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減肥,很多寶寶們就會條件反射:減肥不能吃肉。但其實 肉吃對了,不但健康不長胖!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肉的分類以及它的營養成分。
肉要區分紅肉和白肉:
紅肉——主要是指烹饪前呈現紅色的肉,一般指哺乳類動物的肉類(畜肉類),包括豬肉、牛肉、羊肉等。紅肉的特點是肌肉纖維粗硬、脂肪含量較高,脂肪中多以飽和脂肪酸為主;
白肉——烹饪前為白色的肉,比如雞、鴨、魚、貝、蝦蟹等。三文魚雖然是紅色的,但也屬于白肉哦!白肉肌肉纖維細膩,脂肪含量較低,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
Ps:烹饪後的肉類的顔色不能作為判斷是否為紅肉或白肉的标準,如豬肉雖在烹饪時變為白色,也仍然是紅肉。
不同肉類的營養價值:
肉類含蛋白質豐富,且多為優質蛋白質,不僅含有的必需氮基酸全面、數量多,而且比例恰當,接近于人體的蛋白質,容易消化吸收。
肉類和動物内髒含有豐富的脂溶性維生素(A、D、E、K),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如鐵和硒。
01、畜肉類
包括豬、牛、羊等的肌肉和内髒。蛋白質含量一般為10%~20%,其中牛羊肉和瘦豬肉蛋白質含量較高,可達20%,肥瘦相間的豬肉一般為13%左右。
畜肉的脂肪含量較高,平均為15%,豬肉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畜肉中的鐵主要以血紅素鐵(二價鐵)形式存在,被人體消化吸收率很高,适合貧血的朋友和處于月經期的女生适量多吃。
但是要注意咯!畜肉等紅肉攝入過多會增加結直腸癌、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發病風險,建議健康的不貧血的男性、中老年人、絕經期後的女性減少食用畜肉。
02、禽肉類
如雞、鴨、鵝等。蛋白質含量為16%~20%,其中雞肉的含量最高,鵝肉次之,鴨肉相對較低;脂肪含量在9%~14%之間。
這也是為什麼健身人士偏愛雞胸肉的原因——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少。禽類的脂肪酸以單不飽和脂肪酸為主,但内髒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含量相對較高,要注意控制内髒攝入量。
03、魚蝦貝類
這一類食物富含優質蛋白、脂類、維生素和礦物質。蛋白質含量為15~22%,脂肪含量1%~10%,多由不飽和脂肪酸組成,海水魚類中的含量比淡水魚更為顯著。
魚類中含有豐富的亞麻酸,EPA和DHA,是我們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素,同時能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海水魚含有較多的碘,牡蛎和扇貝中含有較多的鋅,河蚌和田螺含有較多的鐵。
多吃魚肉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腦卒中的發病風險,但是我們也不能肆無忌憚地吃哦,要注意汞含量,避免買汞含量超标的海産品。
*高汞含量的魚類:劍魚、方頭魚、鲨魚、旗魚、橙鲷魚、大眼金槍魚、馬林魚、大鲭魚、大馬鲛魚、石斑魚、銀鳕魚、新西蘭紅魚、金獅魚等。
04、加工肉制品
加工肉類包括火腿、香腸、熏腸、臘腸、臘肉、培根、腌肉、熱狗、肉幹、肉罐頭、肉醬等。
從健康的角度,雖然煙熏和腌制肉制品是我們自古以來保存食物的方法,但是這些加工方法不僅使用了較多的食鹽,也存在一些食品安全問題,比如亞硝酸鹽,它本身不緻癌,但是和肉類中的蛋白質分解出來的胺類物質結合,會産生緻癌物“亞硝基化合物”。
熏制食品的熏煙中還含有200多種化合物,有些已證明有緻癌作用,如多環芳烴類,在熏制過程中它們可污染食品,從而會增加人體腫瘤發生的風險。所以注意咯,過多攝入煙熏肉會增加胃癌和食管癌的發病風險。
從減脂的角度,這類肉大部分熱量、脂肪、鹽分超标,易緻胖和水腫。總的來說,不健康的肉同樣也是不利于減脂的。
綜上,魚蝦貝蟹優于禽類,禽類優于畜類,瘦肉優于肥肉,盡量少吃加工肉制品。
如何健康吃肉?
前言:健康的吃法同樣适用于減脂,隻是分量不同。減脂的同學建議按自己的身體數據和減重目标來調整肉食量,要做到減脂不減肌,全天蛋白質攝入量應不低于1g/kg。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正常健康的成年人每周吃魚280-525克,畜禽肉280-525克,蛋類280-350克,平均每天攝入肉類總量120-200克。
多種類攝入,不偏食某一類動物性食物,最好每天不少于2種肉類;
優先選擇魚和禽等白肉,減少畜肉等紅肉,盡量吃全瘦的、去皮的肉類;
少吃肥肉、煙熏、臘制、腌制肉制品;
少量吃動物内髒(每周1~2次);
将大塊肉切小塊後烹饪,方便控制攝入量;
少吃大排、紅燒肉、東坡肘子、鍋包肉、糖醋裡脊等高油高鹽高醬的食物;
骨頭附近的肉脂肪太高,例如排骨、豬骨,除了少吃,用此肉煲的湯也要少喝。
多蒸煮炒炖,少煎烤炸;
不要光喝湯,還要吃肉,雞肉部分的營養價值比雞湯高得多。減肥人士建議喝瘦肉、去皮雞鴨肉煮的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