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或為周最謂金投曰:“秦以周最之齊疑天下,而又知趙之難予齊人戰,恐齊、趙之合,必先合于齊。秦、齊合,則公之國虛矣。公不若收齊,因佐秦而伐韓、魏,上黨、長子,趙之有已。公西收寶于秦,南取地于韓、魏,因以徐為之東,則有合矣。”
【譯文】有人從周最的利益角度出發,解釋他的行為意圖,這人對趙國的金投說:“秦國一定認為周最回到齊國的目的是齊魏合縱,由此秦國有理由懷疑天下諸侯合縱攻秦,秦國又知道趙國不會與齊國開戰,擔心齊與趙聯合起來,必定先于趙國與齊國建立外交關系。如果齊、秦兩國聯合超來,那麼趙國可能會被攻擊,有被擊敗的風險,國力極有可能衰退,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您不如與齊國建交,再聯合秦國去攻擊韓國、魏國,那麼上黨、長子這些城池就歸趙國所有了。這樣做,您可以收到秦國送來的寶物,又能奪取韓國、魏國的土地,再派遣韓徐為到齊國任職,那麼趙國與齊國的邦交關系就一定能成功。”
【解析】
這一策的原文非常混亂,關鍵地方的字眼都有出入。各種版本皆不相同。校訂此策,隻能參照各種版本與我自己的理解。正誤與否,隻能如此。在可以理解範圍之内,我隻能臆斷。勉強在我的解讀語境下使此策相對合理。
一、背景知識
周最是西周國君的公子。他在齊國任職,得到齊王的信任,出任相國。當然,他在齊國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保存西周。周最到達魏國,是有他自己的考慮。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兼任多國相國,這樣多方共赢。但是他的目的不是達到,所以從魏國回到齊國繼續任職。
金投是趙國主政大臣,他瞧不上齊國,也不願意聯合齊國。
韓徐為,趙國大臣,此策中金投可以派遣他辦理趙齊聯合事務。
二、變數
此策雖短,但是變數甚多。涉及到的是戰國七雄的連鎖反應局勢,所以内在相當複雜。此策中已經涉及的諸侯包括了秦、韓、趙、魏、齊。這五國的行動必定還會引起其它諸侯的動作,楚、燕如果也加入其中,形勢将更加複雜。七國的地緣關系變數總體而言就是合縱與連橫。無論是秦與齊連橫,還是趙與齊聯合,都會形成或南北合縱、或東西連橫兩種關系。這是總的原則,而細節的變數會因為不同的形勢有着具體的不同。
三、目的
此人遊說的目的既然是為了周最,那麼解讀的角度必定要以周最為主。周最的目的是希望趙與齊聯合,破解秦齊可能出現的連橫。為什麼要預先破解秦與齊連橫呢?
策士的目的首先要消解周最回齊帶給秦國的壓力,因為這個行動帶來的壓力令秦國最敏感,必須先釋放由此給秦國帶來的影響。就是不希望秦國認為周最要合縱,消除秦齊連橫的可能性。
更因為周最是主張合縱的齊國相國,秦齊建立連橫之後,周最的地位極大可能在齊國不保,所以周最必須要提前破解秦齊可能的連橫。
而破解連橫利用的變數是趙國。所以需要趙國入局,但是,此時趙國的主政者金投卻是與齊國敵視的人。所以,策士必須利用形勢來遊說金投。
為什麼這位策士選中了金投,還有一個原因,金投曾經在秦國任職,與秦國保持聯系,所以想要解除秦國的懷疑天下合縱的臆斷,最好的選擇就是讓秦國相信周最的行動不是合縱,人選要麼是秦國相國,要麼是一位曾經在秦國而現在在其它諸侯任職高位的人物,恰恰是金投符合這個标準。所以,在此策中,才會有趙秦聯合進攻韓、魏的策略,這是為秦國考慮,同時為趙國考慮是得地。
綜上,策士的主要目的是解除周最行動對秦國的影響,尤其是防止秦國臆斷造成誤判,因為誤判而提前行動,由此引發諸侯一系列行動。利用的形勢是秦、趙、齊三國關系,運作的核心人物是金投。秦、趙聯合,趙必須要解除齊國的威脅,想要解除威脅,要麼與齊國建立穩定關系,要麼拉齊國一起進攻韓魏。這樣做,既解除了秦齊的連橫,又明确傳遞東方六國不會合縱的信号。
四、秦國的行動
周最回齊這個動作本身有它的意義,是周最到魏國謀求外交發展失敗的無奈。但是,在國際社會看來,事情未必如此。強國之中,對這一行動反應最強烈的、最有危機感的應該是秦國。因為秦國最擔心的是東方六國的合縱。
秦國會認為周最的行為是魏國與齊國要達成新的外交聯盟的一種動作,這是動作極有可能是東方六國合縱的開始。所以這一舉動令秦國緊張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因為六國合縱的目标最可能攻擊秦國,所以秦國從事件的表象立刻做出判斷并加以應對是理所當然的了。
基于對周最行為的自我主觀理解,秦國臆斷為東方六國可能合縱,再針對合縱必須做出相應的決策,基于這些決策必須配套完整的動作,此時秦國就必須行動起來。秦國的行動就是必須要在東方六國建立合縱之前破壞六國的合縱。
在此策中,要破壞六國關系,就是與齊國建立外交關系,确立連橫,使用連橫破解合縱。
當秦國行動起來之後,所有諸侯國都必須要做出相應的反應。周最的行動引發秦國的行動,秦國的行動又引發東方六國的行動,這樣循環下去,必然會引起連鎖的動作。
五、連鎖反應的原理
觀察到外部的動作,主觀臆斷,基于臆斷而決策,基于決策而行動,做出預防性動作,由此動作引發一連串其它主體的新的行動。由此形成聯動反應。
各方的連鎖動作不斷地形成正反饋,形成一種旋渦式的連鎖反應。這種趨勢不斷卷入更多的主體,産生出更多的預防性動作。此時的趨勢,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
在這種局勢中,不可控的因素越多,變數的可能性越多,失控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由此造成的不确定性就越大,風險就越大,不可控性也就越大,局勢崩盤的可能最大。
六、辯說策略中趙國的利益
第一點:害處。如果秦齊聯合,必須可能進攻趙國,趙國就有失敗的風險。當然這隻是一種可能性,并且這種可能性實現的概率并不高,危害的緊迫性不足。第二點,好處。趙國可以與秦國聯合進攻韓、魏,從兩國攻占上黨、長子這兩塊地盤,這一好處的實現可能較大。但是實現起來也不容易,畢竟需要曠日持久的戰争,對于趙國與秦國來說也不是絕對把握的事情。
總之,這一策遊說力度不足,金投沒有聽取是有原因的。這一策中,與齊國聯合的好處不足,壞處不夠大,危害性不夠緊迫。
七、信息不對稱
周最回齊這一行為本身是不透明的。這種信息的不透明有兩個用處。
好處是掩蓋很多信息,這是詭詐。比如說戰略忽悠,就是來自于信息的不透明,利用更多的掩飾或假象,讓人看不到真相。
壞處是信息不透明會造成所有人做出預防性動作。猶如《三體》中所說的黑暗森林法則。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于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必須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别的生命,能做的隻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恒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
為了保證自己生存,就不能等到确認對方的真實情況。無論是真是假,哪怕是誤解也好,都必須預先開槍。隻有預先開搶,才能增強自己的生存概率。大家不得不提前開槍,這會激發出很多意外情況。
所以,釋放的所有的動作在被他人理解的時候都應該有這兩個方面。如果希望别人理解明确的動作,那麼傳達的信息必須明确。如果不希望他人理解動作,那麼就必然要混淆,讓人們對動作的真實含義産生理解的混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