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唐詩鑒賞辭典第五百二十三首

唐詩鑒賞辭典第五百二十三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1 17:57:35

野望

【初唐·王績·五言律詩】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唐詩鑒賞辭典第五百二十三首(唐詩鑒賞辭典第二首野望)1

拼音版:

dōng gāo báo mù wàng ,xǐ yǐ yù hé yī 。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shù shù jiē qiū sè ,shān shān wéi luò huī 。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mù rén qū dú fǎn ,liè mǎ dài qín guī 。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xiàng gù wú xiàng shí ,zhǎng gē huái cǎi wēi 。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唐詩鑒賞辭典第五百二十三首(唐詩鑒賞辭典第二首野望)2

[作品介紹]

《野望》是隋末唐初詩人王績的作品。此詩描寫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着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首聯借“徙倚”的動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寫來抒情;颔聯寫樹寫山,一派安詳甯靜;頸聯中用幾個動詞“驅”“返”“帶”“歸”進行動态式的描寫,以動襯靜;尾聯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詩言辭自然流暢,風格樸素清新,擺脫了初唐輕靡華豔的詩風,在當時的詩壇上别具一格。

[注釋]

⑴東臯(gāo):山西省河津縣的東臯村,詩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太陽快落山的時候。薄,迫近。《楚辭·天問》:“薄暮雷電,歸何憂?厥嚴不奉,帝何求?”

⑵徙倚(xǐyǐ):徘徊,彷徨。《楚辭·遠遊》:“步徙倚而遙思兮,怊惝恍而乖懷。”依:歸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的餘光。晉陸機《拟東城一何高》詩:“三闾結飛辔,大耋嗟落晖。”

⑸犢(dú):小牛,這裡指牛群。

⑹禽:鳥獸,這裡指獵物。

⑺相顧:相視;互看。南朝梁劉協《文心雕龍·知音》:“乃稱史遷著書,咨東方朔,于是桓譚之徒,相顧嗤笑。”

⑻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後 ,伯夷、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後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詩經·召南·草蟲》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又《詩經·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啟居,猃狁之故。”此處暗用二詩的句意,借以抒發自己的苦悶。

唐詩鑒賞辭典第五百二十三首(唐詩鑒賞辭典第二首野望)3

[譯文]

傍晚時分站在東臯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着落日的餘光。

牧人驅趕着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着諸多獵物回歸家園。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岡!

[作者介紹]

王績(585—644),字無功,绛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通之弟。常居東臯,号東臯子。仕隋為秘書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門下省。後棄官還鄉。放誕縱酒,其詩多以酒為題材,贊美嵇康、阮籍和陶潛,嘲諷周、孔禮教,流露出頹放消極思想,表現對現實不滿。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東臯子集》(一名《王無功集》)。

賞析壹

王績入唐後以秘書省正字待诏門下省,不久辭官還鄉。貞觀中出為太樂丞,旋又告歸。此詩當作于詩人辭官隐居東臯(在今山西河津)之時。

整體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于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了惆怅、孤寂的情懷。“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臯是水邊地。東臯,指他家鄉绛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隐後常遊北山、東臯,自号“東臯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餘晖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谧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着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态與動态,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隻好追懷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并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别的好處。可是,如果沿着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豔麗,好像渾身裹着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裡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産生特别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将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裡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于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于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複,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名家評論

《唐詩直解》:淺而不薄。

《唐詩訓解》:起句即破題。“秋色”補題不足,且生結意。“落晖”應“薄暮”,且生“返”、“歸”二句。

《唐詩矩》:前寫野望之景,結處方露己意。三、四喻時值衰晚,此天地閉、賢人隐之象也。故末寄懷《采薇》,蓋欲追蹤夷、齊之意,然含蓄深深,不露線索,結法深厚。得此一結,便登唐人正果,非複陳、隋小乘禅矣。

《唐律消夏錄》:此立意詩,“薄暮望”、“欲何依”,主句也。下邊“秋色”、“落晖”、“牧人”、“獵馬”,俱是“薄暮望”之景;“皆”字、“惟”字、“歸”字,俱是“欲何依”之情。所以用“相顧”句一總頓住。末句說出自己胸襟也。又:此詩說“無依”情緒,直趕到第七句。若胸中稍有不幹淨處,便要露出。“長歌”一言,壁立萬仞矣。或問此句可以為主句否,蓋此句是胸中主見,不是詩中主句,所謂主中主也。

《唐詩意》:惟有隐耳。隋日式微,無功傷之而作,即詩人“北風”“雨雪”意。然唐興之兆見矣。

《古唐詩合解》:王堯衢曰:此詩格調最清,宜取以壓卷。視此,則律中起承轉合了然矣。

佚名

賞析貳

這是一首描寫秋天山野景緻的五言律詩。詩風疏樸自然,于平淡中表現出詩人"相顧無相識"的抑郁苦悶的心情,同齊梁以來绮靡浮豔的文學風習大異其趣。全詩洗盡鉛華,為唐初詩苑吹進一股清新的氣息,是王績的代表作之一。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二句以抒寫情性為主。"東臯",泛指王績家鄉绛州龍門附近的水邊高地,借用陶淵明(歸去來辭)"登東臯以舒嘯"的詩句,暗含詩人歸隐之後,嘗耕東臯之意,故而自号"東臯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詩句。這兩句詩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詩人兀立在東臯之上,舉目四望,一種莫可明狀的孤寂無依的愁緒湧上心頭,使之無法平靜下來,以此觀景自然會塗上一層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為中間四句寫景提供巧妙的鋪墊。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這是詩人對眼前景觀的粗線條的描繪,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層層樹林已染上蕭瑟的金黃的秋色,起伏的山巒惟見落日的餘晖,這是多麼甯靜、開闊、美麗的畫面。縱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們還是能夠感覺到山野間秋林、落晖的光與色的強烈輝映。接着,詩人的筆鋒又轉向動的叙寫:"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着力刻劃視野所見山野放歸的生動場景,為整個靜谧的畫面,注進一股跳動的情緻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幾個動詞"驅"、"返"、"帶"、"歸"。用得自然而精警。這種動态式的描寫愈發襯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詳甯靜,詩人于一靜一動的描寫之中,把山山樹樹、牛犢獵馬交織成一幅絕妙的藝術畫卷。光線與色彩的調和,遠景與近景的搭配,都顯得那麼白然和諧,令人不能不産生某種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閑适的田野之中。

可是,身臨其境的王績,他的感受遠不能象田園詩人那樣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油然而生的卻是某種茫然若失、孤獨無依的情緒。"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這最後兩句完全道出詩人内心的苦悶和怅惘,既然在現實中找不到相知相識的朋友,那就隻好追懷伯夷、叔齊那樣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有人評曰:"讀《野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隐情。千古自有知己。"((删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正深得本詩的主旨。

本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以情寫景、借景言情的層層深化描寫,把詩人的孤寂彷徨之情與籠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聯結起來,給讀者帶來直覺的藝術觀感和美的愉悅。詩中所蘊含的不盡之意,更使人們長久地咀嚼、回味。全詩語言質直清新,自然流暢,言淺味深,句句有力,為唐詩及後代詩歌語言的創新開辟先路

佚名

《野望》 [初唐·王績·五言律詩]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晚時分站在東臯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東臯(gāo):詩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徙倚(xǐyǐ):徘徊,來回地走。依:歸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着落日的餘光。

秋色:一作“春色”。落晖:落日。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牧人驅趕着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着獵物馳過我的身旁。

犢(dú):小牛,這裡指牛群。禽:鳥獸,這裡指獵物。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岡!

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後 ,伯夷、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後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野望》,是隋末唐初詩人王績的作品。由詩題可知,這是一首山水詩。

在衆多的偉大唐朝詩人當中,王績的名氣并不太靠前。但是,此首《野望》一是清新自然佳作,二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晚時分站在東臯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不仕而隐居在故鄉,接近傍晚時分野望,心情彷徨惆怅。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着落日的餘光。

颔聯須對仗。

放眼望去,重巒疊嶂,盡是秋色。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牧人驅趕着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着獵物馳過我的身旁。

頸聯也須對仗。

一幅恬靜的暮歸圖。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岡!

既然在現實生活當中沒有知音(實則指出仕),那還不如做個歸隐之人。

這裡,詩人引用了“采薇”典故,即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是上山釆薇,做個隐逸之士。

尾聯抒發了詩人即想出仕卻又怕傷害的矛盾的心情。這裡說一句,詩人一生其實是三仕三隐。

《野望》,是一首描寫秋天山野景緻的五言律詩。表達了詩人欲出仕博取功名,卻又不适應仕途險惡的矛盾心情,道出了詩人内心的苦悶和怅惘。

附錄:五律之格律

對于唐代人來說,五言律詩是從五言古詩中脫胎出來的新詩體,它繼承了五古的句有定字和隔句壓韻的原則,并且借鑒了骈體文的聲律和對偶原則,有多方面的發展:

(一)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

(二)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須對仗;

(三)平仄必須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聯内講對,兩聯間講粘;

(四)隻能押平聲韻,并且押韻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數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韻到底,不可換韻;

(五)節奏形式是嚴格的兩個雙音步加一個單音步,并且單音步隻能出現在句子的中間或者末尾,不能出現在開頭,兩個相鄰的雙音步的平仄必須相反。

根據以上規則,五言律詩分為平起和仄起兩體,每體又分為正格和偏格二種。五言律詩以首句不入為正格,而且以仄起式為常見。

五言律詩與七言律詩一樣,四聯八句,每一聯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颔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颔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與七律不同的是,五律首聯用對仗的較多,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多,七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少。但這個原因不是絕對的,在首句入韻的情況下,依然有首聯用對仗的例子。

五言律詩有四個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這四種句式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由此構成五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