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研究中醫名詞的朋友應該都聽說過風寒暑濕燥火,也應該對這個名詞有所了解,下面我就來分别解釋一下這幾個字的含義,這六種緻病因素,哪一種引起的自身生病都會讓我們痛苦不堪,俗話說得好,知自知彼百戰不殆,所以我們需要仔細研究這幾個名詞,避免自己生病才能健康生活。
一、風: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風邪最易傷人,四時都可發病,其他外邪都依附于風而侵入人體緻病。如風寒、風熱、風溫、風濕。風病起病多急驟,辯證又可外風、内風。外風指外感風邪,傷風等;内風指内部疾病引起的眩暈、肢麻、抽筋、昏迷、半身不遂、等神經系統症狀。
二、寒、分為外寒、内寒。外寒主要指外界寒冷的氣候。受寒邪後可出現怕冷、發熱、無汗、頭痛、腹痛、關節痛等。呼吸道感染常與外寒有關。内寒常發生于體質較弱者,有面色寡白、腹痛、腹瀉、小便清長等症狀。
三、暑:暑是熱的另一名詞,主要表現為壯熱口渴,心煩自汗,甚至不省人事,多發于暑夏。由于暑多挾濕,還可有另一表現暑濕。多出現消化系統症狀,如胸悶、惡心欲吐等。此外小兒汗閉性暑熱也是邪所緻。
四、濕:也分内濕、外濕。外濕指長期涉水、淋雨、或環境潮濕而緻病,如足腫、關節痛、腰背酸痛等。内濕主要表現為胃口不好、頭重頭脹、婦女帶下等。濕症口多不渴,攝苔滑膩。
五、燥。外燥、内燥外燥指幹燥的氣候,可以引起鼻幹、咽痛、目澀、膚燥、鼻衄等。内燥指由于消耗性疾病或者用藥不當(過傷津液)導緻的津液不足,表現為口幹舌燥,尿少便幹,皮膚指甲幹枯等。
六、火:與熱同屬一氣,熱之極為火。分内火、對火,外火(實火)多屬風、寒、暑、燥等邪侵入體後轉化而成,多有壯熱、面紅耳赤、渴喜冷飲、心煩、舌苔黃燥、脈數而有力等。内火(虛火)因内部疾病和情志引起。如臨床上表現為潮熱盜汗,舌幹紅無苔,脈細數
了解了這幾個名詞的含義之後,應該注意自己的日常飲食,要清淡,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經常鍛煉身體,保持心情的愉悅,要在中醫的指導下用藥,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要注意愛護自己,一旦出現以上的病情,及時找中醫診治,定期檢查身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