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淩玉樹 換一個角度看問題,你會更容易讀懂這個世界!
幾年前,台灣有一位50歲的女人與一位20多歲的小夥發生戀情私奔,結果小夥的家人把那老女人告上了法庭,硬生生拆散了這對戀情。美國有一位38歲的女教師與班上一位13歲的男生通奸誕下一孩嬰,結果女教師被判入獄,罪名是勾引未成年學生。在中國,一位幹柴烈火的女老師與其班上的高中男生好上了,以補習功課之名與其發生肉體關系,被媒體揭發後遭受了沉重的輿論壓力。試想一下,如果一位男教員愛上班上的女生,也許就不會引起什麼轟動了,為什麼年齡大的女人就沒有愛小男生的權力呢?許多人在談及對男生的危害,判定到底誰吃虧了?誰真受到了傷害?。其實不然,說明我們還不太了解現在高中男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
一個人的性成熟與其受的教育與吸收的營養有關,在這個信息多元和咨詢爆炸的時代,16歲以上的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已經達到其父輩25歲以上的素質水平,而其吸收的蛋白質和卡路裡是20年前同齡人的三倍以上,發育程度遠遠高于上世紀90年代的水平。我們生活在一個被誤讀的時代,包括對自己身體的誤讀。整個社會對身體、生理和心理的誤讀越來越偏離了現實。根本用不着為那位高中男生擔心,我們沒有理由認為:一個沒有性生活的高中生一定會比有性生活的高中生來得健康,前者肯定有健康的人生觀。社會對此事的高度重視恰恰給了該高中男生一個沉重的壓力,在他看來原本是一種對異性好奇而産生的戀情,由于不同的壓力反而使他産生了性恐懼,扭曲了他對異性美好的愛戀。本博以為:這位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忘年戀”要遠比兩個同年齡學生的戀情要成熟的多,起碼在女老師的疏導下,那個男生更能懂得如何去愛護女性,懂得更多的愛,更能體會到兩性之間的愛情,享受到男女肉體的快樂。這是一堂沒有風險的生理衛生課,也是一種對自己身體充分認識的婚前性行為教育。
兩性之愛不是由年齡來決定的,本博始終認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愛情軌迹,每個人的兩性之戀情均有不同的版本。況且,在這個張揚個性和體會人文的年代,兩個已經有行為能力的人無論發生什麼樣的感情都應該是正常的。生活中不少男人有“俄羅斯情緒”(戀母情緒),也有小女生長大了還堅持要父親為她洗浴。如果說歧戀是一種有違傳統道德的心理疾病,那麼,存在與兩個并沒有社會和家庭屬性、且具有獨立行為能力人之間的感情是正常的,沒有理由進行道德方面的遣責。
我們在誤讀人與人之間關系時,往往以不同的社會地位來判定當事人的行為正當性。“門當戶對”和“郎才女貌”的背後是“嫁雞随雞,嫁狗随狗,好女不嫁二夫,好男不棄糟糠”的傳統倫理關系,這種傳統的兩性關系穩定性理論已經相當落後。在這個主張“戀愛和婚姻自由”的年代,沒有人會用“白頭攜老”來指導自己的男女關系。女教師與男學生的關系隻是兩人生活的一個片斷,如果我們愚蠢地考慮“兩人能否有美滿的婚姻?”“如何讓孩子面對未來?”“如何讓雙方的父母面對?”等等問題,那純屬杞人憂天,當那位男學生若幹年後投入到真正的家庭生活中時,他已經忘卻了那段懵懂的情感,而發生在今天的所有關于此事的讨論都沒有意義。
上一篇:讓普通員工參與文化建設純屬扯談下一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