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治科 /文
看到這個标題,大家肯定會想到《三字經》中的原文: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意思是說,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隻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顆粒兒之所以把原文中的“父”和“師”換成了“誰”,緣于發生在顆粒兒身上的一件事。
這件事發生2009年,那年顆粒兒在一所鄉村小學當麻雀校長。
一個夏日的午後,學生都放學回家了,顆粒兒獨自一人坐在電腦前戴上耳麥,打開“酷我音樂盒”,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之中……
“校長在嗎?誰是校長?” 突然,一個粗犷的聲音穿透耳麥刺進了我的耳朵。我馬上意識到有事,就以最快的速度取下耳麥,關閉音樂,打開門走出辦公室。
我原以為,一個“養不教,父之過”就把他問住了,沒想到他居然根本不予理會,我隻好又耐着性子對他解釋道:“我們每天集會,國旗下講話,班會課,隊會課,思品課都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您怎麼能怪學校呢?”“教育了怎麼還偷?”他反問道。
我再也控制不住了,向前邁了一步,揮起左手大聲呵道:“你給我出去!這裡不歡迎你!”
我的“逐客令”還真把他給鎮住了。他再沒說什麼,向後退了一步。這時,隔壁的蘭老師聞訊趕來給我助陣,孩子的媽媽也随後來了,勸說道:“你跑到學校鬧啥來了,快回去吧!”說着就把他拉走了……
一場鬧劇終于結束了。
這件事之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冷靜下來之後對這件事進行了理性的思考。
養不教,“誰”之過? 教不嚴,“誰”之惰?孩子在家是兒女,在校是學生。犯了錯誤,家庭和學校都有教育的義務和責任。看來,古人的這句話放在今天也有失偏頗。因此,要想教育好孩子,就需要家校攜起手來,共同繪制一個以孩子為圓心、以社會為大背景的同心圓。并在繪制的過程中,多溝通,多交流,相互尊重,齊心協力,在同心中同力,在同力中同行。而不是相互埋怨,相互指責。唯有這樣,才能真正把孩子教育好!
作者簡介:禹治科,網名,顆粒兒。甘肅省華亭縣皇甫學校一普通教師。生活中一顆粒,教育中一草根。從教20餘載,堅持做好教育人,寫好教育事。有40多篇文章散見于各級報刊雜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