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捷寫的《像經營企業一樣經營自己》這本書,序言開篇這樣寫道:熱門電視劇《權力的遊戲》中斯塔克家族的族語“凜冬将至”,如今成了職場流行語。
尤其是35歲 的職場人,正處于要麼上升,要麼甘于現狀的分水嶺。搞不好,就真的會“凜冬将至”。
這本書裡還說:任何時候的學習,都是對你自己這家企業最有價值的投資。
35歲 的職場人,如果能通過學習成為職場精英的高管層,當然是上上策。
而現代管理大師德魯克,在《管理:使命、責任、實踐》中對高管層的工作本質是這樣定義的:高管層的工作就是調動知識、組織知識、運用知識以及引導知識。
由此可見,持續學習掌控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能在35歲之前就做好職場規劃,制定合适的學習計劃,在對我們來說最有價值的學習上投資,實現職場轉型,就能一舉粉碎“凜冬将至”的魔咒。
有哪幾種學習模式,可以助你一舉粉碎“凜冬将至”的魔咒呢?我把它歸納總結為碎片化學習,系統化學習,碎片化 系統化的綜合式學習,三種模式。
碎片化學習
提高你當前職場的核心競争力
劉捷的《職場經濟學》對職場核心競争力是這樣定義的:所謂職場核心競争力,就是你在工作能力和資源上的特長和超越常人的優勢。
這本書裡寫了一個叫小琴的案例。2012年,剛畢業不久的小琴,在一家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産品部門擔任助理,日常就是對接各部門、寫郵件、會議紀要、做PPT這些秘書類的工作。而實際上,她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簡單對接和文職工作,而是深入到技術、風控、市場和銷售等專業領域,與各部門進行溝通和了解。
利用所有碎片化時間持續學習,請教上司。她甚至抓住與同事的工作餐的時間,從八卦中學到行業知識,不懂就問 。累計起來的行業知識以及對公司各部門運營準确的掌握,使得她專業的會議紀要和PPT得到管理層的認可,沒過多久就成了全公司公認的文案能力最出色的人。
一年後,她所在的部門經理提出離職,而她理所應當成了公司管理層公認的,最适合部門工作統籌協調的人,這就是她的核心競争力。隻不過她的資曆過淺,隻能先提拔為主管,在新聘任的部門經理到崗前暫代相關職責。
就是因為這個暫代的鍛煉,僅僅過了一年半,她就被提拔為了産品部副經理。又過了一年,憑借着對各部門工作的了解,以及對金融産品的熟悉,小琴又被任命為新設的機構合作部經理。
随後,她被其它新晉企業高薪挖角,擔任了産品總監。不到5年,在小琴還沒到35歲之前,她就完成了從月薪5000元到年薪50萬元的華麗變身!
你看,像小琴這樣,圍繞自己當前手頭的工作,勤思考、跨部門多交流,利用碎片化時間系統性地學習,提升了當前職場的核心競争力,成為了自己領域裡的佼佼者。在35歲之前就成功轉型,粉碎了“凜冬将至”的魔咒。
系統化學習
消除你與上級間的“信息不對稱”
《菜根譚》有講:“功夫難處做,學問苦中得 ”
這句話裡的“功夫難處做”,對于35歲 職場人的啟發意義在于,要找出破除職場困頓局面的最難處,然後利用2:8原則,把80%的時間放在20%的,對你來說可破除職場困頓局面的學習目标上。
35歲 職場人的困頓局面的最難處,莫過于與上級和高層級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你總會發現你的上級和公司高層擁有你不知道的信息,這叫做“信息優勢”。
雖然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傳播,讓每個人都有平等獲取信息的機會。然而,人們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還是體現在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上。那些能掌握更多跟職業相關的知識,并能恰當運用的人,就掌握了更大的信息優勢,這又決定了他能身處于哪一個層級。
我一個做外貿的朋友Sellina,除了基本技能,比如對産品功能特性、銷售技巧、英文口語、溝通技巧等精準掌握之外,去國外出差期間,利用大量時間收集行業國際趨勢,以及大客戶和競争對手産品動向等信息,并加以分析彙總。
當公司決策層反過來需要她提供行業信息時,就脫穎而出走上了有決策權的經理崗位。而當她發現銷售管理于她來說确實是個挑戰時,又報名管理課程,利用周末大塊時間,進行系統化學習。
當她具備了跻身更高層級的資質時,提升層級就水到渠成。不到35歲,她就已經穩居公司外貿部門總監,根本就不存在人們口中的35歲危機這道坎兒。
Sellina利于系統化學習,圍繞自己的職能工作,始終保持對行業動态的持續關注,有意識地延展專業領域的縱深,并努力提升管理能力。由于她卓絕的專業知識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成功消除了與上級間的“信息不對稱”,甚至獲得了“信息優勢”,跻身公司決策層。在35歲之前就成功轉型,粉碎了“凜冬将至”的魔咒。
綜合式學習
助你更換新賽道并獲得賽道優勢
劉捷的《職場經濟學》裡同時也寫了他自己,從一個小打雜成功更換新賽道,并成功跻身于國有上市大公司核心高管層的案例。
1995年,劉捷剛畢業,進了上海浦東保稅區的一家國有上市公司,在财務部實習。當時他主要幹的工作就是打雜,比如帶訪客參觀,或者打電話催債。
一般來說,陪同訪客參觀,客氣點、殷勤點,背一背企業介紹,就夠了。而他利用碎片化時間提前做了很多功課,比如去熟悉保稅區的法規條例,還拿到了保稅區裡的國際大企業名單和每家企業的核心技術,甚至連每批客人所在地區的行業新聞,也都了然于胸。
他實習第4個月時,跟一批客人聊他們當地的經濟,聊得很歡,客人堅持要求他一起參加他們董事長的招待午餐。席間,一個正局級的領導向他公司的董事長強烈地表達了對他的肯定。那是董事長第一次記住他這個新人。
替公司催收拖欠的委托貸款,一般來說,打打電話、發發傳真,或者配合銀行起訴就可以了。他卻用碎片時間學習了銀行的貸後流程、民事訴訟程序,還學習了相關的談判技巧,然後逐一去談……就這樣,一年内,他清收欠貸1400萬元,參與配合收款5000萬元。因為這些突出業績,他轉正沒多久就被任命為證券事務代表。
在這之後,他開始了更系統化地學習。轉正第一年,學習證券發行和再融資相關知識;第二年,學習境内外會計準則;第三年,學習企業并購和分拆相關知識;後來又自費進修國際經濟法碩士研究生。
随着他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進入證券這個全新賽道的他,職位也随着一路飙升。先是出任這家國有上市公司的證券部經理、公司監事;然後又成為董事會秘書,跻身公司核心高管的行列。而那一年,他還沒到30歲。
從打雜潛心做好本職工作的碎片化學習鑽研,到系統化地學習與證券相關的知識,并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劉捷的案例充分說明,利用碎片化結合系統化的綜合式學習,能幫他更加切實地提高專業能力,提高整體思維格局,為更換新賽道并獲得賽道優勢提供了必要條件。
不到30歲的他,就已經在新賽道上跻身國有上市大公司的核心高管行列。“凜冬将至”對于他來說,壓根兒就不存在。
他曾經說,自己在職場上的所有進步和成績,與其說是幹出來的,不如說是學出來的。
寫在最後
通過以上三個案例,能獲得的啟發是,在進入職場穩定下來之後,你就可以早早地确定自己需要學習哪些專業知識,才能跻身哪一層級。然後,根據這個層級的人所具備的知識結構,來倒推出自己目前的知識結構還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未雨綢缪地提前規劃,再針對性地去學習,碎片化也好,系統化也好,碎片化結合系統化的綜合式也好,可視自己的情況而定。
從這三個在35歲前順利轉型的職場精英的成功,可以得出結論:學習能提高你當前職場的核心競争力;學習可消除你與上級間的“信息不對稱”,獲得“信息優勢”;學習能助你更換新賽道并獲得賽道優勢。
總之,學習能助你在35歲之前完成職場轉型,粉碎“凜冬将至”的魔咒,輕松逾越所謂的35歲職場危機。因此我們說,職場人的終極“殺手锏”是——學習!
劉捷在《像經營企業一樣經營自己》後記裡提到他的微信簽名:“沒有一個冬天不能被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面臨35歲危機的你,希望在擁有學習這個職場人的終極“殺手锏”之後,相信你的職場會四季如春,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凜冬将至”。
作者:Margaret Wu
文中圖片來源: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