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元宵節活動之踩高跷和舞獅

元宵節活動之踩高跷和舞獅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22 02:37:36

  踩高跷簡介

  踩高跷,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衆性技藝表演。高跷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跷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

  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胫,并趨并馳,弄七劍叠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于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種,最高者一丈多。據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跷皆屬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後再用繩索縛于腿部。

  表演者腳踩高跷,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衆的極大興趣。

  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醜皆有。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據說踩高跷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采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跷技活動。

  舞獅簡介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

  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随着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骞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

  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産生于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于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

  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

  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裡。”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

  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钹、逗引瑞獅。

  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

  南獅以廣東為中心,并風行于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着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