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消失的老物件:辘辘
辘轳,漢族民間提水設施,流行于北方地區。由辘轳頭、支架、井繩、水鬥等部分構成。利用輪軸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裝置。辘轳也是從杠杆演變來的汲水工具。據《物原》記載:"史佚始作辘轳"。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漢族勞動人民已經發明了辘轳。到春秋時期,辘轳就已經流行。
辘轳的制造和應用,在古代是和農業的發展緊密結合的,它廣泛地應用在農業灌溉上。辘轳的應用在我國時間較長,雖經改進,但大體保持了原形,說明在3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設計了結構很合理的辘轳。
如今一些地下水很深的山區,也還在使用辘轳從深井中提水,以供人們飲用。在其它工業方面,有使用牛力帶動辘轳,再裝上其它工具用來鑿井或汲鹵的。
辘轳:也作輪,車輪。用金屬、木料或其他堅固材料做的圓形構架。辘轳有三隻腳,三點購成平面。它穩妥地立在井口,為方便操作,閃出了最大活動空間。辘轳有腳也有頭,叫辘轳頭,是一塊圓硬木,中有軸孔。穿在軸上,上繞繩索,繩頭系水鬥,辘轳頭上嵌一搖把,算是它的胳膊,一般用楊柳木制,把歪,成一定角度。水鬥為白柳條編制,遇水膨脹,有韌性,耐磨,耐磕碰,上有兩三個環,與繩連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