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典故全集?魯迅先生說:“中國的詩歌,在唐代就已經被人做完”陳寅恪先生則評價:“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可見,唐詩與宋詞不愧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座高峰,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唐詩宋詞典故全集?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魯迅先生說:“中國的詩歌,在唐代就已經被人做完。”陳寅恪先生則評價:“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可見,唐詩與宋詞不愧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座高峰。
我們小時候,幾乎人人都背過《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小孩子常死記硬背,體會不了詩詞當中的意境和感情。這本《唐詩宋詞裡的趣事》選取了唐宋十幾位詩人的作品,作者季風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從多個角度講述了與詩人有關的人和事,通過了解這些詩詞背後的故事、曆史背景及詩中的典故,對于那些少年時就熟悉的詩與詞,仿佛又多了一份體會。
一田園山水詩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山水、景物、大自然早在《詩經》中已經有過大量的描寫,但都是為人物活動做背景,山水風光隻是一種媒介,并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審美對象。所以,盡管先秦、兩漢都有大量描寫自然的詩篇,卻都稱不上是田園山水詩。
直到東漢末年,曹操寫了《觀滄海》,才算得上田園山水詩的雛形。魏晉南北朝時,社會激蕩,階級固化,玄學與佛教又在社會生活中風行,廣大才子文人仕途之中不得志,紛紛歸隐山林,創作了大量的田園詩和山水詩,在這個階段,田園山水詩從先秦的陪襯地位中脫離出來,成為一種獨立的審美意象。随着大唐盛世的到來,田園山水詩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出現了以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等為代表的“田園山水詩派”。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這是王維《山居秋暝》中的名句,這首詩是王維隐居辋川時所寫,辋川是現在西安市的一個鎮:藍田縣的辋川鎮,位于終南山下,終南山風景優美,是道教聖地,很多名人雅士,如老子、陶淵明、孫思邈等都曾在終南山隐居。在金庸先生的《神雕俠侶》中,小龍女也是居住在終南山的古墓中。
王維少年得志,很年輕就考取了功名,然而他一生仕途坎坷,考中進士後不久就被貶官,後在張九齡做丞相時才得到重任,似乎前程遠大,風光無限,但不久之後,他便受人排擠,被調往邊塞,遠離權力中心,後在安史之亂中,又被安祿山強迫做官,被唐朝廷視為“叛徒”,幾乎斷絕了仕途之路。
王維受母親和弟弟的影響,晚年寄情于禅宗、山水,在辋川過着半隐居的生活,雖然身有官職,卻心系山林。并寫出了“行到水盡處,坐看雲起時”的名句,寓意人生的窮途末路之中,卻看到了另一片天地,于人生的絕望之中看到了生命的希望。蘇轼也曾稱贊王維的詩作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二 邊塞詩邊塞詩主要興盛于初唐到晚唐的這段時間,邊塞詩在唐朝的繁榮,絕非偶然,這與唐朝當時的政治、社會、文化環境密不可分。
大唐盛世,疆域遼闊、舉世聞名,在這個階段,大唐國力強盛、文化開明、國家采取開放的民族政策,包容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交融,吸收了世界文明的精華,這為邊塞詩的産生提供了社會土壤,同時,朝廷征調大量文人去邊關進行文書、後勤等工作,使其身臨其境,觸景而發,出線了大量優秀的邊塞詩歌。其中,在衆多的詩歌中出現了兩個曆史符号:玉門關和樓蘭。
從王九齡《涼州詞》中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李白《關山月》中的“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都可以感受到玉門關的環境之惡劣、距離之遙遠。
《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敦煌郡,武帝後元年分酒泉置……龍勒。有陽關、玉門關,皆都尉治。”玉門關位于甘肅敦煌境内,設立于漢武帝時期,因為西域進口的玉石必須經過此關而得名,過玉門關就像如今過海關一樣,需要通關文牒,西域與中土的劃分也是以玉門關為界。随着文人墨客的詩歌傳頌,玉門關從西漢時期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關隘,變成了邊塞詩中保家衛國、思念故土的意向符号。
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是魏晉時期的西域十六國之一,位于現在的羅布泊境内,最早關于樓蘭的的記載出現在《史記•大宛列傳》中:“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鹽澤”就是羅布泊。
樓蘭在西漢昭帝時,歸順漢王朝,直到東漢時,仍是絲綢之路上的戰略要塞、通行重鎮,是前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樞紐。根據《魏書•西域傳》中的記載,公元422年,樓蘭人因為水源南遷。之後就幾乎沒有史料記載了。
關于樓蘭古國的消失,不管是曆史界還是考古界都沒有定論,最可能的猜測是因為自然環境惡劣,導緻樓蘭嚴重缺水,最終樓蘭人為尋找新的水源、新的居身之所,棄城遠走。
到王昌齡寫此詩的時候,樓蘭已經不複存在,“破樓蘭”借用了西漢昭帝年間,博介子斬殺樓蘭王的典故,借此書寫将士保家衛國、誓死也要消滅吐蕃和突厥當權者的決心。
後來樓蘭就經常被詩人寫到詩中,用來指代敵人或敵方統治者。即便是在今天,樓蘭也常被寫入盜墓、考古類小說中,代表着一種神秘又古老的文明。
三 浪漫與現實唐代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詩派,分别以“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的為代表。
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可以追溯到屈原的《離騷》,經過兩漢、魏晉樂府與詩歌文化的發展,在唐朝達到了巅峰,世人将李白視為可與屈原并肩的浪漫主義兩昆侖,足見李白在詩歌史上無可替代的地位。
陶淵明愛菊,陸遊愛梅花,李白愛飲酒卻更愛明月,在李白的詩中,詠月之處多大300多處,足見他對明月的喜愛。“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句話讀起來就有一種豪情壯志、自由奔放之感蘊含其中。
李白的這首《将進酒》寫于辭去翰林官職,離開長安,開始浪迹江湖的生活之後。那時,他已經離開長安八年之久,在與好友岑勳和元丹丘借酒放歌之時,揮筆寫下此詩。
起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氣勢磅礴,奠定了整首詩恢弘壯闊的基調,雖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然而人生苦短,稍縱即逝,需及時行樂,三五好友借酒放歌,“與爾同消萬古愁”。
如果說,李白是唐代浪漫派詩人的代表,那麼杜甫則是現實主義的代表,這二人相識于李白雲遊江湖之時,雖然作品風格大不相同,卻惺惺相惜,互為摯友。
《詩經•國風》大概是最早的現實主義的詩歌,通過普通勞動人民的創作,記錄了大量當時的真實生活。後世多以現實主義為主流,東晉末年,出現過一段過分追求文采、華而不實的創作時期,到唐朝安史之亂爆發後,社會動蕩,百姓生活困苦,杜甫流落民間,看到百姓生活的艱難,寫出了大量具有批判意義的詩作。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這首《兵車行》是杜甫寫于天寶中後期,當時,唐朝與周邊的少數民族,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不僅要服兵役,還要承擔沉重的稅負,生活困苦不堪,怨聲載道。杜甫借用唐初薛仁貴在青海的大非川慘敗、将士死傷無數這一典故,揭露了戰争的殘酷,人民的痛苦,用詩歌描繪了一幅生離死别的悲涼畫卷。由于杜甫始終通過詩歌來揭露社會現實,心系天下、憂國憂民,人們尊稱他為“詩聖”。
四 宋詞的婉約與豪放唐詩興盛三百年,達到頂峰,到了宋朝,出現了别具特色的宋詞,我們現在把唐詩和宋詞稱為中華文學的兩座雙峰,但詞起初是民間用來配合通俗樂曲的歌詞,由歌女款款唱出,最先多以兒女情長為主要内容,給人婉轉含蓄的感覺,是“伶工之詞”。
宋詞開始登上大雅之堂,要歸功于曆史上的亡國之君—李後主。王國維評價他,說他将“伶工之詞”變成了“士大夫之詞”。
到蘇東坡時,開始賦予宋詞豪邁的氣質,使宋詞俨然區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的代表詩人有李清照、柳永、晏殊等,豪放派的代表則以蘇東坡為首,王安石、辛棄疾也位列其中。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出自李清照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
靖康之變後,又過了兩年,李清照46歲了,這一年她摯愛的丈夫趙明誠因病去世,适逢金人入侵,李清照安葬好丈夫後,就随朝廷南遷避難,流離失所,國破家亡,飽受颠沛流離之苦。這天,她一人獨坐,看到一隻大雁飛過去,哀鳴不斷,聯想到自己如今也是無家無國之人,丈夫去世後,自己孑然一身,睹物思人,不禁感傷,于是寫下了這首《聲聲慢》,整首詞基調哀婉,孤苦凄涼,把人生盡頭的冷清書寫的入木三分。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轼的這首《念奴嬌 赤壁懷古》,氣勢磅礴,談古論今,把豪放詞的特點表現得淋淋盡緻。
當時是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轼受“烏台詩案”的牽連被貶到黃州做官,他四處遊玩,經過黃州城外的赤壁遺迹所作,由周公瑾想到自己,白發已生,壯志卻難酬,不禁感慨人生如夢,不如對月痛飲吧。
蘇轼的一生大起大落,多次被貶,多次又東山再起,失意之時,反而是他佳作頻出之際。宋神宗每每看他的文章,都不思飯食;歐陽修每逢收到他的新文章,都快樂終日,并預言蘇東坡之後,将無人再談論歐陽修。
唐詩宋詞中的趣事,絕不僅僅隻有這些,詩人們雖已逝去,但是他們的作品和趣事卻會永遠留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不管何時何地的讀者,都會被唐詩宋詞中的“語言美、意境美、音樂美”所滋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