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魯迅散文的特點研究依據

魯迅散文的特點研究依據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9 17:35:38

魯迅散文的特點研究依據(魯迅與泰戈爾文學風格的比較)1

中國與印度同為亞洲國家,也都是人口大國,兩國人口相加多達25億多,相當于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在中印兩國的近現代文學史上,同時出現兩位巨人:中國的魯迅和印度的泰戈爾。

資料顯示,泰戈爾曾三次來中國訪問,魯迅的态度是很冷淡的,也沒有明确表示出為什麼這個态度,隻說了句“一榻糊塗”。

至于魯迅與泰戈爾的個人關系就不必過多研究了,關鍵在于兩個人的作品,在風格上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有時候甚至是對立的。泰戈爾以浪漫的、善意的、和諧的思想來感染人,追求真善美,帶有感化教育的作用。泰戈爾将強烈的個人美好願望注入到作品當中。魯迅則是相反的,魯迅對真善美的追求是以戰鬥的姿态出現的,是怒向刀叢覓小詩,冒着生命的危險從事革命的文學事業。其風格是冷峻而犀利的,是尊重現實而力求減少幻想。

魯迅散文的特點研究依據(魯迅與泰戈爾文學風格的比較)2

從當時的中國局勢來看,泰戈爾的思想不利于革命者冷靜客觀地面對殘酷的鬥争。雖然魯迅的年齡比泰戈爾小許多,但魯迅看問題比泰戈爾深刻。在面對社會變革這種大課題上,泰戈爾是天真的幻想天才,不成熟。而魯迅是客觀剖析現實的天才,冷靜成熟,入木三分。對此,我們應該慶幸!如果中國文藝的旗手不是魯迅,而是泰戈爾,對中國革命來說,就是場災難。泰戈爾會主張和諧感化,隐忍,放棄鬥争,成為中國革命事業的絆腳石。這也許是魯迅對泰戈爾冷淡的最根本原因。

魯迅散文的特點研究依據(魯迅與泰戈爾文學風格的比較)3

對于今天的中國人來說,泰戈爾的風格就應該是适合的,也應該受到歡迎。雖然鬥争仍然存在,也更多地體現在意識形态、經濟發展的較量上,直接的霸淩現象已經不多了。

泰戈爾的愛情詩寫得極美妙浪漫,而魯迅一生中幾乎沒寫過一篇愛情方面的作品。如果說有的話,就是那首“我的所愛在山腰,想要尋她山太高。”毫無美妙浪漫可言,似乎是勸慰年輕人别在個人小情感上浪費時光,幹脆“由她去吧”!想想看,這樣的兩個人,如何能談得攏?

魯迅散文的特點研究依據(魯迅與泰戈爾文學風格的比較)4

“如果能與自己愛的人在一起,擁有地球上最小的一角就夠了。”這是泰戈爾的詩句。放在今天來看,真是美極了。但是,當時的中國,是動蕩戰亂的中國,有志青年抛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地救國之危亡。如果國将不國,哪裡會有那幸福的地球一角?魯迅的話就是這樣的了:“真正的猛士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和慘淡的人生。”那些在刑場英勇就義的先烈,哪個人沒讀過魯迅的作品呢?也正是在魯迅精神鼓舞下的革命者,以流血犧牲的代價赢得了中國今天的美好與富強。今天的國人有條件與相愛的人享受那地球上最小的一角了,多讀泰戈爾會增強柔情蜜意的幸福感。

泰戈爾與魯迅都是善良的,追求光明與進步。魯迅的善良是戰士的善良,帶着鋒芒。泰戈爾的善良是像溫暖的陽光一樣。正如他的詩句“讓我的愛情像陽光一樣包圍着你,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

對于讀者來說,把泰戈爾和魯迅對比着讀,一定是很有趣的。如果想把話說得浪漫動聽,那就學泰戈爾。如果想把問題說透,把事情辦成,那就學魯迅吧!

如果聽一下列甯的見解,列甯說過這麼句話:“少說漂亮話,多做實際的事情!”

要我說,“謝天謝地!影響中國近現代文學的人是魯迅,而不是泰戈爾。”

家人聚會,情侶交流,可多用泰戈爾的風格。面對工作、事業,矛盾和鬥争,還是魯迅的風格管用。

我希望,人們在少年時能活得像泰戈爾的詩句一樣溫暖而浪漫。成年主事的時候,能如魯迅一樣明辯是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