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子書》,即作者諸葛亮寫給兒子(一般認為是諸葛瞻),旨在勸誡、勸勉的信。
文章雖不足百字,卻把修身治學的大道理談得透徹深刻,言簡意深,對初一上學期就接觸的學生來說,理解上還是有難度的。就是對老師來說,要真正講明白,也是一個挑戰。
難點一,“靜以修身”,為什麼“靜”可以修身?人教版教材課下注釋說:“靜”指屏除雜念和幹擾,甯靜專一。“以”表示目的,也就是說“靜”的目的是為了能修養身心,從中可以看出修身是結果,而“靜”是手段或者叫方法。這裡可以利用學生剛學過的《論語十二章》來促進理解。古人把自身品德修養作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可以問問學生:曾子要反省自己品德修養方面是否存在問題,是否要在一天繁忙工作之後才有空、也才會靜下心來才可以做到反省呢?所以,君子修養身心品德很重要,“靜以修身”強調的是内心甯靜對個人品德修養的重要作用。
難點二,“儉以養德”,儉有兩種理解,一是節儉樸素,二是節制約束。二者都指要在物質欲望上克制自己,這樣才有利于思想品德的養成。為了促使學生理解,我問了一個問題:大家都聽過“三顧茅廬”的成語吧?是劉備去請諸葛亮出山的,為什麼諸葛亮不到曹操那裡去呢?那裡的待遇可是比當時到處颠沛流離的劉備會高多了。所以,如果諸葛亮不是“躬耕南陽”,“不求聞達”(《出師表》語),以自身的節儉約束自己的物質欲望,不要說劉備“三顧茅廬”了,自己見曹操那裡待遇好,早就主動投遞簡曆給曹操了。
這兩句明白了,那麼第三個難點就自然突破了。也正因為有了“靜”與“儉”修養了諸葛亮高尚的品德,所以在三國亂世,諸葛亮才通過“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擺脫了功名富貴的外在物質束縛,來“明志”----真正明确了自己的志向,那就是“興複漢室,還于舊都”,還天下太平,給躬耕田園的真正農民以好日子。反之,如果一個人隻是追求豪車豪宅美色美味,不能修身養德,那麼他的心永遠是浮躁的,被物質欲望驅使,永遠也不能擁有高尚的理想志向,不能明白自己的志向是什麼。而要知道,做官發财隻是手段,也就是古人如何說的“達”,“達”之後就要“兼濟天下”,這才是掩蓋物在質欲望後面的志向。也就是諸葛亮從反面說的“非淡泊無以明志”了。
諸葛亮:澹泊明志甯靜緻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