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牙齒",我們都會說嘴裡的牙就是牙齒,沒什麼不同。既然意義都一樣,我們的祖先為什麼還會給自己找麻煩造出同義的"牙"和"齒"呢?顯然,形體上迥異又沒有孳生關系的"牙""齒"二字是有别的,各有所指。
牙:犬牙(虎牙)和臼牙(大牙)"牙"字古文字形體如下:
金文“牙”
金文“牙”
從形體上看,很明顯"牙"字為象形字,俨然是一對上下交錯的幾對牙。兩兩交錯,當為犬齒或臼齒。《說文》:"牙,牡(壯)齒也。像上下相錯之形。"
交錯的犬牙
古語中含有"牙"的東西其形皆似犬牙,呈現交錯狀态。如《詩經·周頌·有瞽》:"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設業設虡,崇牙樹羽。"這裡的"崇牙"是指古代樂器架橫木上刻的鋸齒,用以懸挂樂器,像犬牙。常用成語如"犬牙交錯"、"青面獠牙"、"張牙舞爪",其中的"牙"也是指鋒利具有殺傷力的牙。而之後表示植物初生苗的孳生字"芽",也是尖尖的形似犬牙的幼苗。
筍芽兒
初發的幼芽兒
"牙"字金文構形分布有上下和左右兩種結構,到了篆書固定為左右結構形體。從"牙"的實物外形看,"牙"字當以上下結構為原始狀态,這樣更像交錯鋒利的犬牙。之所以變為左右結構且把形體拉長,因甲骨文金文及簡帛文字皆是豎寫方式,古人書寫時常考慮減少形體的占寬。
篆書“牙”
"齒":張口見齒,當為門牙"齒"字形體如下:
甲骨文“齒”字
從形體看,"齒"字非常形象,口中的牙齒清晰可見。從甲骨文一直到《說文》古文"齒"字一直是象形字。甲骨文"齒"為張口露齒,戰國文字則隻保留下排的齒。從戰國文字始,"齒"字變為了形聲字,上部增加了聲符"止"。
金文“齒”
如此,我們可以确認"齒"最初應該是指人的牙齒,且指門牙。楷書"齒"中的"人"字是牙齒的形變,而非"人"字。
門牙
"齒"的本義為門牙,也就是切牙,共四顆。
由于通過齒數可以判斷動物的年數,因此"年齡"的"齡"也從齒。
結語:"牙""齒"之别及語音概念佐證從甲骨文資料來看,大概“齒”最初泛指齒和牙,還沒有出現概念上的分化,因此甲骨文隻見“齒”字。後來出現了分化,"牙"與"齒"各有所指,"牙"指犬牙(虎牙)和臼牙(大牙),凸顯相互交錯的特點;"齒"則是指門牙。
"牙"與"齒"的分别,還反映在古人根據發音部位的不同對聲母的區分中。古人根據發音部位把聲母分為唇音、舌音、齒音、牙音、喉音五類,這裡就區别出了"牙""齒"二音,說明二者區别明顯。古代的"牙音"就是舌根與軟腭接觸以節制發音氣流而發出的聲音,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舌根音。古人認為發音部位在壯牙,也就是我們說的槽牙或大牙,所以就稱為牙音。比如見(k)、溪(k')、群(g),古人就認為是牙音,其實是古人的一種誤判,目前證實是舌根音,隻不過發音時舌面後上舉接觸軟腭緊靠大牙。但古人對"牙"的所指跟我們以字形分析的"牙"字所指相同。"齒音"的發音部位是舌尖前部或舌面前部的聲母,發這類音主要是舌尖前或舌面前與齒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古三十六字母裡的精(ts)、清(ts')、從(dz)、心(s)等聲母。如此也證實,"齒"就是靠近舌尖的門牙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