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青少年違法犯罪調查記錄

青少年違法犯罪調查記錄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14 01:18:52

  一、基本情況

  近兩年來,犍為縣發生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件29件78人。其中14-16歲38人,16-18歲40人,在校生5人。提請檢察機關批準逮捕的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性質:搶劫23人、盜竊15人、尋釁滋事10人、聚衆鬥毆7人、故意傷害7人、強奸4人、販賣毒品4人、搶奪2人、非法拘禁2人、敲詐勒索2人、詐騙1人、破壞廣電設施1人。法院已判決21件55人。其中免于刑事處罰1人,拘役1人,緩刑21人,判處有期徒刑32人。

  二、特點

  1、犯罪低齡化。犯罪年齡低齡化是當前青少年犯罪比較突出的特點,據調查資料顯示,16歲以下青少年違法犯罪38人,占青少年違法犯罪的49%,14歲以下違法少年的比例呈上升趨勢。

  2、作案手法成人化。調查中發現,青少年犯罪呈現成人化傾向,不僅預謀性強,作案手法成熟,而且手段十分殘忍,危害之大令人觸目驚心。如:15歲的段某為與鄰居女生發生兩性關系,攜帶菜刀、尼龍繩、護腕等作案工具深夜翻牆進入14歲的女學生周某家,因被周某的奶奶發現,段某當即用菜刀猛砍周某的奶奶十餘刀,緻其無法動彈,生命垂危,後搶救無效死亡。然後用尼龍繩将周某的雙手反捆,用護腕堵住周的嘴,想強行将周某帶到其家實施奸淫,由于周某反抗,段又用菜刀砍、割被害人的上身數刀,直到見周某沒動靜後才逃離現場。

  3、侵财性、暴力性犯罪突出。搶劫、搶奪、盜竊侵犯财産的違法犯罪40人,占51%,排列首位。其次為尋釁滋事、聚衆鬥毆、故意傷害、強奸等侵犯人身權利的違法犯罪30人,占38%,以此反映出青少年犯罪中侵财性和暴力性犯罪占很大的比例。

  4、結夥作案明顯。結夥作案35人,占45%;青少年作案的結夥性,應引起社會高度重視。如張某某14人盜搶團夥中,青少年占50%,一月内,結夥在縣城及周邊鄉鎮盜、搶作案40餘起,涉案金額10餘萬元,嚴重危害社會。

  5、連續作案多。由于初次作案得手後,僥幸心理得到強化,以緻連續犯罪。如青少年虞某與人結夥盜得1輛摩托車未被發現,在随後的二三個月内瘋狂作案近30起,盜竊數額達到7萬餘元。

  三、原因

  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是一個較為複雜的社會問題,它産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觀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觀方面的原因,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學校、社會、地域特性等多個方面的原因。從調查資料分析,筆者認為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自身原因。青少年處于身心發育階段,心智尚不完全成熟。一是逆反心理強。抗拒社會道德和法律,往往與成人的要求、學校紀律對着幹;二是盲目模仿心理強。模仿是自覺或不自覺的學習過程,暴力網絡遊戲、武俠小說、言情影視片都有可能成為青少年模仿的對象;三是報複心理強。利己心理作祟,這也是青少年犯罪中較常見的一種心态。尤其是獨生子女占有欲十分強烈,如果不能得到滿足,就會采用犯罪的手段來獲得所需之物。四是講“義氣”,“為朋友赴湯蹈火,為哥們兩肋插刀”的心态促使其做事不計後果。;五是缺乏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和鑒别能力。理性認識薄弱,逞強好勝,偏激任性,加之青少年法律意識淡薄,有的不學法,不懂法,在各種因素的“夾擊”下,形成了錯誤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導緻青少年最終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理所當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在青少年違法犯罪中,有很大部分原因是父母外出打工或父母離異,因而缺乏關愛及家庭教育方法不當等因素,使正處于半幼稚、半成熟身心發育階段的青少年缺乏應有的辨别是非能力,在心理、生理方面發育尚不成熟,社會經驗少,缺乏對事物正确的判斷能力和鑒别能力,尤其在心理和情緒上極不穩定,缺乏理智,容易感情用事。如以上例舉的15歲少年段某殺人案,就是因為父母均到外省打工,缺乏關愛及家庭教育方法不當引起的。另案中的楊某因修房打茅坑與爺爺發生争執,而産生用毒鼠強毒死爺爺的念頭,便将一包毒鼠強倒在爺爺的白菜盆裡,後誤将放學回家的妹妹毒死。這反映出青少年認識問題片面,不健康的心理和不計後果的心态。

  3、學校教育。有的學校一味追求排名數和升學率,忽視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再加上學生法制觀念淡薄和外界因素影響,也成為犯罪的主要原因。如:上面提及的在校生段某殺人動機,就是因為3調考試,從排名60名下降到120名,心裡難過,認為喜歡優秀生周某更沒希望,要“發洩一下”,欲強行将周某帶到自己家發生兩性關系,從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4、社會影響。社會上不良風氣和不良文化,特别是黃、賭、毒和暴力文化的影響,以及網吧、錄像、歌舞廳、滑冰場等管理疏漏的公共場所,使辨别是非能力弱、抵抗力差的青少年深受其害,客觀上助長了違法犯罪活動的發生和蔓延。有些青少年對銀幕上、熒光屏中、新聞、畫刊内的優秀人物及健康、使人上進的東西不學,反而對其糟粕毫無選擇、不加思索地加以吸收,嚴重腐蝕了青少年的靈魂。為追求不勞而獲,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為撈取财物甘願冒各種風險。如:在校學生16歲的周某、14歲的羅某、15歲的宋某,因迷戀網吧,沒錢上網就尋找“刺激”,深夜在城區内采用暴力搶奪婦女的提包或挎包2次,而觸犯刑律。可見不健康的娛樂文化對青少年的侵蝕有多深。

  四、建議

  1、社會、學校、家庭形成合力,強化管理,淨化青少年成長環境。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治理,對學校附近的遊戲廳,錄像室,網吧等不健康場所,要堅決關閉,其它青少年娛樂場所要從嚴管理,規範運作。家庭作為整個社會的細胞,對青少年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家長應當盡到做父母的責任,教育管理好自己的子女,從小培養子女自尊、自愛、自強、自衛的能力,使青少年能夠掌握依法維護自己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權益的方法和技能。學校應當将預防犯罪的教育作為法制教育的内容納入教學計劃,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這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礎。

  2、采取教育挽救與依法處置相結合的措施。司法機關對于青少年犯罪,應堅持教育挽救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對于絕大多數青少年,應依法從輕處罰,對能适用緩刑的盡量适用緩刑,以體現人文關懷,對極個别犯罪情節惡劣、手段十分殘忍、後果特别嚴重或屢教不改、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青少年罪犯,要依法懲處,以讓更多接近犯罪邊緣的青少年充分看到法律的威懾力,使他們望而卻步,以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尊嚴。

  3、重視對失足回歸青少年的幫教和安置工作。對那些已經觸犯刑法并受到處罰的青少年犯,應該在執行刑罰的同時注重教育感化和挽救,使他們能真正認識到自己的犯罪行為,并改過自新。從青少年犯罪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初犯和偶犯較多,加之青少年本身的可塑性大,說明青少年罪犯具有很大的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可能。将一個犯罪人校正為一個守法的正常的社會人,需要公安、司法機關及基層組織、社區、學校從不同的角度伸出援助之手,提供應有的幫助,而不能互相推诿,敷衍了事。特别是要防止他們對社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