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透初曉日照西橋雲自搖
想你當年荷風微擺的衣角
木雕流金歲月漣漪七年前封筆
因為我今生揮毫隻為你
雨打濕了眼眶年年倚井盼歸堂
最怕不覺淚已拆兩行
我在人間彷徨尋不到你的天堂
東瓶西鏡放恨不能遺忘
又是清明雨上折菊寄到你身旁
把你最愛的歌來輕輕唱
遠方有琴愀然空靈聲聲催天雨
涓涓心事說給自己聽
月影憧憧煙火幾重燭花紅
紅塵舊夢夢斷都成空
雨打濕了眼眶年年倚井盼歸堂
最怕不覺淚已拆兩行
我在人間彷徨尋不到你的天堂
東瓶西鏡放恨不能遺忘
又是清明雨上折菊寄到你身旁
把你最愛的歌來輕輕唱
我在人間彷徨尋不到你的天堂
東瓶西鏡放恨不能遺忘
又是清明雨上折菊寄到你身旁
把你最愛的歌來輕輕唱
許嵩老師
提起許嵩大大的這首清明雨上,相信大多數90後都是耳熟能詳,最少也能跟着哼上幾句。最近恰逢清明時節,又把許嵩大大的這首歌反複聽了幾遍,心中不免生出幾個疑問!
為什麼是“清明雨上”不是“清明雨下”?“東瓶西鏡放”是什麼意思?
帶着好奇心去查了一些資料,發現一些很有趣的東西,今天就鬥膽揣摩一下許嵩大大的用意,順便分享一下自己對這首歌的理解。
“窗透初曉日照西橋雲自搖,想你當年荷風微擺的衣角”。
初曉也就是破曉的意思,都用來比做黎明。
黎明的光線透過窗戶照在了屋内,太陽也照射在了西邊的橋上,天上的雲朵獨自飄搖,就像我獨自一人想你當年在荷花池旁被微風吹起的衣角。
“雲自搖”這三個字用得很好!看似悠然自在的雲朵,通過“自搖”二字又給人一種獨自孤獨的感覺,映射了詞人現在的情形。一個人看似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但卻是獨孤的,寂寞的。
“木雕流金歲月漣漪七年前封筆,因為我今生揮毫隻為你”。
這裡的“金”應該不是指金子的意思。“金”有尊貴,珍貴的意思。
“歲月漣漪”的意思可能是将抽象化的時間動态化,也可能是詞人看到家中的器具因為時間流逝産生了變化,心中泛起了一些漣漪,想到了一些事情。
封筆!古時候,文人,即以寫字為謀生手段的人,如作家、詩人、律師(古為狀師)等,決定不再從文,提筆寫字,于是在高處親手懸挂一支筆,廣告鄉鄰,以示隆重。也有作畫作詩等,然後把筆給折斷【這種說法一般都是對某個重要的人的承諾】,封筆現大多是針對于作家,就是這個作家不在出版作品了。
揮毫是中國傳統書法寫作中的一個修飾詞,指用毛筆寫字或畫畫,也指男子動作的潇灑豪邁。主要用于形容書寫者(下筆者),手拿毛筆在紙張寫字或者畫畫的過程。!
“”整句歌詞可以翻譯為:“家裡的木雕制品随着時間的流逝已經失去了它原來的精美。”
“七年前我就已經封筆不再寫作,因為今生寫作的意義都是為了你”。
詞人的愛人七年前就已經去世了,但是這七年的時間不僅沒能使他的思念之情淡忘,反而越演越烈。愛人活着的時候自己寫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為了她,現在愛人逝世了,就失去了所有寫作的熱情和動力。
“雨打濕了眼眶年年倚井盼歸堂,最怕不覺淚已拆兩行”。
詞人明明是因為思念自己的愛人而流淚,卻要強說成是雨淋濕了眼眶,可見詞人想要極力的掩飾自己的情緒。
“年年倚井盼歸堂”出自《采桑子●年年倚井盼歸堂》這首詞的題目,這首詞的作者沒有記載。讀到這句歌詞時一開始我還有些奇怪,“堂”作為“家”的意思,整句翻譯過來就是:“詞人年年都會倚靠在愛人打水的井邊,盼望愛人再次出現然後帶她回家”。但仔細一琢磨這樣寫感覺難免有一些不妥,後來查閱了資料,這裡的井應該是“天井”的意思。
天井
1.宅院中房子和房子,或者房子和圍牆所圍成的較小的露天空地。
2.某些地區的舊式房屋為了采光會在房頂上開一個洞。(對着天井在地上挖的排洩雨水的坑叫天井溝)。
這兒用的應該是天井的第一種解釋!詞人年年都會倚靠在天井那裡盼望着自己的愛人能回家,但是一個逝去的人怎麼能回來呢!主人公一次又一次的深切盼望,最後隻能是絕望的回到現實,才發現不知不覺之間自己的清淚早已拆做兩行流了下來,打濕了臉龐。
“我在人間彷徨尋不到你的天堂”。
“彷徨”的意思是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道往哪個方向走。形容詞人在人間很迷茫,沒有了方向,走來走去也到不了愛人所在的世界。
“東瓶西鏡放恨不能遺忘”。
這是這首歌最著名的一句詞。
東瓶西鏡
“東瓶西鏡”指的是廳堂的一種陳設。舊時,住家客廳堂前的長案桌上設置講究“東瓶西鏡”,即東邊放一花瓶,西邊放一面鏡子,中放一時鳴鐘,象征:終(鐘)生(聲)平(瓶)靜(鏡),為了協調起見,往往在時鳴鐘兩旁各放一隻瓷帽筒。有當地男人回到家中或外出串門也将帽子取下置放帽筒上,以顯有翩翩儒士的風度……這些也是徽文化和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東瓶西鏡”的設計,是徽州人一種心态的反映,希望家人外出經商為官平平安安,風平浪靜。
詞人想要用這種陳設的寓意來平靜自己的生活和思念的情緒,可是他恨自己怎麼樣也忘不掉失去愛人的痛苦。
“又是清明雨上折菊寄到你身旁,把你最愛的歌來輕輕唱”。
折菊在這裡做和解?據我查閱的資料,菊花一般盛開在立秋以後,大約是9-11月,而此時離清明已經過去了五六個月。我們現在可以随時買到菊花是因為我們現代科學在生物技術上的突破,在古時那裡來的菊花可以用在清明時節悼念呢?
這裡我認為“折”的意思不是指折斷,而是指“折疊”。在古代就已經有了折紙的技藝,所以我覺得折菊的意思是“用祭祀的黃紙折成菊花的形狀,以此來悼念。”
“又到了一年的清明時節,我用黃紙折了一隻菊花送到你的墳前,輕輕的唱着你喜歡的歌謠”。
以前有人問過許嵩大大,為什麼歌名是《清明雨上》而不是《清明雨下》,許嵩大大在後來的微博中做了回應(但我現在去許嵩大大的微博卻搜不到這條信息了,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自己翻一翻)。
“我在人間彷徨尋不到你的天堂”和“又是清明雨上折菊寄到你身旁,把你最愛的歌來輕輕唱”!這兩句歌詞已經是最好解釋。雨上是天堂,雨下是人間,清明雨是鍊接天上人間的唯一媒介,這首歌是在悼念天上的人,所以應該是《清明雨上》。
接下來是第二遍主歌!
“遠方有琴愀(qiao三聲)然空靈聲聲催天雨,涓涓心事說給自己聽”。
愀然空靈:形容神色變得嚴肅或不愉快。讓人無法捉摸。
娟娟:①形容貌相。②同“涓涓”,細水漫流的樣子。
“遠方傳來了彈琴的聲音,讓詞人的神色變得更加悲傷,嚴肅。或許他的愛人生前也是一個喜好彈琴,精通樂律的人。又或許是這清明時節哀婉的琴聲讓他更加思念自己的妻子。琴聲一聲又一聲的催促着雨落下,又或者是催動了主人公的心緒,讓他的眼淚都掉了下來。心中的哀傷綿綿不絕猶如細水長流。一件又一件的心事隻能自己說給自己聽。”
“月影憧憧煙火幾重燭花紅,紅塵舊夢夢斷都成空”。
憧憧:形容往來不定或搖曳不定:人影~。燭影~。
燭花:蠟燭的火焰。
此句的重點在于“燭花紅”,燭花是指蠟燭的火焰,“紅”指“紅燭”,泛指喜慶,或者結婚時所用的紅色的蠟燭。
紅燭
這首歌明明全曲全詞都在說的是悼念之情,最後在結尾卻用紅燭,顯然是在回憶過去的事情。
這句歌詞有up主理解為:“詩人遙想過去,月影重重之夜,他和愛人在一起燒火做飯,煙火幾重,燭花紅火”。
但我有别的看法!首先在古時候一直有過午不食這個說法。其次,古時候多為一日兩餐,以适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業生活習慣。早餐在7點——9點左右,吃的多些,因為要應付繁重的農業生産勞動,稱為“大食”;下午三四點再吃一頓,因為就要天黑了,不能再去勞動,所以吃得少些,稱為“小食”。但在上層社會和士人當中卻實行三餐制,并逐漸流行開來。三國時期的農業生産力已有了較大的發展,除了很少的一部分人還實行兩餐制外,都是一日三餐的了,但吃的時間和現代有所不同。第一餐為朝食,也就是早食。一般在天色微明以後;第二餐為晝食
而歌詞中所提到“月影憧憧”,說明至少也是天黑了。古代可不像咋們現在這樣想吃就吃,所以我的理解是:“我們成親的那晚天上的月影搖曳不定,煙火綻放了一重又一重,房間裡的蠟燭鮮紅明亮,而如今紅塵夢斷,一切都幻化為了泡影,就像做了一場大夢,夢醒願望落空”。
許嵩大大的這首歌,是一首很經典的國風悼亡歌曲,越是理解歌中的意思,越是會被這首充滿哀思的歌曲所吸引。讓人忍不住一遍又一遍的聆聽,一遍又一遍的哼唱。
我在這裡不知天高地厚的去解讀許嵩大大的用意,實在是不自量力。
不過,我覺得文學作品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每個人從中悟到的答案都是不同的。讓一個個人抽絲剝繭的去分析其中的用意并恪守己身,正是文學的價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