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期,歐洲貴族掀起了一場巨蟒風。德國動物商人卡爾·哈根貝,1000英鎊重金懸賞9米巨蟒,現今其價值高達250萬。随後很多人紛紛效仿,時至今日,依然無人問津。也不知道民間傳聞中的那些大蛇都躲哪去了?
19米長的“桂花”
2006年,印尼動物園發布一則消息:在蘇門答臘島原始叢林中,捕獲一條網紋蟒,體長14.85米,重約450公斤,身體最寬的地方直徑更是達到了0.85米,取名“桂花”。
動物園還宣稱:原本桂花是19米,但體内的鹿骸太久沒消化發“臭”了,導緻桂花局部發生了潰爛,為了防止擴散,便截斷了4米多。
圖:泰坦巨蟒1比1模型
消息一出,科學各界都驚呆了,史前巨蟒也就15米。此前,該記錄保持者“毛毛”,體長7.5米,是條圈養的網紋蟒,這還是“大魚大肉”慣出來的。
饑一頓飽一頓的野生環境中,桂花竟然達到了毛毛的兩倍。如果這是真的,氣候、生物、地質等領域将有大量研究被推翻(後面會具體講)。
真“桂花”不過,當大家組團到達動物園,隔窗一望,第一印象:絕非14.85米。便開始對園長軟硬兼施,最終園長同意放一個人進去近距離觀察。觀察者進去不久,突然從兜裡掏出卷尺,但桂花蜷着身子,幾次拖拽下并不配合,隻測了個大概,估算不到7米。
動物園眼看被識破,強詞奪理道:最近遊客太多了,桂花精神與胃口都不太好,小了一圈。觀察者非常無語:你減肥會變瘦,難道身子也會變短?最終園方承認為了引流誇大了桂花的實情。不過,觀察者事後并沒有發表聲明公布桂花的真實長度,因為他也隻是大概估算。目前還有很多“百科”還将“桂花”列為世界上最大的蛇。
世界上最大的蛇實際上,7米左右的桂花已經不小了。常規野生網紋蟒長度在1.5~5.5米,淨體重5~70kg,6米以上的網紋蟒很罕見。爬行動物學家博阿迪(Boeadi)帶領團隊長期駐紮在蘇門答臘島,遇見的網紋蟒超過1000條,6米以上的也沒超過5條,其中最長的達到了6.95米,體重59公斤。
在更早的科考數據中,最長的野生網紋蟒麻醉後測量數據是7.1米,體重65公斤。當然,要是論體重,亞馬遜森蚺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在科考記錄中,雖然最大的亞馬遜森蚺隻有6米,但體重達到了113公斤。
如何成就大蛇?蛇是一種終身生長的動物,大多數巨蟒,前15~20年屬于高速生長期,後期也會緩慢增長,隻要活着就可以一直長。不過,壽命較長的蛇也就30~40年壽命,還會受氣候、食物等條件的制約。
巨蟒頭幾名:網紋蟒、森蚺、緬甸蟒、非洲岩蟒都分布于赤道附近。因為蛇是變溫動物,體溫随環境變化。體溫較高,體内酶的活性就較高,身體代謝更快。冬天氣溫低,很多地方的蛇,代謝水平隻能讓它們處于“死不死,活不活”的狀态,它們會冬眠,緩慢增長,所以高緯度地區的蛇都長不大。赤道附近的熱帶地區,終年高溫,蛇冬眠時間較短,高速生長期較長,比如森蚺從不冬眠,所以熱帶地區常出巨蟒。
泰坦巨蚺遠古泰坦巨蚺就是在5500萬年前的“極熱事件”中誕生的。當時,恐龍滅絕不久,空出了大量生态位。在萬物複蘇的過程中,地球突然“發燒”,大量動物難以适應,紛紛讓位。
對于蛇、鳄、龜等冷血動物來說,這就是風口。持續增長的高溫推動着它們的身體高速增長,沒有恐龍的制約,它們橫掃八荒,輕松占據了大量主流生态位。
圖:脊椎骨,大的是泰坦巨蟒的,小的是網紋蟒
泰坦巨蟒更是強中強,體長15米,體重達到1噸,以半噸大小的鳄類、龜類為食。由于身型龐大,移動摩擦力太大,速度緩慢。巨蚺隻能生活在水中,依靠浮力來抵抗重力,而水中較大的食物就是與它同期崛起的鳄類與龜類。
一味地貪大未必是件好事,恐龍就是最好的例子。當環境巨變,最先滅亡就是體型較大的動物,因為它們所需的能量最多。幸存下來的往往都是弱小的動物,因為所需能量小,而且它們過慣了被頂級掠食者踩在腳下,瑟瑟發抖的日子,習慣了惡劣的生活環境,也就意味着更容易抵禦風險。
當然,這個道理隻有人類才知曉。當泰坦巨蚺稱霸後,地球上已經沒有任何物種可以制約它了。它們便跟着溫度的腳步不斷“得寸進尺”,就像一根緊繃的橡皮筋,完全沉浸在高溫的狂歡之中,絲毫看不見自己的極限所在。随着溫度繼續攀升增大體型,使得它們身體内部就像蓋了一層巨厚的棉被,極易聚積大量熱量卻不具備溫度調節能力,隻能依靠物理降溫,最終被活生生地熱死了。
地球出現極端的高溫,而且剛好恐龍覆滅,生态位空置,這才有泰坦巨蚺的昙花一現,仔細想想傳聞中的巨蟒可能存在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