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哥有個侄子,孩子比較懂事、聽話,但有一個問題,就是始終對學習不感興趣,一寫作業就磨蹭,上課還老走神。
為此家裡人什麼招都用了,拿學習當籌碼,考好了就各種獎勵,再比如逼迫孩子學習,可是孩子依然對學習不感興趣。
其實,這樣的孩子還真不在少數,你家孩子是否也會出現類似情況:
愛玩、追星、玩手機、打遊戲,就是不愛學習,家長嘴皮都磨破了,軟硬兼施,想讓他們主動學習,比登天還難!
解決不了孩子學習動力的問題是很多家長的一個痛點。
峰哥認為,孩子學習動力不足,歸根結底還是缺乏對學習的「内驅力」導緻的。
什麼是内驅力?
内驅力簡單來說就是内部驅動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産生的一種内部喚醒狀态或緊張狀态,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内部動力。
内驅力強的孩子會對學習充滿興趣、好奇,這樣的孩子不需要物質獎勵和監督,會積極主動地學習,哪怕遇到困難和挫折也不會輕易放棄。
而内驅力不足的孩子就十分抗拒學習,需要家長的監督、獎勵,過程中容易産生挫敗感、自暴自棄。
著名企業家馬斯克曾在演講中說:“令人憂慮的是今天孩子學習和進步的動力,幾乎全部來自外在壓力和獎勵。
結果是他們既不會有宏偉的目标,也不會有堅韌不拔的毅力。這樣的未來我都不願意去想象。
我相信隻要有足夠的内驅力,普通的孩子也會取得非凡成就”
父母教育孩子,與其用外力推着孩子走,不如培養孩子的内驅力,内在的力量遠比外在的力量更強大!
培養内驅力的誤區!
家長都希望孩子主動學習,卻往往在日常教導中,存在着打擊孩子積極性、主動性的行為,且不自知。
以下是養育過程中常見的錯誤,家長們要留意。
誤區一:缺乏邊界感,過度幹涉孩子
在孩子學習上,家長總是焦慮、操心、包辦,安排孩子的一切,小到穿衣吃飯,大到陪寫作業安排各種學習任務,父母使勁趕着孩子往前跑,孩子依然想盡辦法偷懶貪玩。
《自驅型成長》一書中講道:“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激發他們的内在動機,就應該把自己看成孩子的「咨詢顧問」,而不是孩子的「老闆或者經理人」。”
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如果父母缺乏邊界感,過度幹預孩子的學習,那麼孩子就會一直依賴父母的督促和管理,會逐漸變得懶散和懈怠。
而聰明的父母需要扮演好「顧問」的角色,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孩子鼓勵和支持才是正确的做法。
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責任,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和規劃,學會主動思考,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
誤區二:過度獎勵孩子
來自斯坦福和密西根大學的兩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著名的“畫畫實驗”:
原本喜歡畫畫的孩子,沒有任何幹預的情況下,課餘會主動畫畫。
但若刻意設置獎勵機制,将這些孩子分為“有獎勵組”和“無獎勵組”。
“無獎勵組”的孩子,16.7%選擇畫畫;“有獎勵組”的孩子,隻有8.6%畫畫。
孩子本來有興趣,引入獎勵後,孩子的内驅力會大打折扣。
同理,很多家長喜歡孩子考好了就買禮物,考不好就懲罰。
在這種模式下,久而久之,隻會降低孩子的内驅力,對學習的熱情也會因為家長的獎勵或懲罰大打折扣。
适當的物質獎勵可以适用,但是不能将這種獎勵當成是促使孩子學習進步的籌碼。
誤區三:學習動機=讀書動機
我們家長總是對孩子說:你要好好讀書,要不将來隻能掃大街了。
父母希望子女出人頭地,将來有一份體面的工作無可厚非。
但把學習動機簡單地等同于讀書動機,其實是狹隘了學習動機,也限制了孩子在學習上的内驅力。
學習是終生的、可持續發展的,而讀書可能隻是其中一段過程,上學讀書是學習,玩樂高、課外興趣、旅行、閱讀也是學習的一部分。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一件事情,就是他所做的很多事情,其實都是在學習。
孩子在探索的時候,通過興趣來激發他的内驅力,這種内驅力是可以遷移的,這是我們培養内驅力中很重要的關鍵點。
如何激發孩子的内驅力?
激發孩子學習的内驅力的前提是父母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支持他、鼓勵他、關心他、愛護他。
當滿足這些後,激發孩子的内驅力,主要靠以下三點:
方法一:呵護孩子的學習興趣
内驅力用大白話來講就是興趣,很多家長人為地破壞了孩子的興趣。
比如說:孩子看個書,家長會覺得孩子看的是閑書,但其實看書本是孩子的一種興趣,也是學習的一部分。
而家長幹預孩子的興趣,很有可能會造成,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專注,一旦專注力破壞,孩子主動學習的内驅力也會降低。
濃厚的興趣可以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對豐富知識,開發智力有重要意義。
此外,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孩子掌握知識的同時,也能培養細緻的觀察力,提高敏銳靈活的思考力,發展了豐富的想象力。
作為家長,要盡早發現孩子感興趣的學科和事物,然後去支持、鼓勵、培養他。
方法二:幫助孩子獲得學習成就感
少批評。
過多地指責和批評,隻會破壞親子關系。而親子關系一旦疏遠了,父母根本無法幫助到孩子,因為孩子很難喜歡總是愛批評自己的父母。
少表揚。
請家長停止類似“你真棒!”、“你真厲害!”、“你真聰明!”這種無效的表揚。
這種表揚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賴心理。
孩子每件事都需要得到父母的肯定才會做,甚至會過于在乎外界的評價,做事情會畏手畏腳。
更推薦的做法是看到孩子的進步,并給予詳細具體的鼓勵。
比如,孩子考了100分,你可以這樣誇:
你看,你每天回家認真寫作業、努力預習、複習,就是因為你努力地去學習,所以導緻你考試考了100分,所以你是一個有學習能力的孩子。
要讓孩子知道,你之所以獲得這個結果,是因為你前面付出了,慢慢地孩子就會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從而激發主動學習的内驅力。
方法三:給孩子充分的自主權
自主感,就是孩子感覺到自己能解決一定的事情,這是激發孩子内驅力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埃裡克森提出的人格發展理論認為,孩子需要發展自主感,如果沒有發展好,就會否定自我價值,從而自我懷疑。
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主感,父母就應該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内,讓孩子自己規劃自己的學習時間、學習任務,關于孩子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擁有獨立自主權的孩子,才會懂得對自己負責,做起事來才會更有積極性。
有句話說得好:“雞蛋由外破殼,是創傷,雞蛋由内破殼,是生命。”
激發孩子學習動力也是一樣的道理。
内驅力強的孩子,終究是不會差到哪裡去的。
作為父母,從改變我們的養育方式開始,多鼓勵、多支持,時間到了,我們的孩子一定可以綻放強有力的生命力。
如果今天的文章對你有幫助,點個【贊】【轉發】出去吧~
文字|安娜
圖片|網絡(侵删)
排版|安娜
審核 | 任倩
封面 I 劉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