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國共合作中國網|時間:2002-10-24 |文章來源:中國網 第一次國共合作是指中國共産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的第一次合作,從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曆時三年半。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标志着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改組後的國民黨由一個資産階級性質的政黨變成工人、農民、小資産階級和民族資産階級四個階級的革命聯盟。
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以後,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發展,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主要表現在:1、中共幫助國民黨組建省、市地方黨部。許多共産黨員擔任國民黨省市級黨部負責人。2、中共和共産國際幫助國民黨創建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為革命軍隊培養造就了一批軍政人才。3、工農運動得到大力開展。中共領導了廣州沙面罷工和海陸豐農民運動,并且幫助國民黨在廣州創辦了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4、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開,首次明确提出無産階級領導權和農民同盟軍問題。中共四大以後,全國掀起國民會議運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把革命推向高潮。5、經過兩次東征和南征,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了統一和鞏固。6、長期沉寂的北方革命運動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但随着革命高潮的到來,統一戰線内部争奪領導權的鬥争日益加劇,特别是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右派篡奪領導權的活動,日益猖獗。主要表現在:1、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恺被殺害。2、國民黨右派組織西山會議派形成,國民黨公開分裂。3、以戴季陶主義出現為發轫,以蔣介石、戴季陶為代表的新右派浮出水面,加深了國民黨的分裂。4、1925年3月和5月,蔣介石制造了旨在篡奪革命領導權的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加深了國共合作的危機。
1926年底到1927年初,北伐戰争勝利進軍,席卷大半個中國,全國反帝愛國情緒不斷高漲。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的勝利和以兩湖農民運動的發展,進一步把國民革命推向高潮。
但是,以蔣介石為代表的新右派和新軍閥勢力,在1927年後加緊反革命擴張。先是反對遷都革命中心武漢,接着公開亮出反共反革命旗幟,在各地接連制造一系列反革命叛變事件。諸如上海四一二政變、廣州四一五政變、北京四二八政變、湖北夏鬥寅叛變、長沙馬日事變,以及馮玉祥倒向反革命,等等,使國共合作處于危急關頭。1927年5月,中共雖然召開五大,力圖挽回局面,但未能真正解決任何實際問題。7月15日,汪精衛集團在武漢“分共”,國共合作最後破裂,大革命遭到慘敗。
第一次國共合作掀起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中國共産黨也有了極大的發展。但是,這次國共合作給中國共産黨的經驗教訓是極其深刻的。主要是:1、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是必要的、正确的,但必須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無産階級領導權,對資産階級實行又聯合又鬥争的政策,這是革命成敗的關鍵。2、農民是無産階級的可靠同盟軍,農民問題是無産階級領導的中心問題,必須放手發動農民,堅決依靠農民,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3、武裝鬥争是中國革命的特點,必須重視武裝鬥争,建立黨和人民直接掌握的革命軍隊。
中國網2002年10月24日
[ 編輯信箱 ][ 打印文章 ][ 大中小 ][ 關閉窗口 ]國内新聞24小時排行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網頁新聞行業區域網站圖片MP3Flash遊戲購物地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