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直接喝冰冷飲料
美國媽媽認為,孩子都是喜涼而不喜熱,自寶寶6個月大開始,平時喝水,都是水籠頭的水接來直接喝,或者直接喝冰箱裡放出來的冰水;而象果汁酸奶一類需要放冰箱的食物飲料,也是冰箱裡拿出來直接吃或喝。
而在中國,如果在冰箱裡拿出來的果汁直接喂給孩子,家長的長輩都會驚叫,“這麼小的孩子,怎麼能給他喝這麼涼的東西,不生病才怪!”
而經研究表明,美國媽媽喂養孩子的方式,并沒有讓孩子容易生病,反正更加容易适應寒冷的環境,減少感冒、發燒的幾率。
2、喜歡涼快,總比别的孩子穿得少
美國的小朋友自出生以來,受兒童醫生和護士的教導,孩子總是和爸爸穿一樣多的衣服、比媽媽少穿一件衣服,小朋友也不感冒、也不生病;反而,如果多穿一點衣服,孩子就會感覺渾身不舒服、不自在,總和爸爸媽媽别别扭扭。
在中國,許多家庭都害怕孩子着涼,總會讓孩子穿多一件衣服。而美國媽媽認為,孩子冷的時候會表現出要穿衣的信号,熱的時候也會想脫衣服,作為家長,不應該一味按照自己要求去照顧孩子,反正要多觀察孩子的舉動。
3、如果飯點不吃飯,就絕對不會再給孩子安排
很多中國小朋友有時因為貪玩而不想吃飯,心思全在玩上了,中國家長總擔心餓壞孩子,于想盡各種辦法讓孩子吃飯,就是家長對孩子的溺愛,導緻他們養成依賴心理,覺得自己不吃飯,家長更加緊張。
而美國媽媽對此處理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吃就不吃吧,這頓不吃,餓着等下頓,小朋友餓一頓沒有關系,從來不因為一頓沒吃而給明明加餐。
美國媽媽這樣做的原則則是:一來給小孩一個按時吃飯的規律和好習慣;二來也是教會小朋友,該吃飯的時候不吃飯,那就要受一點小小的懲罰。
美國媽媽的這個做法,在小朋友還未滿周歲就開始實行了,雖說其間小朋友也找媽媽要零食吃,但媽媽說到做到,孩子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一定要等到下一餐的時間才有吃的。
3、想吃多少吃多少,絕不多喂一口
在中國時,媽媽對于小朋友吃飯,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為了讓小朋友吃飯,為了讓小朋友多吃一口,家長們真可謂是連哄帶騙、滿屋子追着喂,更有甚者則是屋子兩邊各站一人,小朋友跑到哪邊,都會喂上一口。
而在美國,這種現象是不存在的。孩子吃飯一定是坐在自己餐椅裡,一旦要求從餐椅上下來,那就沒得吃了,而且每當小朋友開始拒絕喂到嘴邊的飯,爸爸媽媽一般都會試三次,如果連續三次都被拒絕,那就不會再多喂一口。
4、摔了自己爬起來,爸爸媽媽從不去扶
初學走路的小朋友,少不了摔跤;即使現在已經走得很自如的明明小朋友,瘋跑時也免不了摔上幾跤。見小朋友摔跤了,中國的爸爸媽媽們,尤其是老人輩,一定覺得不得了,“哎呀,寶貝兒,摔疼了沒有?”,“哎呀,寶貝兒,小心點了”,然後一副緊張的神情,跑過去把小朋友抱起來。
這一“哎呀”兩“哎呀”的,本來對于自己摔跤無所謂的小朋友,受家長們感染,也會緊張起來,好象發生了什麼大事似的。而美國媽媽認為:孩子從哪裡摔倒的就應該從哪裡爬起來,爸爸媽媽不會幫你的,要自己學會面對。
5、磕了碰了無所謂
俗話說得好,孩子都是在磕磕碰碰中成長的,小朋友的成長過程,磕磕碰碰總是避免不了的。如同摔跤一樣,磕了碰了,小朋友們的第一反應就是看爸爸媽媽。中國家長因為擔心孩子受傷,所以一見到孩子跌倒就會十分緊張,甚至限制孩子出外活動。
而在美國媽媽眼中,孩子磕了碰了,沒什麼大事,如果不受嚴重的傷,孩子自己可以承受的,就不需要家長擔心。
6、不會特殊照顧
在中國,許多家長都把孩子看得過重,有吃的就給孩子最好吃的,有好的東西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給孩子最好的,讓孩子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容易養成驕傲自滿的性格。
美國媽媽的育兒原則就是,作為家庭的一員,和爸爸媽媽具有同等的地位,絕對沒有特殊化。
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家長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是,孩子吃面包軟的部分,而邊邊硬的部分總是家長吃,美國媽媽則不同,要吃面包,就邊邊和裡面一起吃,沒有人幫小朋友吃邊邊的。
吃西瓜,一塊西瓜,也是自己一吃到底,絕對沒有明明吃甜的部分而爸爸媽媽吃靠近皮的部分。
7、隻要安全,髒點沒關系
在美國,對于孩子的玩耍,爸爸媽媽一般是不幹涉的,隻要安全,髒點沒有關系。孩子去公園玩,如果對小昆蟲感興趣,去捉,去挖地,隻要安全,父母都是不會幹涉。
美國媽媽認為,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有利于培養孩子的探索的精神和學習的機會。
總之,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長大後能夠成材,隻是可能每個國家的教育方式都有所不同。但是,過多限制孩子的自由,給與孩子過多的保護,對孩子的成長不一定有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