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個人愛孩子,他便會觀察孩子,研究孩子的傾向、他的性情和特性。隻有當他不愛孩子的時候,才會把某種理想強加于孩子,想在孩子身上實現他的野心,希望孩子成為這樣或那樣的人。”
——克裡希那穆提
1.愛愛就是看見。
很虛?
舉個剛發生的例子:
手疼,無法給孩子洗澡。阿婆幫忙,但她不配合,非要玩一會水再說。
阿婆着急給她洗頭。
于是兩個人僵持,争執,孩子哭鬧:
“媽媽,阿婆不讓我玩。”
“那你和阿婆商量,你要玩多久,看看阿婆同不同意。”我說。
看見孩子——想要玩,不配合你。
看見自己——不想耽擱時間,想馬上給她洗澡。
沖突點出來了,就不會在無解的争執中消耗了愛。
2.溺愛
溺愛是什麼?
是蒙上雙眼,看不見孩子,也看不見自己。
隻是一味妥協,一味退讓。無底線無原則。
相同的例子:
孩子要玩。
你要給她洗澡。
争執。互不退讓。
直到孩子拿出殺手锏——哭鬧,撒潑。掙紮,反抗。
直到你妥協。
然後美名其曰:她都那樣了,還不“愛”,太殘忍。
愛是看見真相,解決問題。
溺愛是一次次妥協退讓,一次次在相同的問題打轉,甚至一次次讓問題升級。
3.舒服
任何關系,包括親子關系。
區分何為愛,何為溺愛,或是順從、無底線。
那就是看你們相處是否舒服。
有沖突,争執,僵持,孩子哭鬧,你憤怒。
- 她不舒服,你也不舒服。
靜下來,看見她的需求,你的需求,找到一個你們都能滿意的解決辦法,如,今天孩子就和阿婆商量好,玩5分鐘就洗。手機看好時間,到點給她看到,遵守約定,說洗就洗。
不哭不鬧,有話好好說。
- 她舒服,你也舒服。
孩子哭到力竭,你妥協。她“短暫舒服”,你“特别不舒服”,而且嘗試一次,她有了甜頭,以後屢試不爽、變本加厲。你可能“永遠不會舒服”。
孩子哭到力竭,你不妥協,用武力與大人與生俱來的強勢解決一切。她“特别不舒服”,你“短暫舒服”。代價就是她心灰意冷,再也不願表達自己需求,或者一次次升級,等翅膀硬了來次徹底任性。結果都是親子關系漸行漸遠。
愛是什麼?愛就是彼此舒服。
誰也不委屈,誰也沒強迫。
有商有量,彼此看見,彼此滋養。
4.分寸
如果你還是覺得,父母就是對,就是為了孩子好,在很多事情上,沒必要去看見孩子,聽孩子心聲,孩子總有一天會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那你的阈值,調得太高。
高到孩子看見這牆,心生畏懼。
高到你在這牆内,封鎖住了孩子所有的呼喊。
同理,如果你每次都妥協,都無原則。都順從溺愛。
那你的阈值,又調得太低。
低到孩子可以胡作非為,不懂何為尊重何為規矩。
低到你失去了做父母應有的權威與适當的指引。
所以,育兒這事,說到底就是分寸的拿捏。
你得知道你的分寸在哪,你的底線在哪,适合你和孩子相處的阈值在哪。
5.底線
底線是什麼,标準不一。
但有一點很明确:你得讓孩子預先知道你的底線。
比如還是上面的例子,洗澡前,我們并沒有和孩子交代過底線——
你隻要泡進浴桶,就得立即洗頭洗澡,不然時間不夠,阿婆很着急。
那當孩子出現其他選擇——玩一會,理應看見、接納。再一起商量出一個明确的、大家都能接受的底線——
玩水5分鐘後再洗。
當底線确定,如果孩子玩了5分鐘,還不願意洗,還要玩。那這時候才會有所謂的規矩、原則,作為家長的權威與指引——
商量好了,5分鐘到了,就得洗。你想玩,可以什麼時候時間寬裕,再玩。
此刻的不妥協與一開始就強硬,有什麼區别?
區别依然是———
你有沒有看見孩子。
看見,尊重,接納,彼此協商,彼此尊重,你的不妥協,也都充滿愛。
不看見,無愛,無尊重,唯父母是從,你妥不妥協,都不叫愛,都隻會帶來傷害。
當你看見,愛與溺愛的區别,顯而易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