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另一種說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另一種說法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7 09:22:35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另一種說法(三人行必得我師焉)1

本文共1415字,閱讀大約 5分鐘

【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九《論語》。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另一種說法(三人行必得我師焉)2

在一般的《論語》通行本上,這句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群書治要》這個版本裡講:“我三人行,必得我師焉。”“我三人”就是三個人,包括我本人在内,除了我之外還有兩個人。“行”,有的批注解釋為言行的行,有的解釋為行走的行。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般的說法是,除了我之外,還有兩個人,一個是善人,一個是不善的人,這兩個人都是我的老師。從善人身上學他的善,從惡人身上學避免他的惡。所以,無論是善人和惡人,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老師。這種講法很耐人尋味,我們從早到晚會遇到很多人,有的人是善人,有的人是惡人。如果我們善學的話,無論是好人壞人、善人惡人,都有我們可以學習提升的地方,都可以做我們的老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另一種說法(三人行必得我師焉)3

《論語》中也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看到賢德的人,不是嫉妒,而是向他學習、向他看齊;看到不那麼賢德的人,不是嘲笑、輕視,或者心裡和他起對立,而是馬上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有類似的過失。

第二種說法是《論語集解》何晏注:“言我三人行,本無賢愚,擇善從之,不善改之,故無常師。”我們三個人本來沒有賢愚之分,“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的本性都是純淨純善的,因為後天的環境不同、熏染不同,才使有的人看起來賢德,有的人顯得愚鈍。“擇善從之,不善改之,故無常師”,劉寶楠在《論語正義》中對這句話作了這樣一句解釋:“何注似以‘行’為‘言行’之行,三人之言行,本無賢愚,其有善不善者,則随事所見,擇善而從之、改之,非謂一人善,一人不善也。”這種解釋就更加圓融。他認為何晏的批注好像是把這個“行”,不是解釋為行走的行,而是解釋為言行的行。三個人的言行沒有賢愚之分,所謂的善和不善都是随事所見,有的時候他作善,有的時候他也作惡。也就是說,這是就一個人的善和不善而言,所以實際上沒有絕對的善人與惡人,每一個人既可能有善行,有的時候也有惡念,這個說法就更好了,就是論事不論人。我們看到他善的行為,就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行為,就反省自己,避免這樣惡的行為。這個講法是最好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個人不會全好,也不會全不好,我們從每一個人身上都學習他的善,避免他的惡,所以說沒有固定的老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另一種說法(三人行必得我師焉)4

最後一種講法是,在兩個人之中,對于善者,我們随着他學;對于不善的人,我們要去改正他。這種說法不可取,因為朋友夠得上交情才能去改正,交淺不可以言深。《論語》中說:“信而後谏,未信則以為謗己也。”朋友之間要首先建立信任的關系,然後看到他的過失才能夠去勸告他。如果兩個人的信任關系還沒有建立,看到他的過失就去勸谏他,他會認為你是在诽謗他,他不能夠接受,他還會和你結下仇怨。并且,中國人修學、做學問最重要的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看别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養不夠。真正的修行人,他不是看不到世間人的過失,不明白世間人的過失,而是即使看到了也不把這些放在心上,污染了自己的清淨心。所以,真正的修學人是把功力、心思、精力集中在改正自己的過失之上,那怎麼可以看到别人的過失而去指正别人呢?看到别人的過失應該是馬上反省自己,自己是不是有類似的過失。把别人的過失當作是自己的一面鏡子,看到别人的過失,馬上就反省自己,這樣就能夠時時認識到自己的過失。可見,凡聖的區分就在于會不會學,善不善于學。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另一種說法(三人行必得我師焉)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