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墓,是中外皆知的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的長眠之地。墓及廟宇位于漢中市勉縣的定軍山腳下,諸葛亮生前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贈谥為“忠武侯”,因而得名武侯墓。建興十二年,蜀漢丞相諸葛亮與魏司馬懿在渭南相抗,病死于五丈原軍中,葬漢中的定軍山下。北魏地理學家郦道元《水經注》中記載:“葬于其山,因即地勢,不起墳壟”。現存墓冢系後代起封。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早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陽西),專研曆史、地理、兵法。後劉備“三顧茅廬”,亮提出“隆中對策”,聯吳抗曹,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劉備死後,亮輔佐劉禅,立志收複中原,恢複漢室。第五次北伐時(234年)病逝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終年54歲。諸葛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下,因山為墳,冢足容棺,儉以時服,不須器物”。部屬楊儀、姜維、費祎等扶柩回漢中,遵遺命葬于今陝西勉縣定軍山下。
大殿門
諸葛亮塑像
武侯墓碑亭
墓碑
墓冢
武侯墓陵園今占地320餘畝,内外兩道垣牆衛護,二水環抱,進頭道大門所見橫卧的黃土崗叫書岸梁,寓意諸葛亮雖長眠卻仍日理軍國大事。崗西有一樂樓,樓前有草坪,是昔日人們祭祀諸葛亮唱戲的地方。
“武侯墓”三個大字金光閃閃,高懸在二道大門之上。跨進此門楹聯、匾額使人應接不暇。牆上壁畫,生動逼真,繪武侯生平事迹及三國故事;碑碣林立為暮宇增添典雅、肅靜。
獻殿三間,高大寬敞。大門與獻殿間左右兩側,各有廂房三間,室内用雕塑繪畫等藝術形式把諸葛亮的一生事迹分為十個部分向遊人展示。大殿與獻殿相接,殿内龛上為諸葛亮塑像,左手按膝,右手握卷,神采奕奕。兩書童侍奉左右,一哥持劍,一個捧印。龛下關興、張苞侍衛兩旁。
大殿後為武侯墓冢。墓前有碑亭,内立碑石多通。墓呈“覆鬥形”,高4米,外圍以大理石望柱和雕刻精良的護闆,周長64米,顯八卦狀,以示對諸葛亮推演八卦的紀念。墓頭東腳西,有“永懷西蜀,興複漢室”之意。幕後有兩株高約20米的桂樹護墳。這兩株丹桂,據《忠武侯祠墓志》載,為景耀六年(263年)所植。每年中秋,十裡飄香。桂樹後有武侯寝宮三間。室内陳列諸葛家譜及曆代皇室加封谥号。
大殿東西兩側,還有耳房、兩院配殿。其東為諸葛亮五次北伐事迹展;其西為當代書畫大師墨迹繪畫展。
大殿西南角還有一座“武侯墓冢”,墓前也有碑亭及石刻。原來清嘉慶四年(1799年),陝甘總督松筠來憑吊武侯,随行譚南宮自稱“精于堪輿之學”,妄說殿後之墓為假,諸葛亮應葬在這裡。松筠信以為真,乃命沔縣知縣馬允剛堆土造墳,于是就多出一座墓冢來。
祠宇内原有54株松柏,象征諸葛亮享年54歲。現僅存20餘株,傳說為三國時所植,距今已1700年。
古柏
古柏
讀書亭
武侯墓一帶的定軍山還是馳名中外的古戰場,久負盛名。這裡有黃忠斬夏侯淵的“斬将橋”;諸葛亮屯兵的“仰天池”;還有“八角琉璃井”等遺物遺址,現今山上可拾到銅鐵“紮馬釘”等。定軍山在清嘉慶年間,還是白蓮教活動的重要根據地之一,官府屢次派兵圍剿而失敗。嘉慶皇帝不得已從京都派“軍門王文雄。振協王韓嘉業”等将領來陝西,受當時陝西巡撫、陝甘兵備道松筠節制,由松筠率重兵到定軍山一帶“清剿教匪”,白蓮教避其鋒芒而轉移。後來白蓮教在西鄉梭羅關巨家院一帶,一舉殲滅清軍數千人後,揮師入川。松筠一面向朝廷報告敗況,歸罪于死亡将士,一面卻向嘉慶禀報戰功,把白蓮教的主動撤退說成是“武侯之靈昭昭,是神人感應”,幫助退了教匪。荒唐的嘉慶皇帝大喜,赦發金銀,重修忠武侯祠墓,使其規模更為宏闊,竣工時,于嘉慶八年七月十六日,皇上禦書“忠貫雲霄”四字,現匾額懸于武侯祠。
紮馬釘
木牛流馬模型
玉帶橋
地圖
八十年代初,四川成都、湖北襄樊、陝西漢中三地市聯合成立了諸葛亮研讨會。“諸葛亮研讨會·漢中聯會”1984年秋在諸葛亮的長眠地勉縣召開時,成為當地的一件大事,各級黨政及社會各界十分關注,境内三國遺迹及武侯祠、墓修葺一新。随着《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頒布實施,在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古建築得以維修,在二道門前的溪河上架設了仿古玉帶橋,并引資建設水系工程和園林建設。為陵園增添了景色。諸葛亮為一代名臣,千百年來深受統治階級和人民的愛戴。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以編号68,分類号12公布武侯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勉縣人民政府立即響應,劃定外圍牆以内為絕對保護範圍,外圍牆以外50米為一般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地帶,加強對武侯墓陵園的保護工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