡力,而孟子也多次前來貢獻力量。
重視人才,營造寬松的環境,給與尊崇的禮遇,是每個治世共同的特點。我們今天的基礎教育普及率就很了不起,相關紅利正在體現,未來的競争下,人才将會起到決定性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