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教育科研研究方法

教育科研研究方法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03 06:54:06

教育科研研究方法?一、“行動研究法”的含義“行動研究”是教育科研方法中的一種教育科研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文獻法、統計法,行動研究法等等行動研究法是中、小學教師在日常工作實踐中發現教育問題,依靠教育專家、學者的幫助,在教育實踐中展開科學研究,并以研究的成果指導自身工作實踐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教育科研研究方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教育科研研究方法(教育科研方法簡介)1

教育科研研究方法

一、“行動研究法”的含義。

“行動研究”是教育科研方法中的一種。教育科研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文獻法、統計法,行動研究法等等。行動研究法是中、小學教師在日常工作實踐中發現教育問題,依靠教育專家、學者的幫助,在教育實踐中展開科學研究,并以研究的成果指導自身工作實踐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二、行動研究的基本特點。

一是以中、小學教師為研究主體。教師即研究者,課程即實驗,課堂即實驗室。中、小學教師既是國家教育政策的執行者,又是課堂層次的課程開發者。課程發展是教師的責任。教師的工作不僅要被研究,而且也要由教師自己來研究。教師要為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而成為研究者。

行動研究和一般課題研究的區别在于:教師既是研究者又是研究成果的首先應用者。教師是為了解決自己教學中的問題而研究。

二是強調參與、合做與交流。行動研究貴在參與、付諸行動。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多半是相近或相同的,所以合作與交流就更有必要與可能。

三是強調實踐反思。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要不斷反思、檢讨自己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重新進行評價,改變對問題的先前理解,從而改變先前的教育、教學方式,乃至調整、充實教學内容,達到改進教學品質、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從行動研究的含義和特點可以看出,“以校為本”是其題内應有之意。在“行動研究”前面又加上“校本”兩個字,變成“校本行動研究”,這确實是一個新近才使用的話語。這和“校本教研”的來路是一樣的。校本教研,也是課改以後出現的一個新的話語。過去都是講“教研”,是教學研究的簡稱;現在,在“教研”前面加上“校本”二字,變成“校本教研”,同時賦予一定的新含義:“校本教研”是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是将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現象,以教師為主體開展教學研究工作。同樣,在“行動研究”前面加上“校本”兩個字,變成“校本行動研究”,也是為了突出以校為本來開展教育科學研究。

“校本教研”與“校本行動研究”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别的兩個概念。

教學是教師的日常工作,教學研究應屬于工作性質的研究。從這個意義上說,“校本教研”是從工作層面上提出的;而“校本行動研究”是以校為本的教育科學研究,是從科研層面上提出的,是屬于探索教育規律,創造教育新知的工作,相對于校本教研來說,校本行動研究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更高層次的要求。

三、行動研究的一般程序。1.提出問題。比如,在日常教育環境中,有許多因素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通過長期的觀察與思考,會發現學生的某一變化可能與某一因素相關。那麼,這種變化與這一因素到底有無關系?有怎樣的關系?這就提出了研究的問題,也就是有了“選題”。

值得注意的是:選題一定要從實際出發,不要貪大求全。題目大了,自己力量不足就會虎頭蛇尾,人雲亦雲、雲人所雲。課題的類型大體可分三種:一是總結性的課題。比如,搞好小、幼銜接;中、小銜接的研究。二是問題性的研究。比如,有效防止學生辍學的研究;三是應用性的研究。比如,怎樣把課改的一些新理念、新的教學模式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怎樣有效組織學生研究性學習、怎樣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等。

2.展開研究。選定題目以後,要分析問題,提出假設。所謂假設,是根據已有的事實和資料設想出通過本課題研究所要達到的目标或者要産生的結論,這就是假設。提出了假設,也就明确了研究的目标。之後,要圍繞目标,采用多種方式和多種方法搜集該問題的信息資料,包括各種現象和數據,并對資料和數據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處理,對現象做出解釋或從中發現某些規律,借以驗證假設的成立,從而得出結論。整個驗證假設的過程,就是展開研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搜集數據最為重要。行動研究在展開研究階段,也需要運用其他的研究方法,如觀察、實驗、統計等等。因此,行動研究是一種綜合性強,适用範圍廣的研究方法。同時,它緻力于問題的解決,是頗受教育實踐工作者青睐與歡迎的研究方法。

3.對研究成果進行表述。

不同類型的課題表述的套路有所不同。

對于總結性的課題,要根據自身的經驗、案例形成一套可操作性的模式和策略;

對于問題性的課題,要着力于分析問題的成因,闡述問題解決中所要運用的方法,并對問題解決中的得失進行歸納總結;

對于應用性課題,要對所應用的先進理念、先進方法進行本土化改造,以适應自己和本校的實際情況為原則,形成可操作的模式與策略。

4、成果運用。

通過研究獲得關于某個問題的結論還不是研究的終結,關鍵在于要以研究成果指導實踐。它要求教師以研究成果為依托,在教育實踐中積極控制影響學生成長的相關因素,以提高教育質量。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發現新問題,進行新一輪的研究與實踐,推動教育實踐積極向前發展。

作一般的課題研究,通過選題、提出假設和論證、寫出研究報告就結題了。但行動研究得出研究結果還不能結題,還要進行結果運用,這是行動研究獨有的特點。

下面舉個行動研究的例子加以說明。

教師出于良好的願望,經常把“差生”留下補課。有的老師則發現,這種辦法不一定能收到實效。他認為,差生在正課上就不好好聽課,常常表現為“無所事事”,那他們在補課時怎麼能開動腦筋呢?隻能感到更“苦”。再說,“差生”的發展水平本來就低,而教師心情又急切,想叫他早點跟上來,就很容易逼學生去死記硬背。所以,這位老師認為補課并不是一種好的辦法。

怎樣幫助“差生”盡快趕上學習進度?

這就提出了問題。

這位老師想,從幫助“差生”樹立自尊心和學習信心入手,在他們的素質發展上下功夫可能更有利于“差生”趕上進度。

于是,他就提出了這樣的假設。

在展開研究階段,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幫助“差生”樹立自尊心和學習信心,促進學生的發展。

第一,盡量設法減輕“差生”的思想負擔。平常不給她打分數,減少因分數帶來的外界壓力;

第二,課堂提問時,估計她能回答的問題,就提問她。估計她回答不出,就不提問她;

第三,利用一切機會引導她觀察事物,讓她逐步積累關于事物和現象的觀念,發展他的語言描述能力;

第四,不過高、過急的要求。先不急于叫她考出好分數,但要求她在發展上一步一步地有所提高。偶爾也給她補課和布置習題,但是首先要注意研究她的“思路”:她在哪一個環節上沒有“接通”?給她的補課和習題不在于“多”,而在于“準”,即每出一道題,都要起到啟發作用;

第五,引導她參加所喜歡的課外小組活動,參加班級的其它集體活動,要求全班同學對她采取善意的幫助态度。

通過以上這些措施,一些差等生終于趕上來了,都順利地完成了初中階段的學習任務。雖然并沒有成為“拔尖”的學生,但在學校受到了名副其實的教育,成了一個“合格的”畢業生,而沒有變成教育的“廢品”或“次品”。

這位老師通過自己的教育實踐,驗證了自己所提出的假設,對提出的問題(課題)做出了回答。他還在實踐中悟出了一個道理:學生都存在成為“差生”的可能性。關鍵在于老師是否能采取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這位老師在以後的教育工作中,把這樣的認識落實到自己具體的教育工作中,采取以上經過自己研究并在實踐中驗證是行之有效的辦法,有效防止了學生掉隊。這就是行動研究。它把研究與改進教育、教學行動集于一身。所以,可以這樣說:行動研究是以解決學校、教師自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主旨,是一種基于研究的問題解決方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