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張愛玲晚年遺言

張愛玲晚年遺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10:01:53

張愛玲,一代悲情女子,她的作品,享譽文學界。然而她的情感經曆,卻倍加孤獨和不幸。由于原生家庭的傷痕,她的一生都在渴望被愛,也正是這種成長環境讓她成為一個極度敏感和缺乏安全感的人。

有句話說:“不幸缺愛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

張愛玲的一生就深深印證了這句話,她經曆的兩段感情都未能真正給她幸福,晚年的她終日卧床看電視,在出租屋裡離世一周後才被發現。

從小缺愛,童年意難平

張愛玲晚年遺言(張愛玲美國之殇)1

說起張愛玲的生平,似乎大家也都有所了解。

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出生,家庭到了她父親這一輩,并不富裕。

更由于父親的不上進,在張愛玲未滿五歲時,其母親就出國讀書留學,張愛玲和其弟弟則被丢給了父親照顧。

長期分居,父親很快地便另尋新歡,也就是張愛玲後來的繼母。

因為母親的離開,父親對張愛玲很是厭惡,不要說關愛了,就連少些怒罵、厭惡都是奢侈。

張愛玲晚年遺言(張愛玲美國之殇)2

而繼母,一個沒有血緣的繼母面對姐弟倆,更是毫無憐愛之心。

在一個原本充滿快樂的少年時期,如此的家庭環境,深深刺痛着張愛玲幼小的心靈,也讓她承受着諸多冷眼,從小就養成了難以相信他人的敏感性格。

長久之下,父親和繼母的嚴管,造成張愛玲童年唯一的愛好就是讀小說,以至于在很小的時候,她便将《紅樓夢》、《海上花》等衆多著名書籍早早讀完,為張愛玲後來的文學造詣打下堅實的基礎。

早早出名,愛上渣男

張愛玲晚年遺言(張愛玲美國之殇)3

人人都說出名要趁早,張愛玲就在20歲的年紀早早成名。

她的《我的天才夢》就很快獲得了榮譽獎項,不久,張愛玲更進一步寫出了《流言》和《傳奇》等小說,迅速在整個上海灘走紅。

其中,《沉香屑·第一爐香》真正讓她得以成名,并吸引了很多記者紛紛前來約見。

然而,張愛玲則由于悲慘的經曆,内心極度自卑,不湊熱鬧,并常以孤傲的态度掩飾着内心的倔強和懦弱,衆多記者想要約見都被孤傲的張愛玲拒之門外。

但也正是爆紅之時,胡蘭成出現在了她的生命裡,那時胡蘭成已娶妻且有過多次婚姻史,那為何才女張愛玲會對這樣一個男子情有獨鐘?

張愛玲晚年遺言(張愛玲美國之殇)4

其實事實并不複雜。常年在女人隊伍裡打轉的胡蘭成,可謂情場老手,憑借多年豐富的感情經驗,早已對女性有充分了解,對待感情問題表現得成熟穩重,很會讨取女孩子的歡心。

并且,她和張愛玲還有一個共同點,都是靠創作來生活的人,每每寫出一些情意綿綿的花言巧語附作情話相贈,易如反掌。

長此下去,一來二往,想要得到一個涉世未深剛剛20來歲,從未接觸過感情的女孩的芳心,便輕而易舉。

于是,從未接觸過愛情的張愛玲,在對感情還是懵懂依賴、單純的情況下,輕易就被騙走了真心,心甘情願地嫁給了胡蘭成。

張愛玲晚年遺言(張愛玲美國之殇)5

胡蘭成的花心并未就此悔改。

結婚僅僅兩年時間,胡蘭成就又愛上了更為年輕漂亮年僅17歲的小護士,毅然轉身離開張愛玲,即便張愛玲極盡挽留,都再難挽回這個情場老手的心。

至此,張愛玲的第一段感情結束,是胡蘭成把張愛玲拉進了愛情的漩渦,也讓她嘗盡了愛情的苦水。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張愛玲對胡蘭成的愛是真的,即便是離婚,她依然關心着胡蘭成的生活起居,更傻傻的把自己辛苦寫作賺到的稿費給了他度日

張愛玲晚年遺言(張愛玲美國之殇)6

隻可惜如此深情的操作并沒換來胡蘭成的浪子回頭,反而是變本加厲的花天酒地,完全沒有半點内疚感激之情。

張愛玲重情重義,隻是給錯了人,用錯了地方,這也正是張愛玲可悲又難免使人憐愛的原因。

所謂“富養女”,大概也有這個道理吧,不僅物質上,還有感情上都要給足女孩足夠的愛,這樣才不會讓她性格敏感渴望被愛,以至于别人給予一絲絲的好都感動萬分。

再婚感受被愛,卻選擇高齡堕胎

張愛玲晚年遺言(張愛玲美國之殇)7

相比較前夫胡蘭成爛到骨子裡的渣,張愛玲趕赴美國後同第二任丈夫的結合,更為讓人疑惑。

1955年,張愛玲獨自去到美國,至此,她的前一段婚姻也徹底告終。

在異國他鄉,形同天涯孤鳥的張愛玲就連擅長的創作都變得左支右绌,力不從心。

恰逢此時,賴雅出現了,且和張愛玲同在一個文藝營,同時,賴雅在當時還是頗享贊譽的作家,很快幫張愛玲度過了重重難關。

惺惺相惜的兩個文學家很快墜入愛河,隻是這段感情并不被看好,因為賴雅比張愛玲大了近乎30歲

張愛玲晚年遺言(張愛玲美國之殇)8

這其實放在現在來說,也是會被議論的一件事。畢竟一方面賴雅大了她很多歲,另一方面賴雅除了可以給予她一些溫暖,并無其他,也沒有什麼物質财富能夠為其增值。而且更有身份背景的不同,一個是出生于東方古國的大家閨秀,一個是遠在大洋另一側的異性,他們不僅僅有年齡的差距,更有一個大洋的距離。

可很多感情上的事似乎都不能用理性去評判,他們不僅遇見了,還走到了一起。

這種種問題在兩個文學家面前似乎都不是問題,賴雅僅憑那唯一的細膩溫情,就讓原生家庭缺愛的張愛玲感到了治愈童年般的溫暖,更促使張愛玲放下與母親的糾葛,讓這份不完整的母女情感有了轉機。

張愛玲晚年遺言(張愛玲美國之殇)9

如此,張愛玲果決的選擇嫁給了這個給她溫暖的男人,那時候,他,65歲;她,剛36歲。

除去前夫胡蘭成的傷害,張愛玲在賴雅身上也有過一些小小的歡樂。

如果不出意外,賴雅在這個高齡幾乎還可以收獲一個令人倍感幸福的“老來子”,因為張愛玲懷孕了。

可是,張愛玲卻沒有留下這個孩子,很多人都對“孩子”這個問題紛紛猜測。

畢竟,按常理分析,凡是女子都渴望擁有自己的孩子,并予以深愛。

張愛玲晚年遺言(張愛玲美國之殇)10

于是對張愛玲的做法,外界不免有很多揣測 : 第一,賴雅強迫,因為早就有賴雅說什麼張愛玲不去堕胎,結婚就無從談起的傳言;第二,則有人認為他們當時的經濟條件連基本生活都難以維持,何來再養育一條新生命?第三,則是賴雅年歲已高,擔心此時的孩子會身體難以康健等等。

各種讨論都有,唯獨無人認為,這是張愛玲自己做的選擇。

當然,不做這種猜測也是有原因的,因為身為女人的張愛玲,多不可能會在36歲高齡上冒着生命危險打掉自己和未來丈夫的第一個孩子的。

但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張愛玲晚年遺言(張愛玲美國之殇)11

她選擇流産後的十九年後,張愛玲用它最擅長的方式——寫作,道明了原因

在其小說《小團圓》中,有多處是關于孩子的闡述。

小說裡的女主角九莉其實正是張愛玲本身的化名,汝狄則為賴雅。

文中寫道:“生個小盛也好”,早先汝狄說,帶一些遲疑。

這一點可以得知并非是賴雅堅持不要這個孩子,隻是當時他們生活的拮據情況不允許他們這麼做,畢竟連個安穩的住處都沒有,何來再養育一個剛出生的孩子呢?

張愛玲晚年遺言(張愛玲美國之殇)12

在物質匮乏面前,再美好的願望都難免變得蒼白無力。

何況,張愛玲的小說在異國文化背景差異下,小說并未獲得暢銷;而賴雅,也已經年過60。

生活都自顧不暇、捉襟見肘的兩個人,哪裡來的精力照顧孩子呢?糾結之下,難免憂慮。

但最令人詫異的是,賴雅隻是猶疑,張愛玲自己則是堅決不要。

深究可知,她有自己的原因。

其小說《小團圓》中寫道:“我不要。在最富足的情況下也不準備要——有錢,還有可依靠的人帶。”

然而,這不免又讓人産生疑問,為何在沒有物質貧乏問題的情況下,張愛玲依然不想要這個孩子呢?

原因在她的《小團圓》裡也寫明了:“九莉從來不準備要孩子,也許是覺得如果有了小孩,一定不會對她好,以替她的母親報得恩怨。”

張愛玲晚年遺言(張愛玲美國之殇)13

這麼分析,還是跟她的童年創傷有關系,因為是母親的離開,讓她很少感受到母愛,這件事讓她内心深處始終意難平。

因此,是張愛玲自己,由于這種種問題及童年抹不去的傷痕,讓她對這個未到來的孩子選擇放棄。

但她也是有過糾結的,因為她曾在決定是否留下孩子一個月前寫過信給賴雅,可見她既能為此思慮良久,表明她對這個孩子也曾抱有期待。

然則,不論過程如何曲折,事實都是她自己放棄了這個孩子,放棄了這個無辜的生命。

張愛玲晚年遺言(張愛玲美國之殇)14

這樣的結果确實令人匪夷所思,但是,張愛玲是一個超脫世俗之人,甚至被稱為“最為清醒和孤獨之人”

總之,她和大家的觀念并不太一樣,幾乎不可以按照一個普通人角度去評價她的行為,即便女性都有天性般的母愛。

但從她的作品中可以明确發現,毋庸置疑,最後這個決定正是張愛玲自己本人主動的選擇。

婚姻不幸,晚年凄慘

張愛玲晚年遺言(張愛玲美國之殇)15

如果說她在前夫那裡感受到了人生的初戀,那麼在大她近30歲的賴雅身上則是才得以感受到了被愛和被照顧。

但是,一切都是夢幻泡影,賴雅向她隐瞞了自己的病史,直到賴雅突發中風,一倒不起。

即使面對欺騙,張愛玲也選擇了盡心盡力維持這個家,拼命賺着稿費照顧着唯一給過她溫暖的賴雅。

正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張愛玲的工作也并不順利,因為她的作品更多的還是難以滿足美國人的喜好,不同的國界趣向也大為不同,這為她帶去很多煩惱。

1967年,賴雅離世。

張愛玲晚年遺言(張愛玲美國之殇)16

與此同時,多年的勞累也讓張愛玲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老年時期免疫力下降,多種慢性病紛紛出來糾纏着她微弱的身軀,其中就有皮膚病困擾,張愛玲總感覺身上有很多跳蚤在折磨自己,為此,她搬了很多次家

拮據的生活也讓她的生活歸于簡單,住的房子越來越簡陋,最後剩下隻有十幾平米裡面隻能放得開一張床,一個電視,而這些是她全部的家具。

她也整天躺在床上看電視,衛生間丢滿紙巾,如此麻醉自己,似乎這樣就可以讓她忘掉生活的貧乏和饑腸辘辘帶給自己的疼痛,惶惶度日。

張愛玲晚年遺言(張愛玲美國之殇)17

已經身心俱疲的張愛玲似乎成了一個喪失生命力的玫瑰,枝頭被現實的磨難重重壓彎了頭,再也拿不出一絲一毫的反抗力量。

疾病折磨之下,張愛玲在1995年的公寓中悄無聲息的離世,家徒四壁,身旁空無一人,以至于一周之後才被房東家發現。

首先說出這個消息的是房東女兒,而這也為張愛玲悲涼的一生畫上了最後的句号。

凄慘的一生就此終結,令人惋惜。

結語:

張愛玲晚年遺言(張愛玲美國之殇)18

對于女子來說,大多渴望幸福的婚姻和愛情,擁有圓滿甜蜜的歸宿,而這些,張愛玲都沒有得到。她擁有的,隻有她“悲情女子”的名氣。

隻是,張愛玲這一生渴望的大概都隻有“被愛”吧。

然而自始至終,卻始終不遂人願——她童年缺乏父母的疼愛,中年時被自己深愛之人殘忍無情地抛棄,晚年更孤獨的凄慘離開。

張愛玲晚年遺言(張愛玲美國之殇)19

坎坷的經曆塑造了她成為一代著名悲情女子,許多作品大概正因為源于她真實的感受,所以才讀來有味,至今還影響着無數的少男少女,隻是這些并非她所渴望。

突然想起張愛玲的名句:“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離開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三十年前的蒼涼已經随風而逝。

真誠期待,願世間的每個人都能被歲月溫柔以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