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上海5月13日電(記者 張建松)如果将宇宙想象為無邊無際的大海,星系就是大海中的一座座小島,我們地球所在的銀河系也是其中一座。
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天文學家這一發現曾榮獲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北京時間5月12日晚,包括中國在内的全球多地天文學家,同步公布了這個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 A*的照片。
一項國際科學計劃繪制的銀河系結構圖,紅點處為太陽系。(上海天文台供圖)
這是人類探索銀河系漫長曆史過程中一座嶄新的裡程碑。在一代代天文學家長達400多年的接續努力下,銀河系中心黑洞正在揭開神秘面紗。這個超大質量黑洞距離太陽系約2.7萬光年,質量超過太陽質量的400萬倍,是目前所知距離地球最近的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據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台長、EHT合作國内協調人沈志強研究員介紹,1610年,伽利略用望遠鏡對着銀河,發現盡管銀河肉眼看上去像雲一樣,但實際上包含了很多恒星。1785 年,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William Herschel)針對望遠鏡分解出的這些恒星,繪制了銀河系的粗略地圖。
1918 年,美國天文學家哈羅·沙普利(Harlow Shapley)定位出銀河系的中心。他利用造父變星距離測量,确定出銀河系内一簇球狀星團暈,是圍繞着某個中心在旋轉運動,該中心在人馬座的一塊天區當中。但那塊區域在可見光波段被很厚的氣體和塵埃所遮擋,因此無法被當時的望遠鏡看到。
随着射電技術登上曆史舞台,這一難題迎刃而解。因為射電輻射可以穿透塵埃,抵達地球,被天文學家觀測研究。被譽為“射電天文之父”的卡爾·央斯基(KarlJansky)是貝爾電話實驗室的一名工程師,他于 1932 年首次發現了來自太空的射電波。
後續的研究表明,央斯基探測到的射電波正來自于銀河系的中心區域,後來這片區域被稱作人馬座A。1951 年,澳大利亞天文學家進一步縮小發射源可能存在的範圍,并表明它很可能就來自銀河系中心。
1974 年,布魯斯·巴裡克(Bruce Balick)和羅伯特·布朗(Robert Brown)利用美國國家射電天文台綠岸望遠鏡,發現了銀河系中心有一個非常亮而緻密的射線源,布朗稱之為人馬座 A*(Sgr A*)。此後,主流的解釋是,銀河系中心存在一個黑洞,它提供了射電輻射的能量來源。
2002年,馬克斯·普朗克外空物理學研究所的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小組,公布了一顆恒星S2圍繞人馬座A*運動的結果,這顆恒星他們監測了10年。這個結果表明:銀河系中心的天體質量大于400萬倍太陽質量。
針對人馬座A*這個神秘射電發射源,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沈志強研究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天文研究小組,利用國際先進的甚長基線幹涉陣(VLBA),于2002年11月3日成功獲得了人馬座A*在3.5毫米波長上的首個圖像,并進而确定該源的真實直徑與地球軌道半徑相當。
也就是說,這個至少400萬倍于太陽質量的人馬座A*,所占區域的直徑隻有1.5億公裡,強烈地支持人馬座A*是超大質量黑洞的物理解釋。
2009 年,另一個小組公布了更多的恒星繞行的觀測結果。這些結果表明位于銀河系中心的天體很大可能是黑洞,因為沒有其它已知的天體能在這麼小的區域聚集這麼大的質量。該研究以及其它關于人馬座A*的研究,成為“銀河系中心存在超大質量黑洞的最有力證明”。根澤爾和安德莉娅·蓋茲(Andrea M. Ghez)因此獲得202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2年之後,世界各地天文學家決定組成一個團隊,聯系全球的射電望遠鏡以觀測黑洞的事件視界,并将該計劃定名為“事件視界望遠鏡”(EHT)。給黑洞拍照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HT)由分布在世界多地的地面望遠鏡組成、形成一台口徑相當于地球般大小的“虛拟望遠鏡”。
2019年4月10日,“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合作組織發布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那個黑洞位于M87的星系中央,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其質量是太陽的65億倍。
2022年5月12日,銀河系中心黑洞的首張照片發布。來自“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合作組織的270位科學家參與了此項研究。上海天文台天馬望遠鏡作為東亞VLBI網主力測站,在聯合觀測中貢獻了一份力量。
“拍攝一部銀河系中心黑洞的‘電影’,是下一代EHT的追求。我們正在規劃建設中國的亞毫米波VLBI望遠鏡,以期參與到對銀河系中心黑洞的24小時不間斷的接力觀測中。”沈志強說。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
新華社『上天入海』工作室出品
來源: 新華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