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是高水平的比較。學會按照不同的規則進行排序也是兒童邏輯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生活中存在4個方面的排序活動:
排序可以讓事物變得有序和有規律,是人們解決數學問題的重要思想。兒童在1歲半到兩歲左右,存在“秩序”的敏感期,但那時他們對于“排序”概念的理解尚不完善。随着4~5歲的孩子認知能力的快速發展,他們對于物體的屬性有了更為準确的認識。通過父母的引導,孩子可以在生活中進行多樣化的排序練習,促進 “排序”概念的形成。
給孩子的排序活動
1.整理鞋子:将所有鞋子由長到短進行擺放。
2.擺放布偶玩具:将家裡的木偶玩具按照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在沙發枕上。
3.整理彩筆:将不用的彩筆按照由明到暗的順序歸置到彩筆盒裡。
4.排列名次:小夥伴比賽跑步,引導孩子理解第一、第二、第三的概念。
5.比賽獎勵:将糖果數有多到少的順序分法給相應名次的小朋友,進行雙重排序練習。
圖畫書裡的排序練習:
父母還可以借助圖畫書讓孩子依據不同的屬性對物體進行排序練習:數字大小的排序、時間先後的排序、顔色的排序、長短和高矮的排序等。
測量冷杉樹
你知道如何把這些樹木從小到大依次編号嗎?
請把他們從1(最小)編到10(最大)号。
守恒
守恒是指兒童認識到一個事物的外在特征無論如何變化,它的量始終保持不變。
形狀守恒:
4~5歲的兒童還不具備守恒的能力,如果讓孩子觀察将一杯牛奶倒入另一個更細長的杯子中,他們都會堅持認為後者中的牛奶更多,因為看上去更高。
将牛奶倒回原來的杯子,讓孩子感受到同樣多的牛奶倒進不同形狀的杯子呈現出不同的高度。雖然孩子依然會認為牛奶變少了,但這樣的互逆操作是孩子的守恒概念形成經驗積累。
數的守恒:
當呈現給孩子兩排一樣多的積木,其中一排的積木擴大間距,4~5歲的孩子往往會認為間距大的那一排積木更多。
此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換個角度來比較,比如将第一排的積木和第二排的積木一一匹配比較多少,或者分别數一數兩排積木的個數,然後直接對比數量的多少,從而引導孩子理解不管形狀怎麼變,物體的數量都不變。
孩子不一定能完全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多次重複的經驗一定會印刻在孩子的頭腦中,當他的思維能力達到時,就能很快明白“守恒概念”的原理。
關于“量”的守恒的繪本推薦:
爸爸拿來了兩個一樣大的杯子。
“孩子們,看仔細了。你們兩個的牛奶是一樣多的!”
爸爸把賢宇的牛奶倒進一個杯子裡,又把我的牛奶倒進了另一個大小完全一樣的杯子裡。
“啊!是真的!放在大小不一樣的杯子的時候,看起來不一樣多。其實牛奶的量是一樣的多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