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感恩,自潤其身。
1
心存善良。
在我們中國的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話:“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說的是人到老年,會遇到的兩個關口。
前者說的是儒家學派創始人、“文聖”孔子,後者是“繼往聖、開來學”的亞聖孟子。
這兩位文化大咖,在物質條件匮乏,醫療水平滞後的年代,能夠活到這般年齡,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事了。
儒家思想的精髓功能強大,與養生智慧恰恰“不謀而合”。比如孔先生的“仁者愛人”、“有教無類”,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正是養生保健的“重中之重”。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都是養生。
再比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步一個台階,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從而達到自我實現;“治大國如烹小鮮”,舉重若輕,淡定從容,活在當下,樂在其中。
這一切的一切,都以“仁”為基礎。
那麼,什麼是仁呢?
就是與人為善,睦鄰友好;就是心性光明,至真至誠;就是踏實厚道,做事靠譜。
心存善良,福壽綿長。
活在當下,一生潇灑。
2
樂活當下。
《論語·雍也》裡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用一顆平靜的心,照見人間真相,知世故而不世故,悠悠然,活在此時此刻,用春風十裡的态度,面對生活的方方面面,得趣其中。
《中庸》裡說:“大德必得其壽”。
人因為有修養,而不計較,不比較,空靈通透,不自尋煩惱。
懂得換位思考,明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知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把邏輯關系理清,做事遊刃有餘,做人順水順風。
内心光明,夫複何求?
這樣的人,敬畏大自然,熱愛大自然,心胸豁達,光明磊落,自然可以獲得健康長壽。
所謂“仁者靜”,就是心理平衡,情緒平和;
所謂“仁者不憂”,就是思想開闊,名利淡泊。這樣的人,不争不搶,不慌不忙;
這樣的人,随遇而安,知足常樂。
不論是身居廟堂,或者家在草莽,他們總是笑口常開,心情舒暢。
3
恰當飲食。
說起來養生,“吃”這個字誰也繞不過去。
孔子說:“民以食為天”,“食色,性也”。
民以食為天。
一個人隻要活着,就離不開飲食。它是活命的基礎,健康的起點。
孔子主張飲食簡單樸素,不搞虛頭巴腦的東西。對于“一瓢飲,一箪食,居陋巷”仍然快樂無比的學生顔回瘋狂點贊。
他安貧樂道,更注重精神修為,吃飯這種事情,雖然很重要,但卻并非越多越好,恰如其分地攝取營養,合理合适地定向輸入也就夠了,物極必反,多了反倒是害。
孔子《論語·鄉黨》裡說:“食不厭精,脍不厭細”。意思是食材加工到位,吃起來不費力,容易消化吸收,對于脾胃又是一種深層次呵護。
孔子還說,“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說的是食物腐爛變質,再好的東西也不能吃了,把好自己的“天下第一關”,謹防“病從口入”。
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就有了行動守則。
孔子是個“講究人”,非常有原則:不衛生的東西,不吃;顔色難看的東西,不吃;切割不規矩的,不吃;不合時令的東西,不吃;有異味的東西,不吃。
4
愛好廣泛。
“禮、樂、射、禦、書、數”,在古代被稱為“六藝”,這是孔子教育學生的六門功課,同時也是六種“技法”,它們可以讓生活豐富多彩,讓心靈更充實愉悅。
孔子有尚武精神,熱愛體育鍛煉,也熱愛五音六律,他能夠把兩者巧妙地結合起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對于騎馬射箭,孔子駕輕就熟;對于探險登山,孔子樂在其中;對于遊泳摸魚,孔子信手拈來。
《孟子》記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當一個人有了高度,視野開闊,心胸豁達,就不會被眼前的雞毛蒜皮所牽絆,就能充分享受身邊的一切。
孔子善于吹拉彈唱,甚至還可以載歌載舞。他是一位标準的“生活家”。
當一個人沉浸在多姿多彩的生活,心情舒暢,精神振奮,延年益壽,自然而得。
戒掉不良習慣,為了身康體健。
5
做到“三戒”。
孔子在《論語·季氏》裡有這樣的描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氣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至老也,戒之在得”。
作為養生達人,管的住自己,是健康的基礎。青春時代,不要貪戀美色,奮發有為才是王道懂得節制,才最美好;壯年時期,不要争強好鬥,傷自己傷别人,都是重大隐患;人到暮年不要貪得無厭、患得患失。
生活豐富多彩,心靈保持愉快。
懂得跟不良生活習慣說“不”,才是保護自己的最佳途徑。
人生旅途,到哪個地方都要“入鄉随俗”,懂得規矩能;到哪個季節都都順其自然,随遇而安。當養生變成一種快樂,一種下意識的習慣,我們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