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微信裡有一個不敢打擾的人

微信裡有一個不敢打擾的人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8 11:18:04

微信裡有一個不敢打擾的人(微信好友越來越多)1

微信裡有一個不敢打擾的人(微信好友越來越多)2

抖音上之前有一個火爆的視頻:

午覺睡到八點,打開手機,卻沒有一條找自己的消息。

評論區紛紛說,這就是自己的真實寫照。

微信裡有一個不敢打擾的人(微信好友越來越多)3

微信裡有一個不敢打擾的人(微信好友越來越多)4

似乎,孤獨已經成為了大家的常态:

一個人的時候,沒有人陪;一群人的時候,沒有人懂。

01 孤獨究竟是什麼?

孤獨到底是什麼?

心理學家歐文·亞隆把孤獨分為了三類:人際孤獨、心理孤獨和存在孤獨:

人際孤獨:這種孤獨最常見,是指與他人的分離,比如在新環境中沒有交心的朋友、和親近的人分别等。

心理孤獨:人們在面對壓力或者創傷的時候,為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會分割自己的内心,壓抑欲望和情感。這種内心的撕扯,會帶來孤獨。

存在孤獨:個人和任何其他個體之間,始終無法互相理解,存在着不可跨越的鴻溝。

美國自然主義小說家理查德·耶茨,将這幾種孤獨,淋漓盡緻地展現在《十一種孤獨》一書中。

《十一種孤獨》描寫了美國二戰後五六十年代十一個普通紐約人的生活,他們有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卻同樣孤獨,同樣不如意:

對于肯來說,孤獨是自我和現實的互相拉扯。

行動笨拙的肯和上層階級的文森是好朋友。

不,準确來說,是肯主動想和文森成為好朋友,而文森恰好享受這種高人一等的快感,于是他們之間開始了一段“不平等的友誼”。

為了維系這段來之不易的關系,肯總是模仿着文森:

他學着聽文森喜歡的音樂類型,學着文森在沙灘上搭讪女孩子,哪怕他對這些壓根就不感興趣。

有一天,肯發現了一位很有天賦的音樂家,但這個音樂家卻想通過自己的琴技,去攀附一個當地有權有勢的人。

他強烈反對,鼓勵音樂家去追尋自己喜歡的音樂。

文森嘲笑肯不切實際。

聽到文森的話後,肯的内心在掙紮,但最後卻妥協了,支持文森和音樂家的想法。

因為他害怕和文森不一樣,就會被他孤立,然後陷入無盡的孤獨。

我們也經常和肯一樣,害怕特立獨行,為了合群,變成自己不想成為的樣子。

殊不知,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獨,合群了才是内心真正的孤獨。

微信裡有一個不敢打擾的人(微信好友越來越多)5

對于格蕾絲來說,孤獨是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格蕾絲和拉爾夫在相貌、家庭情況上都很般配,他們即将要舉行婚禮。

格蕾絲是一個喜歡浪漫愛情的女人,她渴望穿着漂亮的裙子,來一場兩個人的約會。

但拉爾夫是一個務實的男人,他關心的或許不是這場約會,而是這條漂亮裙子究竟花了多少錢。

直到結婚前一夜,格蕾絲還在糾結,究竟該不該嫁給這個,看上去門當戶對的男人。

很多時候,我們也容易把自己當作一件商品來衡量,尋找着那個在物質上相匹配的人。

但殊不知,好的感情,追求的是精神上的門當戶對。

如果在精神上無法契合,那哪怕看起來再合适,你的靈魂也隻是在獨行。

微信裡有一個不敢打擾的人(微信好友越來越多)6

理查德·耶茨筆下的孤獨衆生,也是我們孤獨的縮影。

而你的孤獨,又是哪一類?

02 我們害怕孤獨,卻又離不開孤獨

其實,作為一名旁觀者在讀《十一種孤獨》的時候,我很清楚地意識到,肯不要逼着自己合群,而是要找到自我;格蕾絲可以放棄這段表面合适,其實内心孤獨的感情,去尋找靈魂伴侶。

但當我們置身其中的時候,卻容易做出和主人公一樣的選擇。

因為,我們一邊害怕孤獨,一邊離不開孤獨。

我們害怕孤獨,是因為在倫理孤獨之下,我們不想做一個特立獨行的人。

蔣勳在《孤獨六講》中談到,儒家文化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實都是在說和周圍的人構建人際關系,認為如果在父慈子孝、夫妻和睦的關系中,人是不會感到孤獨的。

所以,有時候我們拼命去合群,爸媽拼命催婚,也許并不是我們害怕孤獨,而是害怕别人覺得我們人際關系不好,性格有缺陷。

微信裡有一個不敢打擾的人(微信好友越來越多)7

我們離不開孤獨,是因為我們企圖依賴孤獨,尋找現實生活中的失控感。

很多時候,我們嘴上喊着一個人好孤獨,但是真的有人發起邀約的時候,我們又開始拒絕,覺得一個人過得很潇灑。

為什麼我們一邊念叨着孤獨,一邊又會拒絕走出孤獨呢?

因為,我們覺得孤獨在保護着脆弱的我們。

想想,當我們努力去合群,但是卻發現怎麼都融不進去的時候,會不會懷疑自己,是自己出了問題?

但是當我們拒絕邀請的時候,至少,我們在孤獨的時候還可以自我安慰:

“我不是厭世,我隻是自己選擇了孤獨。隻要我願意,我就能不孤獨。”

就像皮格馬利翁一樣,他曾經雕刻了很多以妻子為原型的雕塑,并且愛上了其中一個。

後來,雕塑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女子,他欣喜若狂之後卻開始自我懷疑:這個活過來的雕塑,真的和自己幻想中的一模一樣麼?

當雕塑隻是一個雕塑的時候,皮格馬利翁可以完全占有她,任憑他的想象塑造她。

但是當雕塑活過來之後,她不一定會朝着皮格馬利翁的想象發展,也不再受他想法的控制。

所以,你現在明白,為什麼有的人甯願沉浸在虛幻的世界中,用微信、直播、遊戲等替代品來彌補自己的孤獨,也不願意在現實中去真正彼此靠近了嗎?

因為我們害怕在真實生活中那種失控的感覺。

微信裡有一個不敢打擾的人(微信好友越來越多)8

03 課題分離,和孤獨做朋友

那我們究竟該如何做,才能和孤獨相處呢?

1.走出技術營造的烏托邦

正如前文所說,現在很多人想要卻又害怕走出孤獨,所以他們會借用手機來填補内心的空虛,安慰自己,“我并不孤獨。”

《孤獨的力量》一書中寫道:

“201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大約15億臉書用戶中,使用臉書最頻繁的是那些存在社交恐懼症的人,尤其是那些急需獲得社會認同的人。

技術成了一劑藥膏,成了一種讓我們無須再為适應環境或歸屬而擔憂的方法。”

所以,要想真正和孤獨坦然的相處,我們應該放下手機,從這種“僞孤獨”中走出來。

首先,我們可以試着主動走出來,向身邊的人釋放善意的信号。

不過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要抱有過強的目的或幻想。

雖然孤獨的人大多數時候是想從對方身上獲得溫暖,但我們要知道,不是我們一發出邀請,就能找到自己的知己。

所以,試着随心所欲地和他人交流,這樣表現可能會更好。

其次,我們要學會篩選關系。

社會聯結的數量,并不是越多越好。

過多的社交,有時候反而會讓我們心力憔悴,倍感孤獨。

所以我們要試着梳理自己的社會關系,剔除那些讓自己感到痛苦的關系,留下那些能和自己深度交流的朋友。

2.學會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是由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提出的,他認為我們想要幸福,就不要去幹涉别人的課題,也不要讓别人幹涉我們的課題。

也就是我們不要去為别人的孤獨買單,自己也不要把自己的孤獨強加給别人。

在《戀愛課》這本書裡,作者陳雪就講了一個故事。女生希望男生能夠陪陪自己,但是男生工作太累,下班後沒有那麼多精力。

她問陳雪,是不是男生不夠愛自己了。

陳雪反而說:“情人是沒有相互陪伴的義務。”

在陳雪看來,陪伴是為了相處,為了增進理解,為了分享,所以人是可以選擇什麼時候互相陪伴的。如果這次狀态不好,我們可以選擇下一次狀态好的時候,再互相溝通。

而這個女生會孤獨,就是因為沒有弄明白,其實自己内心的孤獨,是要靠自己來解決的。

她卻把這個課題強加給男友,覺得自己的孤獨,男友應該負責。

當男友的狀态,不足以幫自己解決這個課題的時候,她就覺得男友不理解她、不愛她,覺得她是這段愛情中,最孤獨的那個。

不光是愛情,在友情、親情甚至是職場關系中,我們也常常容易犯這種錯誤。

所以,要想和人際關系中的孤獨好好相處,我們不妨嘗試一下三步,學會課題分離:

第一步,思考目前遇到的問題,究竟是誰的課題。

第二步,進行課題分離,看看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别人的課題,然後劃清界限。

第三步,不去幹涉别人的課題,也别讓别人幹涉你的課題。

這時候,我們就要想辦法解決自己的課題,而不是越界去關心别人的課題。

人生而孤獨,

關鍵在于我們如何與孤獨共處。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内心孤獨的真實原因,

找到孤獨的力量。

【今日互動】

你生命中最孤獨的時刻?你當時又是如何去應對孤獨的?歡迎和大家分享你的想法,分享能減輕自己的孤獨感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