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言》中,馮夢龍描繪了士、農、工、商、帝、王、将、相、盜、丐、優、娼、優、蔔、道、僧、尼等各種樣貌的人物。然而,他提及最多的,當屬士人。
士人中有一類人,原本是曆史人物,可馮夢龍卻用自己的小說,來渲染其奇聞轶事,并借其言行來“聊舒胸中磊塊”。
例如王安石固執偏聽,以緻人民怨聲載道;蘇轼鋒芒畢露,卻流于輕佻,故需有人點化。
《三言》中,有關蘇東坡事迹的描寫,以《明悟禅師感五戒》和《王安石三難蘇學士》最為清晰;而關于王安石形象的描寫,則以《王安石三難蘇學士》和《拗相公飲恨半山堂》為主。
馮夢龍劇照
《拗相公飲恨半山堂》馮夢龍在《拗相公飲恨半山堂》中,叙述王安石在未拜相之前擁有的諸多善譽,講述他罷官後,回金陵歸隐途中的諸多轶事。
從茶坊的壁間,到廟宇的朱壁、民家坑廁的土牆、村舍新粉刷的壁上、草舍泥牆、郵亭壁間,處處皆有人留“詩”嘲諷、诋毀王安石與新法。其中的某些詩詞,還提及王安石不為人知的隐私,預言了他日後的下場。
這些,既令王安石百思不解、腦中有很多問号,也令其感到自己所行已經到了“人人怨恨”的地步。不久,他便在悔恨和病魔的糾纏中,結束了他的一生。
事實上,馮夢龍在繼承宋元話本,改寫《拗相公》一文時,對王安石仍寄予同情,并非全然負面塑造其形象。
王安石雕像
首先,馮夢龍筆下的王安石,在辭官歸隐金陵的路上,既不擾民,對其謗語批評,也多默默接受反省,其襟懷氣度隐然可見。
其次,對王安石變法,馮夢龍或許不免也繼承元祐黨人對他的批評,但對其形象的塑造,卻非一面倒地隻呈現其“惡”,而不見其“善”。
換句話說,馮夢龍在既有的話本故事題材與叙事模式限制下,仍隐然流露出對王安石綿綿不絕的寬恕與善意。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相較于《拗相公飲恨半山堂》對變法“不絕于耳”的批判聲,《王安石三難蘇學士》中的王安石形象,則較為正面。
蘇轼劇照
這一則故事,叙述了王安石與蘇東坡之間的逸聞趣事。
話說王安石為相時,蘇轼一日前去拜訪他,适巧他不在。蘇轼在書房中等待時,将王安石未完成的兩句描寫“黃州菊花落瓣”的詩稿,擅自依韻續成;結果,王安石回來見到,心中不快,隔日上奏,将蘇轼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蘇轼自知得罪王安石,臨去黃州之時,到相府辭行。王安石托蘇轼辦一件事——從黃州回來之日,帶一壇“瞿唐中峽水”,來給他治痰火之症。
蘇轼到了黃州之後,發覺原來黃州的菊花和别處不同——秋天會落瓣。回想起當時錯吟王安石的黃州菊花一詩,乃欲親自到相府謝罪,并為王安石取瞿塘中峽水以為敬。
蘇轼劇照
誰知船行了中峽,忘了吩咐水手打水,隻好打下一壇下峽水,将水帶給王安石。
蘇轼以為同是一江之水,中峽水與下峽水應無分别,而撒了謊;不料,王安石拿水和陽羨茶一煮,見茶色半饷方見,茶水味淡,知是下峽水,拆穿了蘇轼謊言,也令蘇轼心中大為折服。
最後,王安石和蘇轼互相出題切磋、考問對方,蘇轼皆不如王安石,蘇轼甘拜下風;王安石也惜蘇轼之才,奏過宋神宗,複了蘇轼翰林學士之職。
馮夢龍劇照
馮夢龍利用兩人三次“詩文”鬥智、交鋒,肯定王安石識廣才博;尤其以黃州菊花落瓣、瞿塘中峽水濃味适中等事,更可見到王安石高才卻謙遜的一面。
相較之下,蘇轼自視甚高,但為人處世不夠圓融謙遜,因其好恃才誇己的性格,導緻仕途多阻的命運。
《明悟禅師感五戒》若進一步拿《明悟禅師感五戒》這篇創作于《三言》早期的作品,和《王安石三難蘇學士》對觀,更将發現“性靈”思潮對馮夢龍的影響。
《明悟禅師感五戒》的主要情節,是紅蓮女敗壞佛教高僧。
蘇轼劇照
小說講述五戒和尚為紅蓮女所壞,明悟禅師以賞蓮為名,題詩“紅蓮争似白蓮香”來暗諷、點醒五戒。
結果,五戒一時惱怒,坐化投生為蘇轼,滅佛謗僧而去。而明悟禅師為救五戒,乃投生為佛印禅師,終其一生,為蘇轼護持。
小說裡的蘇東坡,前世原是道行高深的和尚,因一時差了念頭,犯下色戒,把多年的清行付諸東流;今世轉生為一才高八鬥、志在功名、不信佛法的大文豪。
後來,因與好友佛印禅師有夙世之緣,在其不斷勸誡下,終于看破功名利祿,大通佛理。
想了解更多相關知識,可點擊下方卡片搜索【馮夢龍《三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