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通俗講就是"有"。
但"有"容易陷入"被感知才叫有"的尴尬處境——對應的,如果不能被感知,那還是有嗎?
問題就在于:被稱為有(存在)的事物,是否依賴感知呢?換句話說,是先有感知,還是先有"不需要感知也存在"的事物呢?
我想,這個順序很清楚:先有,然後才能感知有。
有人說,隻要是"感知到的",就是有嗎?我想,這個說法是正确的!當然,這裡的所謂的感知,是指"感官的反饋",不包括憑空的聯想或猜想。
雖然"感知到的有"并不是我們定義的"有"的全部,卻是人類可以把握的"有"。
接下來的問題是:不能被感知,那還是有嗎?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怎麼證明有?顯然,如果能夠被感知,那是"有"的一種直接證明。那除了感知外,還有其他方式證明有嗎?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果不能感知(直接證明有),是否就不是有呢?例如鬼神。顯然,這也是否定的:
人類的認知是有局限的,并且不斷進步的。所以不能因為某個節點的認知水平有限,不能證明有,而斷定就不是有。
但,站在理性的角度講,不能證明有,就更不能直接說是有了。
當然,如果是以感性或非理性為起點,是可以直接說"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相信有",但那就無關哲學争論了。
在前面的章節,我已經論證了,哲學就是以理性為起點和引導的。記住一句話:排除理性,不論哲學!
有人說,那作者你是不是唯物主義呢?
我個人不喜歡陷入簡單的唯物與唯心的偏頗或争論——我倡導的是哲學理性,是辯證理性。
即,不為任何一家之言站隊,而是以辯證理性精神作為引導,去思考事物的本真。
我想,即使是開創新思想體系的哲學大家,也會告誡後輩學者:保持懷疑精神,理性辯證地看待問題——即使是針對自己的思想體系。
對某些一家之言的迷信,無異于在哲學起點上丢掉了理性精神。
如果是這樣,那其所謂的哲學,最多是鹦鹉學舌,或是沒有經過思考的、幾百年前的文本——這東西其實叫曆史更為恰當。
排除理性,不論哲學。
文:何為貴,5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