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隆
北京國際音樂節創辦25年,從将瓦格納鴻篇巨制《尼伯龍根的指環》搬上中國舞台,到首演肖斯塔科維奇《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布裡頓《仲夏夜之夢》等20世紀現代歌劇,再到呈現《白蛇傳》《天使之骨》等中國傑出作曲家的歌劇佳作,作為中國歌劇舞台當仁不讓的首席拓荒者,北京國際音樂節上演了近60部中外歌劇,用四分之一個世紀時間,為中國歌劇舞台打造了史無前例的黃金時代。
36次首演填補國内舞台空白
擔綱中國歌劇首席拓荒者
餘隆說:“回顧音樂節的歌劇之路,我們最欣慰的成績就是通過累計25年的劇目種類,讓觀衆得到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觀賞機會,提升藝術的品質和藝術的可觸摸的空間。簡單說,我們做歌劇就是要讓中國觀衆看前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東西。”
1998年金秋北京國際音樂節橫空出世,在千禧來臨、世紀之交的曆史時刻為中國高雅藝術舞台注入了無窮的驚喜和想象空間。然而當年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想到,除了一批又一批國際知名樂團、世界頂級音樂大師紛至沓來,北京國際音樂節憑借自身獨到的藝術眼光,打造出中國乃至亞洲地區,最具藝術水準和前瞻性的歌劇表演舞台,讓歌劇土壤并不肥沃、演出體系尚不完善的中國歌劇舞台在最短時間内與國際接軌。
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無疑是北京國際音樂節一次次通過推出全新劇目,填補國内歌劇舞台的劇目空白。在過去25年中,音樂節歌劇舞台相繼推出了近60部各類中外歌劇,實現中國首演28次,其中亞洲首演6次,世界首演2次,這在國内歌劇舞台可謂空前絕後。
在這條拓荒之路上北京國際音樂節高歌猛進,多點開花,從法意歌劇威爾第《納布科》、古諾《羅密歐與朱麗葉》,到裡程碑式的瓦格納四聯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理查·施特勞斯的《玫瑰騎士》等德國浪漫主義歌劇,再到《奧菲歐》《塞魅麗》《狄多與埃涅阿斯》等巴洛克歌劇,以及貝爾格《璐璐》、肖斯塔科維奇《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布裡頓《彼得·格賴姆斯》等20世紀現代主義歌劇,北京國際音樂節的歌劇舞台一時間蔚為壯觀,氣象萬千。
在北京國際音樂節創始人、藝術委員會主席餘隆看來,音樂節的藝術性格,就是要做别人不做或者做不到的事。“我們作為一個音樂節無法像歌劇院那樣一年演十幾部歌劇,所以填補劇目空白的步伐肯定要更快,盡可能介紹更多的歌劇樣式進來,不斷給觀衆定義歌劇到底是什麼。”風格多樣、跨年代、跨流派的歌劇作品閃耀登場,拓展了國内舞台的藝術視野,為觀衆帶來不一樣的歌劇體驗,更讓北京國際音樂節成為中國歌劇舞台實至名歸的拓荒者。
成為拓荒者的背後,是北京國際音樂節對歌劇制作模式的不斷嘗試和探索。音樂節無法像歌劇院一樣,大規模、成體系制作歌劇,那麼如何在劇目的選擇和策劃層面占據主動?北京國際音樂節用25年,探索出一套“音樂節模式”。創立之初,音樂節的歌劇制作集結各方力量,制作歌劇史上脍炙人口的作品。接下來,“聯合制作”成為北京國際音樂節參與歌劇制作的常态。
與薩爾茨堡複活節音樂節、巴黎喜歌劇院等世界級藝術機構共同制作歌劇,擴大國際“朋友圈”,将《帕西法爾》《女武神》等西方歌劇巨制呈現給中國觀衆。2019年,與巴黎喜歌劇院簽署合作協議,聯合制作包括新版《卡門》和《白蛇傳》等在内的中外歌劇佳作,把東西方歌劇積極介紹給全世界觀衆。
北京國際音樂節更與上海交響樂團等國内機構開展聯合制作的合作,2021年,斯特拉文斯基歌劇《浪子的曆程》以雙城聯動的模式進行中國首演,一部歌劇在兩座城市都形成重磅影響力,一時間成為兩座城市間演出行業的佳話。
從《狂人日記》到《白蛇傳》
“中國概念”綻放音樂節歌劇舞台
“中國概念”是北京國際音樂節提出和倡導的重要藝術理念,意在推廣和傳播中國音樂藝術的傑出成就,而這一理念在音樂節歌劇舞台上表現得同樣分外耀眼,幾乎從“中國概念”提出伊始,中國作曲家們的歌劇傑作就始終與音樂節舞台如影随形。先是在2003年,音樂節開國内歌劇演出風氣之先,将在歐洲屢獲好評的郭文景歌劇《夜宴》《狂人日記》帶回中國舞台,随後2004年溫德清的《賭命》也實現了中國首演,加上随後2007年郭文景的另一部歌劇《詩人李白》,北京國際音樂節一時間成為了向世界展示中國最優秀歌劇作品的平台。
而2010年由于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努力,這一年成為中國歌劇史上頗為重要的年份,音樂節委約作曲家葉小綱創作的歌劇處女作《詠·别》與世人見面,同時另一位旅美中國作曲家周龍的《白蛇傳》不僅登陸音樂節舞台,不久後這部由北京國際音樂節與波士頓歌劇院聯合委約的歌劇還一舉獲得了普利策音樂大獎,北京國際音樂節首部委約創作的歌劇即獲得了國際權威獎項認可,意義非同一般。
《白蛇傳》的成功并沒有讓音樂節歌劇舞台的“中國概念”停歇。2012年音樂節重磅推出了作曲家金湘的歌劇《原野》的最新舞台制作版本。2018年中國藝術家陳士争的兩部新國劇作品《霸王别姬》《趙氏孤兒》在海外蜚聲多年後,又第一次回歸中國舞台,重現了當年郭文景《夜宴》《狂人日記》的景象。2019年,中國年輕一代作曲家的佼佼者杜韻的歌劇《天使之骨》在榮膺普利策音樂大獎後,登上北京國際音樂節舞台,讓這方凝聚了無數中國音樂家才華與成就的舞台再次綻放光芒。
餘隆說:“我認為一個好的音樂節,必須是能夠站在曆史的維度上賦予過某種文化貢獻,可以輸出一個國家的優秀文化,郭文景的《夜宴》《狂人日記》都是在國際舞台上得到認可,周龍的《白蛇傳》獲得普利策獎,中國歌劇能走出去,首先是品質要達到世界級的水準,所以25年來,我們一直在堅持吸收和激勵中國作曲家奉獻最傑出的創作成就,這是北京國際音樂節作為一個藝術機構,特别是中國藝術機構的責任所在。”
25載堅守藝術至上理念
打造歌劇藝術的黃金時代
放眼世界藝術舞台,曆史悠久、蜚聲全球的大型音樂節,從來不缺少高水準的歌劇演出和劇目,薩爾茨堡音樂節如此,拜羅伊特音樂節也如此。而自創辦之日起,北京國際音樂節将推廣和引領前沿歌劇藝術為己任,打造出具有國際視野、中國風範的高水準歌劇演出闆塊。無論是以瓦格納、施特勞斯為代表的德國浪漫主義歌劇,還是以布裡頓、肖斯塔科維奇等人領銜的20世紀現代主義歌劇,以及《切膚之痛》這樣的當代歌劇瑰寶,抑或傳遞了“中國概念”的《狂人日記》《白蛇傳》《天使之骨》,正是這一部部凝聚了無窮創意的藝術佳作,為中國歌劇舞台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筆觸。
北京國際音樂節更是用最短的時間,引領中國舞台融入世界歌劇藝術版圖。其标志性事件無疑是2013年與享譽國際的薩爾茨堡複活節音樂節合作,聯手獻上瓦格納的《帕西法爾》。2017年雙方再續前緣,以一部跨越半個世紀曆史的歌劇《女武神》,将中國藝術機構與世界頂級音樂節的合作推向了最高水平。2016年北京國際音樂節再接再厲,與代表歐洲舞台藝術最前沿水平的法國普羅旺斯-艾克斯國際藝術節展開深度合作,将布裡頓的《仲夏夜之夢》、喬治·本傑明的《切膚之痛》搬上中國舞台,成為國内藝術機構與國際舞台交流互動的典範。
正是本着對藝術品質的不懈追求,北京國際音樂節從中國歌劇舞台的拓荒者,華麗轉身成為了國際歌劇舞台的重要一員,并作為國際間藝術合作的積極倡導者,讓中國與世界歌劇舞台緊密聯系在一起。正是憑借對藝術水準的極緻追求,以及對文化品格的塑造,北京國際音樂節用四分之一個世紀,為中國歌劇舞台打造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更樹立了專業、嚴謹、高品格的形象,讓中國藝術機構獲得了世人的尊重。文/倫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