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四、五歲時,孩子因為漸漸地有了與其它孩子相處的經驗,因此也有了自己的性别與其它孩子不同的“抽象性”思考概念,并且會開始好奇地去探索關于性别的種種問題。
性别認同形成的過程
“媽媽,我是男生?還是女生?那麼媽媽是男生還是女生呢?”,大人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問題,對于剛剛學會說話的幼兒來說,卻是一件很難清楚了解的事情, 當爸媽告訴他或她“你和爸爸一樣是男生”或“跟媽媽一樣是女生”時,其實對于幼兒來說,男性和女性隻不過是剛剛學會的兩個名詞罷了。
但是到了四、五歲時,孩子因為漸漸地有了與其它孩子相處的經驗,因此也有了自己的性别與其它孩子不同的“抽象性”思考概念,并且會開始好奇地去探索關于性别的種種問題。
到底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形成性别的?每一個人,都必須要經過性别形成的過程,以緻于可以發展成一個健康的性别。
世界對于成長的孩子而言,每天都是充滿新鮮感的,孩子随時都通過觀察周遭的事物,來建立自我的認知結構,而對于性别的認同,不僅是通過爸媽,其每天所處環境的人事、物也都成為了孩子形塑對自己看法的管道。
爸媽常常藉由一起洗澡的過程,來告訴孩子性别的事情,通常在性别認同形成的過程,男孩會藉由認同爸爸,而女孩則會藉由認同媽媽,進而通過學習,來逐步地建立起自我的性别特質。
因此,有些學者也指出,如果爸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因為某些因素,而無法陪伴在孩子身邊,或是給予孩子不當的管教,孩子便有可能會因此把投射在爸媽身上的反感,轉化成為對于某種性别的偏差态度。
針對此點,黃雅芬醫師也表示,其實爸媽并不特别需要與自己同性别的孩子做更長時間的相處與陪伴,隻要爸媽之間的相處關系是和諧健康的,孩子便能在日常生活的觀察學習之中,了解兩性之間的差異性,并建立起正确的兩性相處模式。
性别認同混淆的解決之道
“性别認同混淆”的問題可簡單定義為,有扭曲、沖突及困擾,以緻于形成了内在不平衡的壓力,也就是說這些人所渴望的性别,與真實的性别産生了沖突,同時,他們也很可能會在人際關系上會發生問題,與男性、女性都不容易建立良好的關系。
性别混淆其實有程度上的差别,在了解了孩子性别認同建立的過程之後,對于爸媽給予孩子“異性打扮”所可能導緻的性别認同混淆問題,黃雅芬醫師指出,如果孩子真的出現對于自我性别認同的苦惱時,便應該開始尋求各種管道來加以解決之。
如果願意的話,可以先從閱讀相關的心理書籍,或與要好的朋友傾吐心事,來嘗試調整自我的心境想法。進一步的做法,未成年的孩子可以至醫院的兒童行政科,而成年的孩子則可以至精神科來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
此外,黃雅芬醫師也表示,學校的心理輔導系統及社福單位也都能提供相關咨詢,來幫助需要的人走出心靈幽谷,重新建起對于自我性别的認同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