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什麼。”
人的生活狀态、格局、性格等,綜合起來,就是身上的風水。
體現風水的,有很多,但最常見的,就是“吃相”。
有道是,習慣成自然。
吃飯的習慣,看似無意之舉,其實是日積月累的舉動,把“風水”體現得淋漓盡緻。
01
“把最好的,留到最後”:窮過的人。
有一種理論,叫“别吃爛梨子”。
其大概意思是說,家裡買了一筐梨子,每天把即将壞掉的梨子選出來,吃掉,把好梨子留下來。當梨子全部吃完時,就會發現,每天都在吃爛梨子。
想一想,真的不可思議,為什麼不從最好的梨子開始吃呢?為什麼不把爛梨子丢掉呢?如果你窮過,就不會這樣想了。
在很多窮家庭,他們會把最好的留下來,一方面是舍不得,一方面是應對可能到來的客人。好東西,是用來待客的,而不是随便吃掉的。
《闆橋家書》裡有一段話:“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很是暖老溫貧之具。”
可見,鄭闆橋小時候,家裡也不富有,把原本廉價的炒米,當成了寶貝,要不是親戚來訪,還舍不得端出來。
因為窮過,所以倍加珍惜食物。最好的,希望保留最久,也是節儉、精打細算的體現。
02
“吃飯速戰速決”:責任心很重的人。
有的人,吃東西很快,喉嚨裡的食物還卡着,飯碗卻放下了,甚至人都跑到一邊去了。
比方說,當過兵的人,在執行任務的時候,吃飯是“趕時間”的;在某些工廠裡,吃飯的時間是很短的。
如果一個人在家裡吃飯,也很快,說明他很有責任心。尤其是人多的場合,他早一點吃完,便于讓出位置,給大家一個更寬松的吃飯環境。
這樣的人,往往在“挑大梁”,人品、修養,都不會太差。
03
“慢條斯理吃飯”:善于思考、觀察的人。
去過廣州吃早茶的人就明白,很多人坐在餐廳裡,一邊吃一邊聊天,從早晨七八點,到上午十點,還不一定會散去。
老祖宗推行的吃飯方式,是“細嚼慢咽”。
随着生活節奏的加快,能夠慢慢吃,是非常難得的。能夠堅持“慢”的人,表面上是享受食物,實際上是思考問題,觀察周圍的動态。甚至會出現,深度思考時,停下了“吃”。
清代學者熊伯龍,讀書非常用功。母親送來一盤餅和一些糖,他慢條斯理地吃着,眼睛卻一直不離開書本。等母親回頭看時,他滿嘴是墨水——把硯台裡的墨水當成了糖水了。
慢的習慣,體現了慢慢成長、成功。
04
“總是挑最好的吃”:養尊處優的人。
從前有一個地主的兒子,很喜歡吃餃子餡,還把餃子皮随手丢掉。
鄰居看到餃子皮被丢進河裡,非常心痛,就把餃子皮撈出來,曬幹。
當地遭遇了戰亂,地主變成了窮人,到處乞讨。鄰居把餃子皮拿出來給他吃,說:“這就是你家丢掉的。”
地主的兒子,羞愧不已。
挑三揀四的人,明顯就是不珍惜糧食的人。他的家境不錯,但是教育卻令人堪憂。家要敗,先會奢。
坐在飯桌前,嫌棄青菜味道太淡,瘦肉沒有香味,飯不夠檔次,這樣的習慣,在任何年代,都不可取,都是破壞風水的行為。
05
“常常留飯菜給特别的人”:富有愛心的人。
很多飯局上,可以看到一些喜歡打包的人。他們說:“我兒子還沒有放學,帶點東西給他;我老公還在加班......”
很明顯,打包也是一種愛,促進家庭的風水變好。
也有一些人,會打包飯菜,給自己的同事,或者送給某個沒有時間參與飯局的貴人。這份愛,傳遞給了别人,也體現了自己的形象。
《出關》寫了孔子送“臘鵝”給老子,老子咬不動,就送給學生了。學生們一邊聽課,一邊享受美食,别有滋味。
習慣了為别人留下“食物”,這是善于與人分享,積極和重點人群搞好關系。久而久之,别人對他的愛,可以促成他很多的事情。人與人的雙向互動,效果明顯。
06
“吃東西很有順序”:很講規則的人。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做客。
飯桌上,有八道菜。朋友九歲的女兒把扣肉放在自己的面前,表示自己喜歡吃肉。
朋友生氣地說:“先吃一點青菜,否則不能吃肉。”
女兒說:“我待會吃青菜,還有花菜。”
可是朋友卻怎麼也不同意。
第一吃什麼,如果是一隻雞,還得研究先吃頭,還是腿。非常有規律的吃法,你認為是多餘的,但是對方卻很較真。這樣的生活方式,顯得很累。
“順序”還會體現在工作中。上午做什麼,下午做什麼,很有規律。但是遇到臨時性的工作,就亂套了,内心很不愉快。
也有人,因為變通不及時,導緻工作和生活都不能順勢而行。從而,人生顯得“刻闆”。
07
梁實秋在《養成好習慣》裡寫道:“時間即是生命。我們的生命是一分一秒地在消耗着......我們若能養成一種利用閑暇的習慣,一遇空閑,無論其為多麼短暫,都利用之做一點有益身心之事,則積少成多終必有成。”
吃飯是一件每天不可少的事情,占了大量的時間。日積月累,就是一段人生,一份情感。
是心中有别人,還是自私自利,還是立志成才,看吃的習慣就明白了。
希望你我,養成好好吃飯的習慣,順風順水。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