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是人類發展延續的本源。在物種演化過程中,從無性單細胞生物發展到有性生物,這種雌雄繁衍的确是一奇迹,不可否認。談到性,且先從中國的青史開始,因為這裡的性比較直白。李敖寫過一篇雜文“從青樓看青史”,我不防引來簡概一二。他談道,竟是“公營企業”,是最早進入制度化的一種行業。
管仲治齊國,就設有“女闾”,女闾就是公娼--不是公家準許的窯子,而是官辦的窯子。開辦目的是增加國庫收入。官妓的來源,主要有三,罪人家屬;其二,奴隸買賣;其三,堕入風塵者。這種機構一直發展到唐朝,官妓的沒有肉體自由,是和沒有人身自由一緻的。宋朝的官妓,從寬錄取,不但把罪人家屬當公娼,甚至公然去搶來,逼良為娼!
更妙的是在後來王安石變法時,一切都公賣,酒是其中之一。為了賣酒,居然派妓女助售--“官賣酒用妓作樂”!讀此文,真令我掩卷而歎,好一個赤裸裸的行業。此類“以充國用”之事實,難道不正說明了性現象的扭曲嗎?!女人就是附屬于男人,女人最大的功效之一是滿足男人的性需求,哀哉。
再讓我們來看看娼妓業“以充文用”的功效。文中談到,本是淵源有自的,早在唐朝就大為流行。唐朝知識分子以走動秦樓楚館為正業之一,從元白到李杜,無一例外。娼妓業給中國飲酒作樂的知識分子“以充文用”,風化出他們筆下的文學。流風所及,中國文人幾乎無一不跟娼妓飲酒作樂,寫詩漫愛。是呀,那麼我們可曾想過,一些篇篇美好的詩詞中隐含了多少青樓女子的辛酸淚,離恨多愁,身在風塵無人惜,惟有琵琶弦上訴相思。
能有幾人會真心為她們所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那些國色天資者,無論關盼盼,蘇小小,抑或李師師,杜十娘,得幸福者幾人?美人命且如此,那麼姿色平平之輩想必更是哀愁,有苦難言了。寫詩愛漫,即便被頌之為萬種風情花容月貌,而今想來亦是蒼白,實在令人惜之,泣之。
男人好色,當真是事實。于他們而言,女人最大的吸引力便是一性字。當然這并非罪過,本能需求又何來之錯呢?隻歎他們非但不認同女人的重要性,平等性,且太多人明擺着愛“性”,卻又對之不屑。于是乎紅顔禍水之論便由然而生。把敗壞之事推于女人身上,豈止不知羞恥?!
唐明皇失江山是因沉迷酒色,于是曾經長生殿上的寵妃,成了馬嵬坡前替罪羊;陳園園又被說成是禍胎,怒紅顔從賊,引清兵入關來...男人自古就把女人當作犧牲品,貂禅之美人計,昭君之出塞,香妃入中原等等,女人在曆史中就作了男人的附庸,這說明在性的認識上,男人把女人作為了工具,作為了一種享受,作為了自己的擁有物!
中國的,在事實上是縱欲的,看那些青樓史,古史,看女人被當作物品奉送通融耍陰謀,就知這一性字讓我們老前輩們運用得是何等淋漓盡緻了。可在冠冕堂皇的文學上,中國卻又是輕欲的。古典名著中,無論三國還是水浒,都是男人的天下,說的是忠孝仁道,頌的是男兒千秋大志。
女人何足以道?說到底,國人對一性字,既愛又不輕言,即想卻不曾尊之。中國文學裡最為典型的禁書就數“金瓶梅”,文中不過是有一些些直露的描寫,這本身就是現實中的事實,緣何禁之?若說當初年代的不開放,思想意識的保守,那麼青樓煙花之地不也該取消嗎?于此更看出了人的虛僞性。
從于一書的禁止中,更看出了性文化的扭曲。若性真有何不可啟齒之處,莫非所有人都應守身如玉?女人要講究三從四德,那時的男人尋花問柳,家有三妻四妾,怎的是合法?終欲,且此現象猶甚于今,因此更不免為奇了!
随着西方文化的流入,近代文學家郁達夫,他那篇“沉淪”就打響了直言“性文化”的第一槍。當時甚是轟動,文中以“我”的為線索,在好幾處描繪到袒露之場景及性幻想。達夫的很多作品中,主角都是性欲旺盛者,精神消沉者,難道他本人就是這樣?這裡就涉及到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人的禁锢太多太深,在文學上亦是如此。
二十世紀初,許多進步青年留洋接觸到西方文化開放的一面,特别是在對自由的認識上。于是,作為本能的性自由,就被一些文學青年拿來作為攻擊傳統文化的武器了。同樣,自由戀愛,婚姻自主,民主言論自由,男女平等等等,這些都沖擊着傳統。一場又一場的新文化運動,民主革命,浩浩蕩蕩地演繹開了。
彈指間,到了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文化,言論,民主等都自由多了,那麼人們對性的思考也進步了嗎?不敢苟同。這裡我想先談談日本近代的性文化體現,以便更好理解中國性文化的發展現狀與之趨向。因同屬東方文化,兩國間有可比性,且日本較先于我們接受了西方的自由文化,那麼讓我們先來看一下。
二站後的日本受美國扶持得以轉危而安,并且發展迅速。在本國文化轉變中,受着西方的影響,自然也會引入性開放這一觀念。性自由,作為本能需求而言,應該得到認可和發揮。于是就有了很多日本青年過于地追求性開放,也把她作為了對傳統文化的攻擊,反抗,以至後來居然成了一種新潮流。這個高尚的名詞已失去往日地位,成了必要的日常功課。由于亞洲性文化一直以來是保守的,所以一旦有突發的沖擊,足以導緻泛濫。這也是年輕一代尋求象征性新事物的表現,有意反抗傳統,堅持自己的自由論觀點。
我們也可從日本近代文學來觀之一二。之所以要談到文學是因其代表着一定的社會現狀與人之思想認識。例如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中,“廣島劄記”就是一部邊緣文學,更明顯的是那部“個人體驗”,文中充斥着壓抑灰色情調,主角苦悶頹廢卻又掙紮着探尋人類“拯救”與“再生”的途徑。
由于無法面對出生孩子的殘疾,書中的主人公“鳥”也遭遇了性功能減失的苦痛。于是在尋求新生的過程中,以性作為其中一條線索,他的女友火見子,同樣一個心理有陰影的女子,在同鳥的性接觸中,去開導啟發他...文中很多有關性描寫的場景,在性中尋求新生,克服對現實或本能欲望的恐懼,于是引出了另一面的哲學。
渡邊純一的作品同樣有着那種濕蔫蔫的味道還有其直露的性描繪。再後來的日本作家,如村上春樹,那部“挪威森林”更是一部飄溢着死亡氣息的小說。年輕人的迷惑無奈與反叛,率直的謬論,書中亦有大膽的情欲描寫。
日本的許多文學作品都充溢着灰色基調,還給人濕蔫蔫的感覺。作品中關于性的探讨更為普遍和裸露,這也是基于一種文化現象,性的本質是什麼?與感情沖突或者融洽?作為本能如何去尋求于其中的新生?怎樣才能更好地體會,結合...諸如此類的矛盾引緻出許多類似作品。中國近來的文學也有這種趨向,賈平凹的廢都,王小波的黃金時代,白銀,青銅時代,李傲的新作上山上山愛(李敖的這本書我沒讀過,名字也記不得)等,這些都是名家的作品,所以看似有很大研究價值,于性作為題材之一來顯示人情感生活的矛盾,迷茫,重新認識等什麼,好象其中蘊涵了深奧的思想,然而真就如此嗎?
還是那些文學的“時代性”太強?再例如象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作家們,用身體寫作,出賣性器官,我詫異的是難道如今的文學作品就一定要有性愛描寫在其中嗎?僅僅隻有這個重點題材才能挖掘人性嗎?那麼從前的名著呢?“愛簡”“呼嘯山莊”“茶花女”等等――
這些都是一種作品表達的體驗與挖掘,可從另一方面我們也能看到文學所影射的社會現象。日本的性開放是大家衆所周知的,我們不從這個打着高尚幌子的文學來看,就那麼多的色情電視,帶子,或單就如今漫畫界的現象也可得出一二。最前期的漫畫是淳樸可愛型的,發展到後來的純情浪漫型,再到現在的畸戀,同性戀,亂倫,這無一不體現出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對性與愛情的認識及追求的另一趨向。漫畫是少年的喜愛,那麼從小就在那種“文化”中陶冶的人,潛移默化地就會受到些許影響。中國年輕一代受到了很強的日本美國文化的沖擊。
如果說這是一潮流趨勢,人們對真實和自由的追求,是心靈的解放與新生之探索,那我隻能說這些觀點本身就是虛僞的。隻不過拿些崇高純善的詞彙來遮掩文化本質的扭曲與沒落罷了。在無可創新的基礎上,尋求另一極端方式來确立标新立異的觀點。
日本正在走下坡路,不管是在經濟,還是在文化上,他都需要尋一個突破口作為再次騰飛的起點。當然,文化教育還是第一位,正如戰後日本把基礎教育最為對待一樣,現在的青年也需要重新振作了。也許或多或少的返回傳統會有一些幫助。所以我們應該從日本看出一些自己也正在擴延的某類迹象。
中國申奧成功,而且即将加入WTO,借着這些有利條件我們應該得好好把握住來振興經濟,增強國民實力。文化上同樣,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說是這樣說,可不免還得擔心文化間,傳統與新潮流的競争與沖突,以及年輕一代是否在精神上将造成更深的迷茫。
我們繼續性文化的談論。說到底,隻有單純的性欲就不成為“人”了。人之所以為人,因有情。感情是高尚的,人們贊美的愛情,是一種純美。雖說情愛免不了交合,而性愛也同樣可以促進感情的深入。可當人們激動,感受美好時,無非也是為着那份情感,這裡的性交隻成了故事中一小基調。試想一下,作品中令人回味無窮,百般憐愛的角色,有哪個是因性欲而就的呢?
想起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故事中的這位女主角最初的形象是被托氏塑造為一個容貌較醜,性欲旺盛的女人。哪知寫到後來安娜竟成了傾國傾城的美人,為着對佛朗斯基的愛情而不惜放棄地位與名譽,這裡就沒有影射安娜是為了享受性欲而離棄她的丈夫卡列甯的。托氏雖然在生活中并非一個很節儉的人,但他文中對于女性的描繪,放在最首位的是一精神,對愛的渴望,這已脫離了僅僅生理需求的淺在層。
同樣在戰争與和平中的羅坦霞,用現在的話來形容,那是如此可愛的尤物,當然她最終尋求的也是精神上的愛。文學作品中,無論是包法利夫人對丈夫的不忠,還是維特愛上有夫之婦,這些最本質的挖掘就是他們對愛情的渴望。若哪一本書僅是以性愛,頹廢為題材的話,那麼就其生命力也不會長久,之所以暢銷隻是因為娛樂媒體的炒作,人們的好奇心所至。比如前陣子鬧得紛紛揚揚的上海寶貝,此類書的價值用一比喻來形容就象是一次性筷子。讀之一遍就無回味餘地了。
我們逐漸從“性”談論中引入到感情這一問題了。随着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性平等現象比古代已經進步了非常之多。但性歧視問題解決,卻又引出了别樣問題。比方說,如今婚前性行為的現象很普遍。性解放作為一種文化,有其積極的一面。例如鼓勵人們真實表露對愛人的情感,給情人們更多的自由去發揮“愛情”。可這把握不好,就會成為泛濫文化。由于中國人受傳統文化的限制比較深,因此一旦于針結處脫臼,那麼觀念也會趨向極端。
特别是女性,我們也看到了在曆史中女人的被動地位,與性方面的極其不平等,新時代女性為了體現她們的自由與個人意志,很容易就“性”這個問題上開刀。坦率,直露,主動,也成了新時代女性的象征。所以,女大學生性行為現象正在擴散,她們有自己的主張和信仰,認為如果是彼此相愛,為何不可以有性關系呢?我有我的自由,為何需要掩飾激情呢?前陣子新浪網也有過專門的話題讨論,是就處女情結與年輕人性行為現象而展開的。很多女性的獨立見解不免令我啞言。于年輕一代中,性文化的扭曲現象正在日益加深。
網上聊天時也有同男性論及這問題。一次,有個男生突然冒出一句,應該算成熟了吧,這人生大概也就嘗試了大半。我當時很吃驚,是因為他那想法。一個二十歲的男孩,把作愛當為成熟的象征,看成人生大半個重要經曆,并且為之引以為豪,這不免是現代社會的又一失敗。
另一次,也是個二十不到的女生同我說起她差些懷孕的事,當然我能做的隻是勸導,或許在他們聽來是不耐煩的。于性行為現象,我有向一些年輕人追究過想法,對此事怎麼看待?他們的回答大緻相同,因為彼此喜歡啊,而且我們有自由的權利。自由?動物在性問題上更自由呢!那麼區别在于哪裡?人是社會性動物,處在集體之中就得負起責任,也要受到各種牽制,輿論和本身的道德感。我認為,問題還是出于對‘愛’的曲解。
想想上個世紀最賣座的“泰坦尼克号”,之所以感人,牽動千百萬人的心,是因為那份浪漫愛情。如果導演讓傑克在為羅絲繪畫時發生性關系,那就成了一敗筆。可現在的電影免不了這處激情戲,也正因為性欲是人類的本能,那麼相愛的人更有是能互相牽引了,但前提是感情。廊橋遺夢是同樣題材。婚外戀的故事,激情的性愛,作為一部感人的電影,是因為他們彼此相愛,直到死亡也依然執着的愛情。
但這裡面卻又有炒作現象!于是浪漫又成為了另種性文化變質的幌子。很多過早有性行為的年輕人,或者有婚外戀的人們,都免不了脫離追求浪漫之嫌。如今再加上媒體的炒作,什麼少年情愛啊,婚外戀,一聲歎息之類的電視劇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引導社會人的思想觀念。文化輿論媒體能逃脫責任嗎?
透過性,我們看到了一個高尚的字--“愛”。我絲毫沒有貶鄙“性”,隻是所希望所尊重的性是建立于情感基礎上的。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有情。可人們真能理智分析自己的行為嗎?于是很多年輕人為着他們認為的愛情進行神聖結合,可真正理解愛的真義,能懂得負起責任的人有多少?先是有些人萬分後悔,再者遺憾,随着時代的發展,性文化進一步開放,人對性純潔的重視會越來越淡泊,麻木。哪天也會有同西方一樣的性觀念。那時是喜,或悲呢?
由于社會文化的導向,我們對愛情的理解也越來越茫然。許多人就把浪漫,新鮮,潮流,作為了追求。他們給了“愛”新的定義,可自己也不知究竟正确與否,茫然,頹廢,矛盾,掙紮之現象愈加激烈。如今社會,婚外戀者網戀者何其多,很多人就是因為片面幻想了這種浪漫,新鮮。愛情誰都期望,但并不是誰都能把握。浪漫的内在本質還是基于愛情!沒愛還浪漫個什麼?虛假!
性,發展到現在,普通男女的異性行為已成為正常現象,于是更進一步的追求就開始了。比如同性戀,畸形戀,如果單是用愛情這個美麗面紗去遮掩事實身後的文化變質,那就成了一悲劇。我不反對同性戀,可作為新“性體驗”或潮流追随,表現标新立異,或另一方式的玩味,那我是得嘔吐了。
同樣就婚外戀而言,不要在進行時打着愛情的幌子,來淡漠你尋求刺激與浪漫的念頭,那樣的愛情得到手後你還是感悟不到當初你所想的愛。這不由令我想起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描寫到振保的心理....還是她的身子在作怪。男人憧憬着一個女人的身體的時候,就關心到她的靈魂,自己騙自己說是愛上了她的靈魂。
惟有占領了她的身體之後,他才能忘記她的靈魂。我也是有此理解(不單針對男人而言)。所以婚外戀者們,請你們先考慮清楚自己的行為是由何種情緒支配的,别動不動就拿愛情作擋箭牌,如此戲劇般的愛情很容易消逝,還是負起你們的責任與良心,好好在平凡中挖掘感情與美。那些嘗試作愛的青年朋友們,也請你們務必想想後果,至少是自己在感情上能否承擔得起。
談一些另外相關之事。到巴黎的很多國人可以不去盧浮宮,不進凡爾塞,但有個地方不能不看,那就是紅磨坊。裡面上演着許多激情狂熱的歌舞劇,而且那一帶也是有名的紅燈區,看來還是對性的好奇。就象去荷蘭,不觀賞LIFE SHOW 是得遺憾的。提到荷蘭,我們不免要談一下。這是個奇怪的民族,講究“寬容”,國家不禁止吸毒和進入色情場所,反而那些場所和角落很清淨。
再看看荷蘭人的體質,個個身強體壯,這就反映了有些國家,隻是在形式上禁欲或引導人們的性觀念,那麼年複一年,還是會有許多人沒靈魂似地去毀滅自己。此問題很難解釋,我想這應該與人們的文化修養及思想信念有關,當達到一定程度時,自然會清楚自己應該需要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與人生樂趣,可以從物質享有深入到精神追求。
巴黎是個浪漫的城市,很多人不約而同便會想到愛情。巴黎式的熱吻,塞納河邊的漫步,香舍利榭情人的邂逅,咖啡廳溫暖午後,情話卿卿。其實亦是對愛情的一種包裝,追求的隻是形式上的浪漫而已,這背後還是性在發揮最大功效。怎麼說?巴黎式愛情也很簡單,簡單得過于直白了。第一次見面就會有牽手表白,第二次就有擁抱,第三次就能發展到上床(誇張了些,但說明了一種直接)。
性交成了任務,普通的生活方式中的其一,而不再是愛情的代名詞,崇高靈魂交融的象征。所以套,藥品,也都成為生活中必備的部分。大家談論性時,非常坦然,直接,就如吃飯一般正常。哎,不知道應該如何來評價,但他們對相處或者分手還是很坦然的。身邊一些中國女性都有法國男友,他們如别的情人一樣戀愛作愛,可我納悶的是很多人連語言都交流不通,他們以何種方式進行溝通呢?
這裡性就又成為了一種工具。謀取私利或者排解寂寞。性夥伴便是現象之一。這個社會真正為愛守身如玉的人真不多了,記起英國有陣子提倡處女維護,現在都有人在感歎,處女沒了。這句話當然言過其實,但就于一種發展的社會現象而論,的确令人堪憂。此外,妓女事業又開始擡頭,有蓬發之趨勢,牛郎事業亦如此。想得通嗎?存在即合理?是符合物質收益這個理呢?還是道德與良心?
我在這裡隻是陳述了一些個人的觀點,可否引來思考便非我能及之事。對是什麼,錯是什麼?真實總讓我們無法看透。你現在所堅持的信念并非許多年後依然執着;這個時代所趨合的潮流,也不是下世紀同樣還被追尋;曆史的判斷随着時間一直在變化着,所以我們能做到的是在有生之年盡量不去辜負自己的靈魂,别有太多的遺憾了。感情,千萬要珍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