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準媽媽莫不對坐月子心有餘悸,到底月子應該怎麼坐?什麼樣的月子才是最健康最安全的?聽聽各國媽媽最前線的報道!
德國:天性、責任、自然規律
如果你對德國婦女說起坐月子,她們會覺得很新奇:什麼叫坐月子?
德國女人,或者說西方女人,隻要能活動了,第一件事就是清潔身體,哪怕用水擦一擦都是必要的。别說她們自己絕對要清潔了,就是自己不做,孩子一被接生出來,護士就連孩子帶母親統統擦洗一遍。而媽媽隻要自己能走動了,就一定要推着兒童車帶孩子出去散步。一連30天悶在屋裡,這在德國媽媽是絕對不可想象的。
不坐月子不等于說不注意恢複。産婦休息是必要的,而且要盡量按醫生的囑咐減少生病的可能。但是每天必定帶孩子出門散步、曬太陽,這是最基本的,也是德國人養成的習慣。從醫院回家後,職業“助産士”立即到家指導,諸如母親的傷口恢複,孩子的肚臍清洗,為嬰兒做保健操等,其費用由醫療保險支付。産婦還會報名參加産後保健操培訓班,這類培訓班是專門為婦女恢複體形而設立的。
如果我們告訴德國婦女在月子裡需要大補:雞鴨魚肉,特别是要吃各種雞蛋:水煮的、油炸的、碎的、整的、多種花樣的……你會發現她們的臉上開始有笑意了,進而一臉的羨慕:誰不願意享受美食呢?可是,她們又會警惕起來:必須吃嗎?如果偏巧不喜歡吃雞蛋呢?什麼東西一旦是強迫的就不是享受了。不過,對于進補一說,德國女人是同意的。隻是,她們一般會多吃補血的紅菜、富含維生素的各種水果、牛奶和奶酪等含鈣量高的食品。
德國婦女還有一個共識:懷孕和生産不是生病。所以,她們主張一切都如從前一樣正常地生活。蘇西生完孩子之後第二個星期就開始在家裡接待前來探望的親戚朋友;莫尼卡則與同時生産的孕婦約定一起散步的時間,交流養育孩子的體會;英姆克更是忙碌的人,生第二個孩子時,老大才3歲,所以,她是一邊帶大的,一邊喂小的,同時還将自家的大房子整理得幹幹淨淨。就連年過40的麗絲格瑞特都同樣是這麼過來的,她因剖宮産在醫院待了一個星期。回到家,因自己的母親是職業女性,也就幫了兩天忙,其他都是自己做的。
在德國,男人們是女人坐月子中的好助手。為此德國各個公司都有明文規定,所以男人常常也樂不得地在家裡護理妻子。通常他們需要帶孩子出門散步,購買各種物品。也有不少父親是烹饪高手,這時都極盡體貼和愛護之能事。因為産前的孕婦保健課或者孕婦學校都是夫妻們一起上的,所以,産後如何喂養兒女、如何幫助婦女恢複對于男人們來說已經并不陌生了。因為他們也有産假,所以可以說,德國男人也“坐月子”。
當然,這裡面還有一個文化觀念問題。德國女人認為生養孩子是自己的天性,是責任,是自然規律。全然不存在我對這個家庭的延續作了貢獻,因而也要享受别人的伺候之說。這當中也牽扯到一個家庭之間和代際之間的邊界問題。婆婆或者自己的母親來幫你,那是她們的心意;不來,你也沒有理由去埋怨。
英國:月子坐不成了
在英國和愛爾蘭,沒有坐月子的說法。孩子出生後幾天,媽媽就抱着孩子出去了。有一次在超市看到一個媽媽抱着一個嬰兒購物,我問孩子多大了,媽媽告訴我:“3天。”
但是不能說産後關照在這裡不受重視,應該說,國情不同,做法也有所不同。這裡的産婦産後不大注意保暖,和這裡的氣候不無關系。大不列颠群島處于歐洲西邊偏北的位置,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夏季最高氣溫很少超過23℃,冬天最低也不過是0℃左右,晝夜溫差不大。所以,生産後孕婦很快就可以到戶外活動了。
從懷孕開始,家庭醫生保證每4周給産婦作一次檢查,包括聽胎心音、測血壓、量體重等等。産婦懷孕4~6個月左右要到她将來生孩子的醫院作一次全面的檢查,包括做B超、驗血、驗尿等。醫院還會給孕婦一些書籍,幫助孕婦了解生産的全過程,解答孕婦提出的各種問題。有特殊困難的孕婦,家庭醫生和醫院都會派健康訪問者到孕婦的家裡探望,根據問題的多少和嚴重程度決定訪問的次數和頻率,這樣的訪問一般要持續到嬰兒出生4個月的樣子。
多數婦女生産後都要進産後病房,在助産士的指導下進行産後恢複和照顧嬰兒,助産士一般不給孕婦規定出院的時間,而是讓孕婦自己決定。感到自己恢複了,喂奶也問題不大了,嬰兒沒什麼問題,就可以出院了。如果産婦産後立即出院,孩子出生的頭10天,醫院的助産士會每隔1天到家裡探一次,給予各方面的指導,特别是在如何恢複體形,如何改善飲食結構和如何進行母乳喂養等方面,會給予特别的幫助。
我的一個朋友最近喜得貴子,興奮之餘也有很多的擔心和焦慮。開始孩子不吃奶,媽媽也沒有奶。護士讓媽媽用熱毛巾熱敷,奶漸漸多起來了。後來問題又出來了,奶太多,嬰兒吃飽了,奶卻停不下來。護士又指導她丈夫買一棵洋白菜,每次喂完奶以後,就取兩片洋白菜的葉子罩在文胸内,還建議母親不要用有鋼托的文胸等等。
“伺候月子”對于大多數中下階層的英國家庭就是天方夜譚了。這裡的父母很少幫着照看産婦,不管是産婦自己的父母還是公公婆婆,都隻是到醫院或家裡看望一下。丈夫有2周的“産假”,可以幫着買菜做飯,晚上起來照看嬰兒。由于隻有兩個人,所以産婦必須自己做很多事情,月子是“坐”不成了。
我感覺身邊的朋友在坐月子的時候,大多數還是遵循傳統的方式。雖然對上一代人經常挂在嘴邊的“坐月子不能洗澡,不能出門,甚至不能下床活動”的說法心存質疑,但是,要冒着“落下病根”的危險去嘗試着沖破這些禁忌,還是需要足夠的勇氣的。
懷孕的時候,我參加了孕婦學校。在寶寶0~1歲的時候,孕婦學校可以提供免費咨詢服務。我感覺這可以說是婦産醫院的一項延伸服務,也是我們的醫療制度和國際接軌的表現。
在課堂上,很多準媽媽對坐月子的禁忌提出了疑問,有些人甚至從相關書籍和網上收集了很多資料。實際上,我認為,我們沒有必要盲目追随西方,而是要因地制宜地找到适合自身的、相對科學的方式。
同時,随着月子醫院、月嫂和育兒嫂的出現和逐漸形成規模,原來坐月子時的婆媳矛盾也逐漸淡化了,而且老人的負擔也一下子減輕了。與保姆不同,月嫂是經過專業培訓的,具備了一定的新生兒護理和産後護理知識。當然,有時候老人也免不了對年輕人在産後沒過幾天就做産後恢複操持有異議,不過,他們的觀念某種意義上也在發生松動。
日本:更注意營養平衡和鍛煉
日本産婦一般在醫院生完小孩後住院1周左右,生完小孩的第三天可簡單地洗淋浴,1個月後就可以洗盆浴了。這樣可以減少感染幾率。住院時,産婦隻負責給嬰兒喂奶,其他時間則充分卧床休息。
有的産婦在自己娘家附近的醫院生小孩,這樣母親可以幫助自己照顧嬰兒,使自己更能安心修養,盡快地恢複疲憊的身心。現在有很多人距離娘家很遠,這樣她們大多數人都隻能自己照顧嬰兒。
産婦在産後的第二周還是盡量卧床休息,家務讓家人幫助料理,産婦隻給孩子喂奶和換尿布。産後第三周,可以根據自己身體狀況,做一些簡單的家務,當感覺身體不适時,立即卧床休息。這時候,可以開始為孩子洗澡、洗衣服,也可以在附近購物。産後第四周就不再卧床了,她們會自己做家務和照顧孩子。在日本,産後1個月時,嬰兒和産婦需要進行健康檢查,如經醫生同意,就可以恢複到普通的生活。
為了幫助産婦盡快恢複身心健康,日本各市區都設有産婦援助服務中心。主要服務内容包括解答一些産後知識、幫助照顧嬰兒、打掃衛生、洗衣服、做飯、購物以及家庭必要的日常家務。享受這些服務都需要支付費用。
在我們國家,産褥期會經常喝些鲫魚湯和豬蹄湯,目的是為了能有更多的母乳。而日本産婦在産後則更注重營養平衡和鍛煉,基本以低熱量、高蛋白食品、纖維類食品為主,減少面食、薯類、乳制品類,基本還保持1天3餐的飲食節奏,這樣既有利于嬰兒健康又可盡早恢複體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