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降雨強度排序圖解

降雨強度排序圖解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04:06:19

降雨強度排序圖解(降雨量是如何測出來的)1

降雨強度排序圖解(降雨量是如何測出來的)2

序言

告急!新鄉2小時降雨量超鄭州

7月21日,新鄉西北部出現暴雨、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天氣。新鄉市區牧野站2小時降水267.4毫米,超過鄭州2小時最大262.5毫米的降雨量。

在天氣預報中,我們常聽說某某地2小時的降雨量為多少毫米、某某地6小時的降雨量為多少毫米、24小時的降雨量為多少毫米,這個降雨量毫米顯然是衡量降雨大小的一個标準,很多朋友想必也想知道是怎樣衡和怎樣計算出來的,小編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但講得都很籠統,模糊不清,讓人了很難理解。而且小編上個月在公衆号“俗世傳媒”上發的文也曾被誤導,特别是這個時間段不好理解,對于這一點,小編将繼續和大家分享。經綜合多方資料,小編今天再次給大家作個詳細的介紹。

降雨強度排序圖解(降雨量是如何測出來的)3

降雨量

降雨量是指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積聚的水層深度,一般以毫米為單位,它可以直觀地表示降雨的多少。用單位時間裡的單位面積上所得雨水的深度來衡量,即毫米/平方米/某某時間段,專業術語稱為降水強度或雨強。

單位時間為年、季度、月、24小時、12小時、6小時、4小時、2小時 、1小時、30分鐘、10分鐘、一場雨、,若是按24小時測算多是從20~20時和08~08時兩種方法。我國電視和廣播節目中發布的日雨量為08~08時,代表前一天的雨量。

單位面積為平方米。

深度單位為毫米(mm),氣象觀測中取一位小數。

也就是在一平方的區域内,單位時間裡下雨所積聚的雨水深度。水的密度是1000千克每立方米,1平方米1毫米深的水質量為1*0.001*1000=1千克,也就是兩斤水。

昨晚深圳的羅湖、福田區下了場好大的雨,一瞬間馬路就變成河流了,很多車輛都給淹了。剛開始那半小時可是傾盆大雨啊!後來雨勢才慢慢小了很多。

這雨是下得太快太急大太了,以至路上的積水在短時間内無法排洩。不象前天,雖然下的幾場雨也不算小,但因為雨勢不大不急,隻是持續的時間長而已。

天氣預報說明天還有暴雨和大暴雨。

受到台風“盧碧”的影響,8月4日夜間,深圳普降大雨局部暴雨并伴7級左右短時大風,最大累計雨量109.6毫米,最大小時雨強79.0毫米,均出現在羅湖區深圳水庫。

4日下午,深圳氣象台陸續挂出分區暴雨黃色預警,多區迎來明顯降雨。晚上19時25分,羅湖區分區暴雨黃色預警升級為橙色,這意味着在此之前的3個小時内,羅湖區累計雨量已達50mm以上,也就是暴雨級别,且降雨還将持續。

按照相關氣象标準,20毫米/小時的雨為短時強降水,50毫米/小時的雨定義為極端短時強降水,我國暴雨的标準也隻不過是24小時降雨量達到50毫米,而深圳羅湖半個小時内就下了相當于一天暴雨的雨量。

晚高峰遇上強降雨!人沒事! 暴雨突襲疊加晚高峰,市區部分路段、特别是羅湖區交通壓力劇增,行車緩慢。19時30分,深圳交警陸續發布實時路況,“愛國路與太甯路交界處,因積水交通已中斷,請廣大車友提前繞道行駛”。

降雨強度排序圖解(降雨量是如何測出來的)4

(20時 沿河路東環高架橋下積水 6車抛錨)

20時左右,前方情況再度更新,“受暴雨影響,沿河路東環高架橋下出現積水,6台車輛被淹”。此時,羅湖交警已迅速組織警力及拖車第一時間抵達現場,全力疏導交通并開展救援處置。 經過多方努力,沿河路東環高架橋積水在1個小時之内消退。雨水中受困的人員,也全部得到及時、安全轉移。

(21時 沿河路東環高架橋下積水消退)事實上,在當晚19時30分之後的半小時内,羅湖區測得雨強達半小時58.5mm。根據設計重現期與降雨量的關系換算,此次降雨級别已超過百年一遇的标準。由于深圳原老城區大部分地區的降雨承載能力設計标準為50mm/1h,因此短時間内的強降雨超出部分排水管網系統的排水能力。 應急處置力量迅速到位 在暴雨最為迅猛的半小時内,深南中路大劇院路段的積水曾一度達到40公分,沒過小腿位置,小車通行有涉水抛錨的危險。

“接到深圳氣象台黃色預警信号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趕到現場了”,深圳市水務集團羅湖分公司副總經理何剛表示,晚上到8點左右,雨水在半個小時内超過了50毫米,水務部門聯合街道工作人員、交警、消防部門的工作人員,及時對周邊的行人進行了疏散,并迅速進行排水作業,半個小時左右便将積水排完。 接近晚上12時,深圳衛視&壹深圳客戶端記者在現場發現,水務部門的工作人員還值守在現場。

在天氣預報中,“小雨”、“中雨”、“大雨”、“暴雨”,以及“大暴雨”、“特大暴雨”在氣象學中都有明确的科學界定。

小雨指24小時内降水量不超過10毫米的雨;

小到中雨指24小時内降水量為5毫米~16.9毫米的雨;

中雨指24小時内降水量為10毫米~24.9毫米的雨;

中到大雨指24小時内降水量為17毫米~37.9毫米的雨;

大雨指24小時内降水量為25毫米~49.9毫米的雨;

暴雨指24小時内降水量超過50毫米的雨;

大到暴雨指24小時内降水量為38毫米~74.9毫米的雨;

大暴雨指24小時内降水量超過100毫米的雨;

特大暴雨指24小時内降水量超過250毫米的雨。

“零星小雨”指降水時間很短,降水量不超過0.1毫米;

“有時有小雨”意即天氣陰沉,有時會有短時降水出現;

“陣雨”指的是在夏季降水開始和終止都很突然,一陣大,一陣小,雨量較大;

“雷陣雨”則是指下陣雨時伴着雷鳴電閃;

“局部地區有雨”指小範圍地區有降水發生,分布沒有規律。

從以上資料中可以知道,氣象部門所說的暴雨、大雨、中雨、小雨,是指一天24小時内所下雨水的累計,并不能反映某一場雨的大小。

而且,現實中我們也親曆過,一場雨水的降雨過程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是傾盆大雨,稍候就是淅淅瀝瀝的小雨了,或者是間斷了幾分鐘,然後又是下一陣。所以,大家都明,一場雨的大小,不僅跟單位時間内下的雨有關,還跟下了多長時間有關。

是以,氣象部門在降雨後報出的某地的降雨量,都會特别的指出是多少小時的降雨量。

降雨強度排序圖解(降雨量是如何測出來的)5

測定降水量的儀器,有雨量器和雨量計兩種專業工具。

降雨強度排序圖解(降雨量是如何測出來的)6

降雨強度排序圖解(降雨量是如何測出來的)7

淘寶上也有賣,價格從幾十元至幾千元不等。關于氣象部門的降雨量計算用的雨量器和雨量計專業器具的測量方法在這裡就不作詳細的介紹了。

降雨強度排序圖解(降雨量是如何測出來的)8

簡易計算降雨量


我們普通人沒有專業的測量工具,有什麼辦法可以測量出某一場雨或某一場雨幾分鐘、半小時、1小時的降雨量呢?

其實,用最簡單的方法可以測量得出來,并不需要專業的知識都可以,如下:

1、準備一大臉盆;

降雨強度排序圖解(降雨量是如何測出來的)9

2、拿一光滑薄闆,在上面裁出一個直徑20厘米(半徑為10厘米,便于計算)的洞,收集雨水積聚的面積為3.14*0.1*0.1=0.0314(平方米);

3、然後把裁了洞的薄闆蓋在臉盆上,拿到雨中收集雨水若幹時間(可以是從下雨時到雨停後,也可是1分鐘、10分鐘、半小時、1小時、24小時);

4、稱出這段時間内收集雨水的質量,以克算,這質量乘以0.03的積就是這段時間的降雨量。計算過程如下:

假設這段時間内收集雨水的質量為p克。

(1)、換算成體積就是:

0.001p千克/1000=0.000001p(立方米)

(2)、平攤到1平方米面積上的深度:

0.000001p/0.0314=0.01p/314(米)=10p/314(毫米)≈0.03p(毫米)

(3)、這段時間的降雨量

0.03p(毫米),就是這段時間的降雨量。

簡而言之,某段時間内收集雨水的克數乘以3的積就是這段時間的降雨量。

想要6小時的降雨量就連續測量6小時,12小時的降雨量就連續測量12小時,24小時的降雨量連續測量24小時就是了。

降水包括了降雨、降雪、冰雹、雨淞、霜、露、霧和霧淞等各種降水形式。

以上介紹的是測量的實際降水量,對于末來的降水量的預測,我們普通人都是根據生活經驗來判斷将要下的雨的大小,即根據即将來臨的雨雲的多少和烏黑程度還有伴随的氣象情況,如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水蟻入屋、蜻蜓低飛等等。

而氣象部門就不同了,他們有衛星測量還有計算機輔助計算,又掌握了最先進的技術,所以能準确預測未來雨勢的大小。

降雨量的等級劃分


降雨強度排序圖解(降雨量是如何測出來的)10

零星小雨:24小時内降雨量﹤0.1毫米之間為微量降雨(零星小雨);

小雨:12小時内降雨量0.1~4.9毫米或24小時内降雨量0.1~9.9毫米之間為小雨;

中雨:12小時内降雨量5.0~14.9毫米或24小時内降雨量在10~24.9毫米之間為中雨;

大雨:12小時内降雨量15.0.1~29.9毫米或24小時内降雨量在25.0~49.9毫米之間為大雨;

暴雨:12小時内降雨量30.0~69.9毫米或24小時内降雨量在50.0~99.9毫米之間為暴雨;

大暴雨:12小時内降雨量70.0~139.9毫米或24小時内降雨量在100.0~249.9毫米之間為大暴雨;

特大暴雨:12小時内降雨量≥140.0毫米或24小時内降雨量≥250.0毫米之間為特大暴雨。

(标準來源為國家标準 GB/T 28592-2012)

降雪量降雪量,在氣象上是有嚴格的規定的,它與降雨量的标準截然不同。雪量是用一定标準的容器,将收集到的雪融化後測量出的量度。氣象上對于雪量有嚴格的規範。如同降雨量一樣,是指一定時間内所降的雪量,有24小時和12小時的不同标準。

在天氣預報中通常是預報白天或夜間的天氣,這主要是指12小時的降水量。

降雪量是指将雪轉化成等量的水的深度,與積雪厚度可按照1:15的比例換算。

如此計算,97.7毫米降雪量約為1.5米厚的積雪,各等級降雪量的标準如下:

零星小雪是指有量降雪量但小于0.1毫米;

小雪:大于等于0.1毫米,小于1.0毫米;

中雪:大于等于1.0毫米,小于3.0毫米;

大雪:大于等于3.0毫米,小于5.0毫米;

暴雪:降雪量大于等于5.0毫米。

氣象觀測儀器雨量計的曆史

氣象觀測儀器雨量計在我國的曆史

公元前1000年的周朝初年,史書“小史掌邦國之志”之中,就有記載天下的旱澇情況。公元前7世紀,春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的軍事家管仲,在輔佐齊桓公治理國家的時候,曾經用地下水位來确定旱澇等級。公元前3世紀的秦王朝,朝廷為了掌握各地的旱澇情況,制定了要求全國各地上報雨澤的制度。規定郡縣必須向上上報雨情。史書《睡虎山秦墓竹筒·秦律十八種·田律》,對此有詳細的記載。

秦朝之後,雨澤制在各個朝代得以延續,并逐步規範為按雨水不足,雨水過多,雨水事宜三個等級。到了1247年,宋代數學家秦九韶,開始研究雨量的計算。在他撰寫的《數書九章》中,列舉了“天池測雨”、“圓翟測雨”、“峻積驗雪”、“竹器驗雪”四道計算雨量的數學題,根據測雨器的多少來計算地面的降雨量。

“天池測雨”題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在下雨時,用一個圓台形的天池盆接雨水。天池盆盆口直徑為二尺八寸,盆底直徑為一尺二寸,盆深一尺八寸,若盆中積水深九寸,則平地降雨量是幾 寸?

解答:圓台的下底面半徑為6寸,上底面半徑為14寸,高為18寸,雨水線恰為中位線,故雨水線截面的半徑是10寸,∴降水量為

降雨強度排序圖解(降雨量是如何測出來的)11

=3(寸)

題曰“圓瞿”、“天池”都是當時的量雨工具。雖然這些量雨器隻是一般的盛水容器,不盡完善,但它可以算得上是雨量器的雛形。秦九韶在計算“天池測雨”時,用了“平地得雨之數”來度量雨水,在算題中肯定了要計算的單位是将雨水折合成平地雨量,這是很有價值的思想,非常符合現代的雨量概念。他的計算方法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算方法。為今後的雨量測定奠定了理論的基礎。

到明朝時,出現了由國家制定的統一的圓筒形測雨器,供給地方州縣使用。公元1442年,出現了有标準的銅制雨量器。清朝的雨量器,已接近現代水文使用的雨量器了,它上面刻有标尺。康乾時期,朝廷将這種改進後的雨量器發到全國各地,用來武裝當時的水文測站,連鄰國朝鮮等親朋好友都發了。至今,在韓國的大邱、仁川等地,還保存着乾隆1770年頒發的雨量器。

氣象曆史上最早的雨量定量測量儀器

氣象曆史上最早的雨量定量測量儀器是由當時的朝鮮國發明的,據史記載,朝鮮當時的第四位國王世宗在位時,引進了中國上雨澤測雨量的方法,并下令研制雨量器。公元1441年,朝鮮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圓筒形雨量器。

在朝鮮《世宗實錄》卷九三、卷九六上記有公元1441年申報制作雨量器的文件。當年他們試制雨量器長二尺,徑八寸,鐵質,安置在書雲觀台上受雨,後來推廣到了全國。并要求各地以直尺測量雨的深淺,上報世宗國王。

公元1442年,他們正式制造了統一規格的銅制雨量器,高一尺五寸,圓徑七寸。分發到全國的雨澤監測平台中使用,這也是世界最早使用統一雨量器的降水監測網。

同年,陣雨标準規格也在朝鮮頒布。

西方氣象觀測儀器雨量計發展曆史

西方最早關注雨水測量的是意大利數學家伽斯托利,他是伽利略的好朋友。公元1639年在羅馬大學任教時,他寫信給伽利略,說他曾經用一個圓筒形玻璃容器來接雨水,看着雨水在器内上升。

而真正推動的是英國人,大約在公元1691年,英國建築設計師格瑞斯漢·列恩設計制作了利用标準稱錘來度量雨水的儀器。它的原理與我們今天使用的翻鬥式非常相象。可惜我們沒能找到它的原始圖片。

公元1695年,的英國物理學家胡克·羅伯特,成功設計了翻鬥式雨量計。它是一個玻璃漏鬥,安裝在一個木架上,漏鬥的下端伸進一個較大的容器内。在漏鬥上,有2根繩子将它牢牢地固定在木架上。以防被風吹動,所收集到的雨水用秤稱量。翻鬥式一直沿用至今,它的設計理念也體現在當今的儀器上。

現代雨量計的标準是由英國人霍斯利制定的,公元1722年,英國人霍斯利制造了一個現代化的雨量計,他用一個漏鬥把雨水收集在一個玻璃量筒中,隻需觀看量筒上的刻度,雨量便一目了然,省去了稱量雨水的麻煩。霍斯利被譽為是現代雨量計之父,他确立的雨量計标準一直沿用至今。公元1723年,英國學會秘書朱林,組織國内外的一些地方按照規定的雨量筒進行觀測,并将資料集中到英國,繪制成雨量直線。

後來,經過幾個世紀科學家的不斷改進,又出現了許多其他種類的雨量計,并且逐步向雨量自動記錄的方向發展。其中最常用的便是虹吸管雨量計,它又一個承雨筒,裡面裝一個浮筒,浮筒會随着承雨筒中水面的升降而上下移動。同時,它還有一個裝時鐘的鐘筒,當時鐘走動時,鐘筒就會轉動起來。這樣,按在中筒外面的一張自記紙上。就會記錄下一條降雨量曲線。雨量大,線條就上升。雨量小,它就下降。有了這種儀器,人們就可以很方便地從這些曲線上了解任何一段時間内的總雨量和其他數據了。

雨量計的發明和完善,傾注了先輩們的大量智慧和心血。在氣象學史中經曆了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從遠古時期的“天地測雨”,到現代化的全自動的降水測量,每一個進步,都是為氣象學的發展,帶來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