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吳承恩是明代小說家還是文學家

吳承恩是明代小說家還是文學家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0 23:13:54

史載,唐太宗貞觀元年即公元627年,一個叫玄奘的青年和尚帶領一個弟子離開唐朝京城長安,到天竺西行遊學。途經高昌國,那裡的人們非常崇仰佛教,因當時大唐王朝威名遠播,他們的到來讓國王非常高興,願封他們為護國法師,賞黃金百兩、駿馬千匹。弟子動搖了,最後留在了高昌國,而玄奘偷偷溜了出來向西逃去。玄奘克服了路途上的千難萬險,最後到達了天竺。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之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辯論會上主講經學受到了廣泛贊譽。貞觀十九年即公元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他這次西行天竺取經,曆時十九載,行程幾萬裡,轟動大唐王朝上下。後來,他的弟子據玄奘西行旅途見聞撰寫《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玄奘的經曆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開始在市井間廣為流傳。

吳承恩是明代小說家還是文學家(明代貢生吳承恩科場失意家道衰落)1

吳承恩,明代文學家,明朝淮安府山陽人。 據傳,吳承恩小時候勤勉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他擅長書法,精于繪畫,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還喜歡收藏名人的書畫法貼。總之一句話,多才多藝的青年才俊。少年時期就因才華橫溢名聞鄉裡,受到人們廣泛贊譽。《淮安府志》記載:"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他除勤奮好學外,還特别喜歡搜奇獵怪,愛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如《百怪錄》、《酉陽雜俎》之類的小說野史。 青年時代的吳承恩恃才傲物、憤世嫉俗,社會地位的低下,貧窮困苦的處境,使得曾經籠罩在自身的金色光環逐漸黯然失色。吳承恩雖狂放不羁,但他品行端正 ,二十來歲婚配娶妻,忠貞守份。

吳承恩是明代小說家還是文學家(明代貢生吳承恩科場失意家道衰落)2

嘉靖十年即1521年,吳承恩在府學科考中取得了科舉生員的資格,但參加鄉試竟名落孫山,第二年春天,他的父親在遺憾中離世;嘉靖十三年即1534年,吳承恩再次來南京鄉試會考,落第而歸;嘉靖十六年即1537年,他又一次在應考中敗北。此時,他感慨自己時運不濟,悲歎功名利祿乃身外之物,是天不助我也。他之所以才高而屢試不第,或許與他的不善阿谀逢迎、溜須拍馬有關吧。直至嘉靖二十九年即1550年,他才補得一個歲貢生,但分配落選。此後幾年任職大明低級官員的宦途中,因他不同流俗,剛正爽直,厭惡腐敗的官場,不願同流合污,對黑暗的社會持否定态度,終于在嘉靖三十七年即1558年,受人誣告而還鄉歸隐。回想起幾十年的人生曆程,吳承恩可謂是半生流離半生坎:父早過世,母老家貧,仕途不暢,官場腐敗,社會黑暗,而此時的自己已近耳順之年……

吳承恩是明代小說家還是文學家(明代貢生吳承恩科場失意家道衰落)3

他開始深沉地思索起社會人生這個大課題,便在之前寫作的《西遊記》初稿的基礎上,費時創作,精心潤色,把胸中的苦悶壓抑與抱負理想,淋漓盡緻的揮灑于筆墨紙端。父親生前曾寄予他的科舉成名、宦海清風的願望,或許在孫悟空一路降妖除魔、護佑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中得到了驗證。明萬曆元年即1573年,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西遊記》成稿。縱觀吳承恩一生的曆程,以及他創作《西遊記》的艱辛,恰如86版《西遊記》的片尾曲詞:迎來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鬥罷艱險又出發,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場場酸甜苦辣,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大家好,我是 已涼夜風未寒時,歡迎朋友閱讀、點贊、評論,并點關注。願作者筆下的文字伴君身體康健、家業興隆、抵達人生巅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