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三年,也就是1725年,孝莊文皇後嫁給皇太極100周年。雍正帝以“孝莊文皇後自暫安以來國家繁榮富強、子孫繁榮綿長”為由,将孝莊文皇後死後暫時安置的暫安奉殿修建為昭西陵,讓孝莊文皇後入土為安。
而且僅用了10個月的時間,便将昭西陵修建完成;
孝莊文皇後雖然不是皇太極親封的皇後,但因自己的兒子福臨登基稱帝,“母憑子貴”成為太後;死後自然有資格與皇太極同葬昭陵,但孝莊文皇後死後,康熙并未将祖母千裡迢迢運送到關外的昭陵與祖父合葬一處,而是将祖母的棺椁暫時安置孝陵的附近。
昭西陵
因祖母在生前十分喜歡慈甯宮東側的一個小殿,康熙便讓人将這所宮殿拆掉,在孝陵的附近建成暫安奉殿,将祖母暫時安置在這裡。
從康熙二十七年到康熙六十一年,34年的時間裡,康熙先後前往遵化拜谒暫安奉殿、孝陵26次,而且基本上每次去都是冬天,冰雪封路、很難行進。
康熙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日子前去遵化,是因為就是在這樣冰天雪地的日子裡,康熙永遠地失去了祖母。
一直到康熙病逝,康熙都沒能讓祖母葬入地宮、入土為安;而雍正帝,僅用了三年的時間找出破解之法,用10個月的時間修建好昭西陵安葬太祖母。
這究竟是為何呢?
01 康熙痛失祖母
孝莊太皇太後一直身體還算不錯,并沒有什麼嚴重的病,隻是偶爾有個不舒坦,前往溫泉療養一段時間便能痊愈。但是從康熙二十二年五台山之行以後,孝莊太後再也沒有外出,而且身體狀況越來越不好。
兩年後,孝莊太皇太後突然中風,右手都能伸直,就連說話都不能說不能說清楚。好在太醫救治及時,孝莊很快便痊愈了。
但是到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孝莊太皇太後再次生病,而且此次病情來勢洶洶,情況很不好。康熙為了能治好自己的祖母,想盡一切辦法,盡自己所能。太醫院的太醫是整個大清的翹楚,醫術很高,但也對孝莊的病情手足無措。
康熙便親自查閱醫藥書籍,親自調藥,也都無濟于事。
《康熙王朝》中病中的孝莊太皇太後
實在是沒了辦法,康熙便希望“上天能有好生之德”,祈求上天能眷顧自己的祖母,所以在十一月二十七日下旨:除了十惡不赦的犯人以及貪官、光棍以外,其他的犯人全部減刑。
所有内外問刑衙門,除十惡死罪及貪官、光棍不赦外,其餘已經奉旨監候死罪重犯,概行減等發落。
但是兩天時間過去,孝莊太皇太後的病非但沒有好轉的迹象,反而更重了。情急之下,康熙突然想起有一年大旱,為了緩解旱情他便在宮裡設壇求雨,跪了三天三夜的時間,到了第四天親自奏折前往天壇,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
康熙以為是自己的誠心感動了上天,便想要再次效法上次設壇求雨,不過此次求得不是雨,而是想讓自己的祖母病情好轉。
十二月初一早上六點,康熙便率領文武百官、王公、皇子們一起從乾清宮走到天壇,祈求太皇太後能夠轉危為安。在康熙率領大家走的時候,太常寺的官員則是宣讀康熙親自書寫的祝文,文章可以說感人肺腑,情真意切。
甯願自己減壽,也想要留住自己的祖母,為祖母增加壽命。
諸位王公皇子以及百官,聽到祝文,都感動的痛哭流涕;等到祭禮完成以後,康熙便馬不停蹄的趕往慈甯宮看望太皇太後,這确實讓孝莊很感動,也很高興,在飲食上确實稍微增加了一些,精神頭也好了許多。
但這僅僅是暫時的,僅僅一兩天以後孝莊再次病重。
康熙大失所望,讓康熙最為痛心的是:自己甯願減壽也想要祖母活下去,但是即便自己再誠心的祈禱,都無濟于事。
面對鳌拜、吳三桂、噶爾丹等仇敵,康熙都不曾如此無助,都能想辦法克服困難;但面對祖母病重,康熙毫無辦法,隻能是以淚洗面。
隻能說在生死面前,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皇室貴族,都無能為力。
康熙能做的就是時時刻刻在祖母的病榻前盡孝,陪着祖母走完最後一程。
一開始康熙還能到乾清門上朝聽政,但是從二十九日開始,因為祖母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康熙是一步都不敢離開。
孝莊太皇太後确實是一個福星,自打自己生病,不管是侄子、女兒還是皇孫們都來自己跟前盡孝,比如孝莊的女兒固倫端慧長公主,兒媳婦孝惠章皇後博爾濟吉特氏、還有孫兒福全(康熙的二哥),孝懿仁皇後佟佳氏(康熙的第三位皇後)等全部陪在孝莊的身邊。
臨死之前有這麼多人在自己跟前盡孝,孝莊也算是死而無憾了。
從孝莊太皇太後身體不舒服的開始,一直到孝莊病逝35天的時間裡,康熙一直衣不解帶的伺候在身邊。若是祖母休息,康熙便席地而坐等着;若是祖母有什麼需要,康熙會立馬到祖母的病榻前。若是祖母想吃什麼、想喝什麼,康熙都會滿足。
光粥類康熙就準備了三十餘種,可以說是考慮的非常周到,極為孝順。
但即便康熙如此孝順,孝莊還是走了;十二月二十五日,孝莊病逝于慈甯宮。
孝莊太皇太後臨死之前回顧了自己的一生,沒有居功,更沒有遺憾,而且對自己晚年的生活很滿足。除了為自己陵寝做出了一些請求外,主要囑托的就是國家大事。
祖母的死讓康熙極為悲痛,精神萎靡,在大臣們一再勸說下才進一些飯食。之後康熙便經常夢到自己的祖母,而且稀奇的事情很多,比如:
康熙禦駕親征噶爾丹,打算出兵烏拉木通,但是康熙夢到自己的祖母勸自己不要強行出兵,康熙并沒有當回事,沒想到康熙真的到了半路上因為自己生病便返回了京城。
還有一次: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因太子胤礽性情乖張、而且康熙認為胤礽想要弑父篡位,便将胤礽的太子之位廢掉了;但是晚上居然夢到了祖母,祖母看上去很不高興的樣子,遠遠地坐着,也不說話。
《康熙王朝》中孝莊在兒子順治帝出家以後,便扶持年僅8歲的玄烨登基稱帝。幼帝登基、年邁的祖母扶持,孤兒寡母的确實過得很不容易,事事都為康熙考慮,幫助康熙親政、迎娶皇後,與四位輔政大臣鬥智鬥勇。幫康熙一起除掉了鳌拜,之後面對吳三桂造反,康熙想要自行退位,孝莊仍舊是巾帼不讓須眉,将自己的孫兒罵醒,最終平定三藩之亂。
曆史上真實的孝莊确實也是如此,不僅是孫兒建功立業的柱石,更是骨肉親情下感情極深的祖孫倆。
康熙對孝莊是極為孝順,但既然康熙如此孝順,為何不讓自己的祖母入土為安,而是停屍長達37年的時間呢?
隻能說康熙不是不想,而是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02 祖母留下的難題
按照大清的規矩:皇後死後要與皇帝合葬一處,同一個陵寝,同一個墓穴。
孝莊太皇太後在臨死之前,懇求自己的孫兒:我心裡不舍得你們父子,實在是不忍心遠離你們父子而去,請務必将我葬在遵化,這樣我就心裡沒有遺憾了。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勞民動衆,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于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其實我們看孝莊臨終的遺言:太宗的梓宮已經關閉已久,卑微不打擾尊貴,所以孝莊不适合與太宗皇帝合葬一處;若是另外找地方安葬的話,未免勞師動衆,所以孝莊提出了與順治父子一起安葬遵化就沒有遺憾了。
要知道孝端文皇後(孝莊的姑姑哲哲)病逝在京城後,就将棺椁運回了昭陵,與太宗合葬一處;可見孝莊不想與太宗合葬一處的理由并不充分,對此事民間有兩個說法:
第一個說法是:
福臨年僅6歲登基,而且福臨之所以能登上皇位,跟多爾衮的讓步有很大的關系,孝莊一直與多爾衮暧昧不清,甚至有了“太後下嫁多爾衮”的說法。所以孝莊認為自己并不是清白之身,怎麼有顔面去地下見自己夫君皇太極呢?所以便在臨死之前請求自己的孫兒,将自己葬在風水牆之外,忏悔自己的罪過,為自己子孫後代看守大門。
另一種說法是:
祖母病逝以後,康熙便按照帝後合葬一處的規矩,精心挑選了一百二十八位杠夫,這些人全都是水平非常高的,即便是一碗水放在杠上不管是走多遠,都不會撒出來。所以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便從京城出發,出發前往昭陵。
但是到走到清東陵的大紅門外時,孝莊的棺椁突然變得非常重,這一百多位杠夫再用力也擡不起棺椁,經送葬的大臣允許,杠夫們可以休息一會再走。
但是過了一會杠夫們再擡棺椁,就是擡不起來,棺椁就像是長在了地上一樣牢固。送葬的大臣實在是無計可施,便馬上上奏康熙。康熙下朝以後回到乾清宮,也在苦思冥想究竟該怎麼辦,便睡了過去。
在夢中康熙夢到了自己的祖母,祖母對康熙說:“我心戀你們父子,不想遠離你們而去,絕對不要與太宗葬在一處,在現在棺椁停放的地方直接安葬就可以了。一定要記住我的話,不要違背。”
祖母的話說完,康熙便猛地一下醒了。所以康熙便遵照祖母的囑托,在棺椁停當的地方修建陵寝。修建陵寝時杠夫再移動棺椁,便不再那麼沉重了。
當然這隻是一個傳說而已,畢竟孝莊文皇後沒有與太宗合葬一處,文武百官以及百姓們議論紛紛,說什麼的都有,編出來一個傳說也是很正常的。
康熙之所以沒有将祖母葬在昭陵,隻是單純的因為祖母生前的遺言。康熙孝順祖母,自然不會違拗,但至于如何葬成了問題,所以暫時修建了暫安奉殿,将祖母暫時安置在此處。
一直到康熙病逝,康熙都沒能解決祖母下葬的問題,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其實康熙不為祖母修建陵寝,是有曆史原因的:在古代封建統治階級中,男子是主體地位。而且之所以選定清東陵為大清的萬年吉地,不是康熙祖父皇太極的決定,而是順治帝的決定。而且皇太極雖然建立大清,但他的陵寝還是在昭陵,并沒有遷到清東陵。
所以在清東陵這個新的陵寝體系當中,順治帝作為滿清第一位入關的皇帝,才是清東陵的主角,即便是孝莊是順治帝的生母,直接葬入清東陵也不合适,所以隻能暫時将祖母的棺椁放置在了清東陵的風水牆以外。
而且又因為大西門的西側就是西大河,東側沒有河而且地勢非常平坦,按照古代喪葬制度中尊卑的說法,祖母安置在此處是最合适的,隻是如何取陵名和修建地宮成了問題,康熙一直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隻能将這個難題留給自己的祖孫後代了。
03 雍正終于讓孝莊入土為安
康熙将自己的祖母停屍長達37年的時間,确實也是無奈之舉,情理之中迫不得已的做法。
其實雍正也體會到了皇考康熙的良苦用心:
将孝莊暫時安置在東陵的風水牆以外,并且将存放棺椁的宮殿取名為暫安奉殿;
然後又為自己的嫡母孝惠章皇後修建了陵墓,取名為“孝東陵”。
如此做,可以說已經很高明了。
既遵從了祖母的遺願,也沒有破壞掉順治帝之前的祖制。
雍正在暫安奉殿為孝莊文皇後修建陵墓,确實是打破了祖制,但是此次打破祖制的好處就在于:既解決了皇考康熙留下的難題,又給後世子孫想要單獨修建皇後陵寝做了一個先例,而且還留下了關内關外都是清王朝一家的說法。
在雍正為孝莊修建陵墓之前是這樣說的:自從孝莊文皇後暫時安放在暫安奉殿以後,大清是日漸強盛,康熙帝在位時間長,子孫後代也興旺;可見此處确實是一位上佳的風水寶地。
“自從孝莊文皇後暫安以來,國家日益強盛,康熙帝在位曆數綿長,子孫興旺。此處實為一處上吉佳壤,風水寶地。”
因此便将孝莊棺椁所在的暫安奉殿,直接改成了昭西陵。
結語
雍正将孝莊文皇後的陵墓名稱定為“昭西陵”,與關外太宗的昭陵依舊是一個體系,而且又與清東陵有關聯有區别,可以說雍正的考慮是極為恰當的。
孝莊文皇後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坎坷的:
年僅13歲嫁給自己的姑父皇太極,幫助姑姑哲哲完成生皇子的任務;
接連生下三個女兒以後,好不容易生下皇九子福臨;
不管是對孝莊、哲哲還是科爾沁都是十分高興的事情,奈何皇太極最愛的海蘭珠所生的皇八子夭折,孝莊即便是生下皇子都不敢大喜,皇太極忙着安慰海蘭珠,更是無暇顧及剛剛産子的孝莊。
在福臨年僅6歲時皇太極病逝,孝莊運籌帷幄,在各方勢力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成功讓自己年僅6歲的兒子福臨登基稱帝。
奈何孤兒寡母的受人欺負,并不好過,為了保住兒子的帝位,孝莊有時候不得不委屈自己,屈身與多爾衮,至于孝莊究竟有沒有下嫁多爾衮我們無從得知,但孝莊與順治帝母子在多爾衮掌權時卻是不好過,确實是真的。
正因為如此讓福臨慢慢養成了極為暴躁的性格,本以為多爾衮病逝後母子的好日子便來了,奈何母子之間鬥法不斷,兒子福臨年僅24歲便病逝了(還有的說法是出家)。
孝莊隻能扶持年僅8歲的玄烨登基,幼帝登基日子并不好過,一開始四位輔政大臣還算盡心盡力,但慢慢地随着索尼年邁、蘇克薩哈被殺、遏必隆懦弱,鳌拜越來越跋扈,康熙與孝莊的日子也是越來越不好過。
好在孝莊親自保媒将索尼的孫女嫁給康熙為皇後,索尼斬釘截鐵的站在了康熙這邊,支持康熙親政;雖然一直到索尼病逝康熙都沒有親政(康熙自己拒絕的),但索尼對康熙的影響是非常的。後來在索尼第三子索額圖的幫助下除掉了鳌拜,康熙正式親政、掌握實權。
孝莊先後扶持了兩位年幼的皇帝,很不容易。
至于孝莊為何不願意與太宗皇太極合葬一處,說法很多,不管究竟是因為什麼,孝莊能被葬在昭西陵,在清東陵風水牆以外,也算是最好的安排了。
參考資料:
《孝莊皇後傳》
《康熙帝陵—大清陵墓解密》
《清宮秘史》
#頭條創作挑戰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