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差?多動,經常幹擾其他小朋友?悶悶不樂,入睡困難?情緒不好,手足無措?孤僻,不合群?經常被老師投訴?家長多半以為這是孩子頑皮,智力有問題或者是性格不好,其實,這也許是孩子出現了心理行為疾病,需要進行治療,家長打罵或者置之不理,都無法解決問題。
兒童神經内分泌專科專家主說,目前,我國兒童青少年行為問題檢出率為6%~22%,保守估算,全國約有3000萬名兒童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行為問題。兒童産生心理疾病的原因很複雜,但早産兒的存活率大大增加是一方面。
有研究數據證明,早産兒或其他高危出生史的孩子更容易産生心理疾病,這也許和他們的胚胎本身不良有關。其次,也和目前高速變革的社會結構有關系,兒童對各種社會矛盾和沖突更為敏感,比成人更容易産生各種心理行為問題。
此外,具有輕微腦損傷、具有困難型遲緩型氣質以及家庭成長環境不佳和家長的教育方法不當的兒童也容易出現心理行為障礙。
和身體疾病相比,兒童的心理疾病很容易被家長所忽視
家長往往以為這是孩子淘氣或者是不聽話,而即使察覺到孩子行為異樣,也不知前往醫院就診。
兒童心理門診的郭嘉醫生說,其實當一個孩子出現容易分心、易興奮又易疲勞、成績差、愛發脾氣、易攻擊、不合群、情緒不好、老師多投訴等特征時,家長就要留心孩子可能存在心理行為問題,應及時前往求助專門的兒童心理醫生。
羅向陽教授說,孩子心理行為疾病的症狀非常多樣,如入睡困難、脾氣暴躁、喂養困難、不合群、害羞等,有的是個性問題,有的則是疾病。家長難以自行判斷,需要專業醫生進行診斷。
1、行為問題有:吮吸手指、咬指甲、發脾氣、拔毛發癖、喂養困難、睡眠困難、偏食、口吃和語言發育遲緩、分離焦慮、反複疼痛、拒絕上學等。
2、行為障礙則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抽動障礙、學習障礙、廣泛性發育障礙(孤獨症、阿斯伯格綜合征等)、品行障礙、飲食障礙、睡眠障礙及社會能力發育及适應不良等。
3、情緒問題:情緒不穩定、緊張焦慮、孤僻、強迫行為、過分任性或沖動、暴躁易怒、膽小退縮、恐怖等,甚至發展至較嚴重的情感性障礙。
羅向陽教授說,孩子的心理疾病需要盡早幹預,如果不處理,會一直延續到他們成年,不僅影響他們的生長發育和社會化過程,成年後發生職業适應困難、婚姻沖突、人際關系問題的比率也很大,還會導緻成年後的精神疾病和違法犯罪。而到了青春期後,治療的難度也會大為加大。因此早診治早治療非常重要。
及早就醫,醫生會給予心理治療和教養指導,當存在明顯的情緒障礙和注意力缺陷時則需要同時進行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此外,家長一定要樹立正确的教養觀念,要慈愛和嚴格相濟,打罵孩子和過度溺愛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但不能改善孩子的症狀,反而會加重孩子的病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