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基知識小站?計劃配置和市場配置兩種資源配置方式對比,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公基知識小站?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計劃配置和市場配置兩種資源配置方式對比
經濟生活的中心問題是如何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以解決資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在現代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兩種:計劃配置和市場配置,即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
計劃配置是指通過計劃機制的作用過程來實現資源配置的方式。該調節屬于一種事前調節。政府在事先對資源進行配置,計劃生産多少、如何分配,這些都在事前完成。
市場配置是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過程實現資源配置的方式。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即為市場調節。市場配置或市場調節實質上就是價值規律調節。在市場配置方式中,資源配置的決策者是各個分散的經濟主體,配置的動力機制是各經濟主體自身的經濟利益及其之間的競争,而市場價格則是市場商品供求狀況的重要信号。如果價格信号發生變化,經濟主體就會相應改變自己的行為,故而是一種事後調節。
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市場和計劃都是資源配置方式,與社會制度無關。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别在于生産資料所有制不同。社會主義為生産資料公有制,資本主義為生産資料私有制。
市場經濟與商品經濟的關系
市場經濟是發達的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是同商品經濟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經濟範疇。市場經濟以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為前提,是在産品、勞動力和物質生産要素逐步商品化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市場經濟是發達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不一定是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1.市場主體的自主性
市場主體是指參與市場交易活動的組織和個人,包括生産經營者和消費者。在通常情況下,市場主體是多元的,主要包括企業、居民、政府和其他非營利性機構,此外,市場主體也包括一些中介機構。其中,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擁有自主決策權,可以自主決定生産什麼。
2.市場關系的平等性
市場經濟強調的是平等競争,其實質是企業擁有平等參與市場和獲取資源的機會。在市場競争中,無論是國企還是私企,都擁有平等的經濟關系,平等參與,平等競争。
3.市場行為的競争性
市場競争行為是指生産經營者在市場競争過程中獲取某種經濟利益的行為。面對有限的資源,可能會出現不正當的競争行為。也就是說,市場競争會帶來一定的市場缺陷,主要表現在:
(1)市場調節的自發性。在市場經濟中,商品生産者和經營者的經濟活動都是在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實際上就是根據價格的漲落決定自己的生産和經營活動。這會使一些個人或企業由于對自身利益的過分追求而産生不正當的行為,比如生産和銷售僞劣産品,擾亂市場秩序,一切向錢看,不講職業道德等。簡單地說,就是出現不擇手段、損人利己的競争行為。
(2)市場調節的盲目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體的生産者和經營者不可能掌握社會各方面的信息,也無法控制經濟變化的趨勢,因此,他進行經營決策時,也就是觀察市場上什麼價格高、什麼有厚利可圖,據此決定生産、經營什麼,這顯然有一定的盲目性。因廠家瞄準的是市場價格,什麼好賣就生産什麼,于是各地“盲目跟風”“蜂擁而上”,其結果是重複上馬、重複引進,而又形不成生産規模。
(3)市場調節的滞後性。在市場經濟中,市場調節是一種事後調節,即經濟活動參加者是在某種商品供求不平衡導緻價格上升或下跌後才做出擴大或減少這種商品供給的決定。這樣,供求不平衡一價格變化一做出決定一實現供求平衡,必然需要一個長短不同的過程,有一定的時間差。商品的社會需求可能已經達到飽和點,而商品生産者卻還在繼續大量生産,到了滞銷引起價格下跌後,才恍然大悟,因此蒙受巨大損失。
4.市場發展的開放性
在開放的市場中,要素、商品與服務可以較自由地跨國界流動,從而實現最優資源配置和最高經濟效率。開放的市場可以把國内經濟和整個國際市場聯系起來,盡可能充分地參加國際分工,同時在國際分工中發揮出本國經濟的比較優勢。
5.市場運轉的有序性
市場經濟要求必須由法律來引導、規範、保障和約束,如市場準入、市場交易、市場競争等,隻有這樣才能使人們的行為合乎法律和法規,使市場成為有序的市場。
市場機制
市場機制是通過市場競争配置資源的方式,即資源在市場上通過自由競争與自由交換來實現配置的機制,也是價值規律的實現形式。一般市場機制是指在任何市場都存在并發生作用的市場機制,主要包括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争機制和風險機制。
1.價格機制
價格機制反映商品的供求同價格之間的有機聯系和運行。簡單理解就是,通過價格的變化來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價格機制是市場中最重要的一種市場機制,也可以說是最核心的一種機制。市場的導向作用是通過價格機制來表現的。
價格機制對生産同種商品的生産者來說,誰以最好的質量售賣同一價格的商品,或者誰以最便宜的價格售賣同一質量的商品,誰就會在市場競争中處于有利地位,能夠赢得更多的獲利機會;價格機制對消費者來說,可以靈敏地調節其需求方向和需求結構。商品價格的變動,影響消費者的購買力,從而調節消費者的需求規模。
2.供求機制
供求機制反映價格與供求之間的内在聯系。簡單來講,就是供求關系發生變化會反映價格的變化。供求機制也是一個重要的市場機制,價格機制、競争機制等的作用都離不開供求機制。
當産品供不應求,價格上漲,供給增加,需求減少,以促使供求之間大體平衡;産品供過于求,價格下降,供給減少,需求增加,也促使供求之間大體平衡。
3.競争機制
競争機制反映的是競争同供求關系、價格變動、資金和勞動力流動等市場活動之間的有機聯系。引起競争的直接原因是不同生産者在交換中所獲得的經濟利益的差别。
4.風險機制
風險機制反映的是經營利益與經營風險(虧損、破産)之間的相互聯系。企業的生産經營活動,既可能取得盈利,也可能出現虧損,甚至破産。在風險機制的壓力下,企業為了免遭破産,必須改善經營管理,不斷提高勞動生産率和競争力,使資源得到有效、合理使用。
市場體系
1.市場體系的基本内容
市場體系是相互聯系的各類市場的有機統一體。它不僅包括消費品和生産資料等商品市場,而且還包括資本市場(或稱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信息市場以及房地産市場等生産要素市場。其中商品市場、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是市場體系的最基本内容,是市場體系的三大支柱。
(1)商品交換是市場交換的主要内容,商品市場在市場體系中處于基礎地位,其他市場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為商品市場服務的。
(2)資本市場在市場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為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貨币是所有資源的一般代表形式。
(3)勞動力市場則是勞動力資源交易和分配的場所。
2.建成統一、開放、競争、有序的大市場
市場體系内部各類市場之間存在着相互制約、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系。如果某類市場發育不健全,發展滞後,就會影響其他市場的發展和功能的發揮,從而影響市場體系的整體效能。要使市場體系的整體功能得到發揮,必須形成統一、開放、競争、有序的大市場。
(1)統一的市場一方面指市場體系中的各個市場必須協調、均衡地發展;另一方面指各類市場在國内地域間是一個整體,不應存在行政分割與封閉狀态。
(2)開放的市場就是市場體系不僅要實現對國内開放,還要實現國内市場與國際市場的相互銜接。
(3)競争的市場是指市場主體在市場中展開公平競争,以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保障市場主體,尤其是企業的正常運行。
(4)有序的市場是指經濟活動主體在市場中的行為要标準化、規範化,避免經濟運行的無序、混亂狀态。
考點清單
考點1——兩種資源配置方式:計劃配置和市場配置,即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計劃調節是事前調節,市場調節是事後調節。
考點2——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别在于生産資料所有制不同。
考點3——最重要的市場主體:企業。
考點4——市場缺陷:自發性、盲目性、滞後性。
考點5——商品市場中最重要的一種市場機制:價格機制。
考點6——市場體系的三大支柱:商品市場、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
*易混易錯——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但商品經濟不一定是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是要求市場經濟主體自覺地遵守倫理規範并用倫理價值觀來指導自己的經濟行為的經濟形态,強調彼此之間形成一種相互信任的生産關系和社會關系,并通過制定法律、法規,調整經濟關系,規範經濟行為,指導經濟運行,維護經濟秩序,使整個經濟逐步按照法律預定的方式快速、健康、持續、有序地發展。所以市場經濟是道德經濟 ,信用經濟和法治經濟。
市場調節的自發性是指商品生産者和經營者的經濟活動都是在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下進行的,即由于對更高利潤的追逐,導緻哪裡有更高利潤,各種市場資源便會自發地湧向哪裡。題幹中并未體現自發性。
市場經濟競争性是指符合商品經濟的客觀要求,能夠比較合理地進行資源配置,使企業的生産經營與市場直接聯系起來,促進競争。
市場經濟滞後性是指在個體的經營者看來合理的決策,在宏觀層面上有可能已經滞後。市場調節是一種事後調節,從價格形成、價格信号傳遞到商品生産的調整有一定的時間差。題幹中“在市場需求達到飽和時仍在不斷地增加産能”說明企業的調節滞後,導緻産能過剩。
市場經濟盲目性是指由于市場中的每個生産經營者對市場前景的判斷并不能從宏觀觀層面做準确把握,也無法控制經濟變化的趨勢,因此所有生産經營者的決策都會帶有一定的盲目性。
節約資源、有效利用資源作為一種社會價值取向植根于地球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需求的無限性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主要是通過價格、供求、競争等市場機制來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是由人的主觀意志決定而是由市場根據平等性、競争性、法制性和開放性的一般規律,由市場機制通過自動調節對資源實現的配置,即市場通過實行自由競争和“理性經濟人”的自由選擇,由價值規律來自動調節供給和需求雙方的資源分布,用“看不見的手”優勝劣汰,從而自動實現對全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商品市場、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是市場體系的最基本的内容,是市場體系的三大支柱。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都是社會資源配置的方式。所謂社會資源配置,就是決定在一定時期,社會生産什麼、生産多少、怎樣生産、如何分配。二者的區别在于配置資源的根本方式不同。計劃經濟條件下,社會生産什麼、生産多少、怎樣生産、如何分配等經濟決策的大權高度集中于政府,政府通過制定計劃配置資源;市場經濟條件下,則主要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實現資源配置。
經濟增長方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的實現方式,它可分為兩種形式:粗放型和集約型。不能以此來區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
經濟制度是指國家的統治階級為了反映在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産關系。的發展要求,建立、維護和發展有利于其政治統治的經濟秩序,而确認或創設的各種有關經濟問題的規則和措施的總稱。不能以此來區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
生産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的生産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它是生産方式式的社會形式,包括生産資料所有制的形式,人們在生産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産品分配的形式,等等。其中,生産資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決定作用的。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并不是兩種不同的生産關系。
所有制結構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一)公有制經濟
社會主義公有制生産關系的實質和核心是全體社會成員或部分社會成員共同占有生産資料,實現人們在生産資料面前的平等。
1.成分
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1)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是指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占有生産資料的一種公有制形式。例如國有企業。
(2)集體經濟,即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經濟,是指由部分社會成員共同占有生産資料的一種公有制形式。例如農村土地。
(3)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指财産權分屬于不同性質所有者的經濟形式。目前混合所有制經濟主要有股份制企業、跨所有制組成的企業及企業集團、中外合資和中外合作企業等。這些企業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最終所有權屬于國家和集體,國家和集體行使所有者的權益,也屬于公有制經濟。
2.地位
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的一條根本原則。
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公有資産在社會總資産中占優勢。這是就全國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産業可以有差别。公有資産占優勢,要有量的優勢,更要注重質的提高,沒有一定的量就沒有一定的質、但單純有量的優勢,并不一定具有質的優勢。質的方面主要體現在産業的屬性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技術構成、科技含量、經濟的整體素質、規模經濟、資本的增值能力和市場的競争力等方面。
(2)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集中體現在其對國民經濟的控制力上。此控制力,一是控制國民經濟發展方向;二是控制經濟運行的整體态勢;三是控制重要的稀缺資源。
(二)非公有制經濟
1.成分
非公有制經濟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1)個體經濟是指由勞動者個人或家庭占有生産資料,從事個體勞動和經營的所有制形式。例如個體飯店、煎餅攤等。
(2)私營經濟是指以生産資料私有和雇傭勞動為基礎,以取得利潤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例如華為公司。
(3)外資經濟是指我國發展對外經濟關系,吸引外資建立起來的所有制形式。例如豐田公司。
2.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産關系适應生産力發展水平的客觀要求,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關系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堅持和完善。
二、分配制度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 一)按勞分配
1.含義
按勞分配是指在生産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對社會總産品做了各項必要的社會扣除以後,按照勞動者提供給社會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等量勞動領取等量報酬,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
2.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原因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是由社會主義公有制和社會生産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首先,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條件和所有制基礎。其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産力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
3.形式
公有制中按勞分配的形式包括工資、獎金、津貼收入。
(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按勞分配以外的多種分配方式,其實質就是按生産要素的貢獻狀況進行分配。
按生産要素分配包括:按管理要素分配、按資本要素分配、按技術要素分配和按勞動要素分配等。
(1)管理要素參與分配:管理者的工資收入。
(2)資本要素參與分配:資本所有者在生産經營活動中憑借資本所取得的利潤,如利息收入、股息收入、股票交易收入等。
(3)技術要素參與分配: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術取得的收入,如專利轉讓費、技術入股等。
(4)勞動要素參與分配;受雇于非公有制經濟的雇傭勞動者的收入,如私企、外企基層員工工資收入。
三、産業結構劃分
( 一)我國的産業結構
1.第一産業
第一産業,又稱第一次産業,指以利用自然力為主,生産不必經過深度加工就可消費的産品或工業原料的部門。一般包括農業、林業、漁業、畜牧業。第一産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2.第二産業
第二産業,指對第一産業和本産業提供的産品(原料)進行加工的部門。一般包括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産和供應業,建築業。
3.第三産業
第三産業,指不生産物質産品的行業,即服務業。我國第三産業包括流通和服務兩大部門。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倉儲業等;服務部門包括金融業、保險業、房地産管理業、旅遊業、信息咨詢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等。
(二)按資源密集程度分類,
1.勞動密集型産業
進行生産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勞動力,而對技術和設備的依賴程度低的産業。如紡織、服裝、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業。
2.資本密集型産業
在其生産過程中,勞動、知識的有機構成水平較低,資本的有機構成水平較高,産品物化勞動所占比重較大的産業。如鋼鐵業、一般電子與通信設備制造業、運輸設備制造業、石油化工、重型機械工業、電力工業等。
3.技術密集型産業
技術密集型産業又稱知識密集型産業,屬于高技術産業部門。在生産結構中,技術知識所占比重大,科研費用高,勞動者文化技術水平高,産品附加價值高,增長速度快。如微電子與信息産品制造業、航空航天工業、原子能工業、現代制藥工業、新材料工業等。
四、社會生産環節
(一)社會生産環節的内容
生産、分配、交換、消費是社會生産總過程内部的四個環節。它們之間存在着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其中,生産是起決定作用的環節;分配和交換是連接生産與消費的橋梁和紐帶,對生産和消費有着重要影響;消費是物質資料生産總過程的最終目的和動力。
(二)生産和消費的辯證關系
1.生産決定消費
(1)生産決定消費的對象。這是從生産和消費的内容角度去論證的。隻有生産出來的東西才可以去消費,生産不出來就無法消費。所以,生産什麼才能消費什麼,這是生産決定消費的對象。
(2)生産決定消費的方式。消費方式就是指怎麼消費。人們的消費方式有沒有發生變化,也是由生産決定的。在生産力發展水平比較低的時候,我們出行隻能選擇馬車,後來随着生産力的發展,我們制造出了汽車、高鐵、輪船和飛機,現在人們出行可以選擇的方式就更多了。所以它強調的是變沒變。消費方式變化是由生産決定的。
(3)生産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人們的消費質量和水平有沒有提高也是由生産決定的。生産水平越高,産品質量越好,人們的消費水平和檔次就會越高。
(4)生産為消費創造動力。沒有某種商品的大力發展就沒有人們對它的普遍需求。一方面,随着生産規模的擴大,商品價格逐漸降低,價格一降低,人們的消費動力就被激發起來了,消費欲望和需求就會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産品的質量不斷改進。原來的外觀、功能等都在不斷優化,這些都在吸引消費。所以,從量和質兩方面來講,生産的發展刺激了消費的欲望,為消費創造了動力。
2.消費反作用于生産
(1)消費是生産的目的。隻有生産出來的産品被消費了,這種産品的生産才算真正完成。
(2)消費調節生産。新的消費需求對生産的調整和升級起着導向作用。如汽車的需求量增加必然帶動汽車産量的增加,對汽車性能要求的提高必然推動汽車産業的升級。
(3)消費是生産的動力。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産業的出現和成長。比如愛美的女性消費,帶動了美容整形護膚行業的發展。
(4)消費為生産創造出新的勞動力,提高勞動力的質量,提高勞動力的生産積極性。
五、國民收入分配
(一)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國民收入分配是指一個國家物質生産部門的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内(通常為一年)新創造的價值的總和在社會成員或社會集團之間分配的過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初次分配
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指國民收入在物質生産領域内部進行的分配。
初次分配主要應由生産部門自主進行,使市場機制對要素價格的形成起到基礎性作用,政府通過生産稅引導和調節資源的合理配置,以提高經濟效率。國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可以分解為三部分:以稅金形式上繳國家,成為國家集中的純收入,由國家統籌安排,在全社會範圍内使用;以企業基金形式留歸企業支配,用于企業發展生産、集體福利、職工獎勵等方面;以工資形式分配給企業職工,由職工個人支配和使用。初次分配的常見常考形式:最低工資标準、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
2.再分配
國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國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基礎上的進一步分配。這種分配是在全社會範圍内進行,其工具是國家财政及各種經濟杠杆。
再分配主要由政府以收入稅等形式對各個經濟主體的初次分配所得進行調節,着重解決社會發展和社會公平問題。再分配的常見常考形式:稅收、社會保障、政府轉移支付。
(二)效率與公平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加快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不可再表述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二者的關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與公平具有一緻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證。
六、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調節社會分配的一項基本制度,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安全網,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社會保障制度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救濟)、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和社會互助。
1.社會保險
社會保險是國家通過立法強制建立社會保險基金,對參加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在喪失勞動能力或失業時給予必要的物質幫助的保障制度。社會保險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方面。它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基本綱領。
2.社會救助(救濟)
社會救助(救濟)是國家和社會對于無法維持生活的公民提供物質救助的保障制度,屬于最低層次的社會保障措施,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最低綱領。
3.社會福利
社會福利是國家或社會向全體公民提供資金幫助和優惠服務的保障制度。社會福利包括公共福利、集體福利等。它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最高綱領。
4.社會優撫
社會優撫是國家和社會對法定的對象給予撫恤和優待的保障制度。這些對象包括現役軍人,軍屬和退伍、複員、轉業、殘疾軍人,軍烈屬等特殊社會成員。社會優撫是社會保障制度的特殊綱領。
5.社會互助
社會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勵和支持下,社會團體和社會成員自願組織和參與的扶弱濟困活動。其主要形式有工會、婦聯等團體組織的群衆性互助互濟,民間公益事業團體組織的慈善救助等。社會互助是社會保障制度的補充綱領。
考點清單
考點1——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考點2——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公有資産在社會總資産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
考點3——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考點4——按勞分配的前提:公有制。
考點5——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産力發展水平。
考點6——按勞分配的形式:工資、獎金、津貼收入。
考點7——按生産要素分配:管理者的工資屬于按管理要素分配,理财利息收入屬于按資本要素分配,技術專利轉讓費屬于按技術要素分配,私企、外企基層員工工資收入屬于按勞動要素分配。
考點8——社會生産環節:生産是起決定作用的環節;分配和交換是連接生産與消費的橋梁和紐帶,對生産和消費有着重要影響;消費是物質資料生産總過程的最終目的和動力。
考點9——初次分配的常考形式:最低工資标準、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
考點10——再分配的常考形式:稅收、社會保障、政府轉移支付。
考點11——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基本綱領:社會保險。
社會保障制度的最低綱領:社會救助。
社會保障制度的最高綱領:社會福利。
社會保障制度的特殊綱領:社會優撫。
社會保障制度的補充綱領:社會互助。
*易混易錯——采礦業屬于第二産業,房地産屬于第三産業。
國有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成分,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控制着國民經濟命脈,主要表現在:①控制着國民經濟的發展方向;②控制着經濟運行的整體态勢;③控制着重要的稀缺資源。故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
公有制範圍内的工資、獎金和津貼都屬于按勞分配。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老王所在的國企屬于公有制經濟的範圍,所以老王的工資、獎金和津貼都屬于按勞分配。
按生産要素分配是指按照進行物質資料生産時所投入的生産要素的多少。進行收益分配的一種方式
按資本要素分配,如資金用于銀行儲蓄、購買有價證券、從事實業、投資等。
按技術要素分配是指技術的所有者憑借對技術的所有權參與分配,屬于制按生産要素參與分配的一種。
社會保障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和社會互助等内容。其中,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的核心部分。
電子商務交易額及網購用戶規模的大幅度增長,說明我國網購消費成為濟發展的重要部分,而網購的發展帶動了倉儲、快遞等相關産業的迅速發展則表明消費對生産有反作用,促進了新的産業的出現和成長。
居民的消費心理發生變化是網購迅速發展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帶動倉儲、快遞等相關産業發展的原因。
生産決定消費是指生産決定消費的方式,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等,
消費結構指的是各類支出在總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網購的發展和消費結構沒有關系,
技術密集型産業又稱知識密集型産業,屬于高技術産業部門。在生産結構中,技術知識所占比重大,科研費用高,勞動者文化技術水平高,産品附加價值高,增長速度快,包括新興的電子計算機工業、機器人工業、航天工業、生物技術工業、新材料工業等。而畜牧業、采掘業屬于土地密集型産業。
資本密集型産業是指在其生産過程中勞動、知識的有機構成水平較低,資本的有機構成水平較高,産品物化勞動所占比重較大的産業。例如,交通、鋼鐵、機械、石油化學等基礎工業和重化工業都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産業。鋼鐵業、化工業屬于資本密集型産業。
勞動密集型産業是指進行生産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勞動力,而對技術和設備的依賴程度低的産業。微電子工業、現代制藥業屬于技術密集型産業。
資源密集型産業是指在生産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較多的土地等自然資源才能進行生産的産業。土地資源作為一種生産要素泛指各種自然資源,包括土地、原始森林、江河湖海和各種礦産資源。與土地資源關系最為密切的是農礦業,包括種植業、林牧漁業、采掘業等。而重型機械業、電力工業屬于資本密集型産業。
經濟人假定也被稱為理性人假定。“經濟人”被視為經濟生活中的一般的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定為利己的。“經濟人”在一切經濟活動中的行為都是合乎所謂的理性的,即都是以利己為動機,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逐和獲得自身的最大經濟利益。
需求
1.需求的含義
對一種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費者在一定的時期内在各種可能的價格水平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該商品的數量。需求必須是既有購買欲望又有購買能力的有效需求。
2.影響需求的主要因素
(1)商品的價格:一般說來,一種商品的價格越高,對該商品的需求量就會越小。相反,價格越低,需求量就會越大。故商品的價格與需求量成反比。商品自身價格是影響需求的最主要因素。
(2)消費者的偏好:當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強時,對該商品的需求量就會增加。相反,偏好程度減弱,需求量就會減少。故需求量與消費者的偏好成正比。
(3)收入水平:對于多數商品來說,當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時,就會增加對商品的需求量。相反,當消費者的收入水平下降時,就會減少對商品的需求量。故需求量與收入水平成正比。
(4)相關商品的價格:當一種商品本身的價格保持不變,而和它相關的其他商品的價格發生變化時,這種商品本身的需求量也會随之發生變化。相關商品一般指該商品的替代品和互補品。
替代品是指兩種商品之間能夠相互替代以滿足消費者的某一種欲望,如洗衣粉和洗衣液。當洗衣粉的價格上漲時,則消費者會增加對洗衣液的需求,反之亦然。
互補品指兩種商品必須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滿足消費者的同一種需要,如羽毛球拍和羽毛球。當羽毛球拍的價格提高時,則消費者會減少對羽毛球拍的需求,同樣也會減少對羽毛球的需求,反之亦然。
(5)消費者對商品的價格預期:當消費者預期某種商品的價格在将來某一時期會上升時,就會增加對該商品的現期需求量;當消費者預期某種商品的價格在将來某一時期會下降時,就會減少對該商品的現期需求量。故需求量與消費者對商品的價格預期成正比。
(6)廣告宣傳:一種商品的廣告宣傳力度越大,則該商品的知名度就越高,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量也會越大。故需求量與廣告宣傳成正比。
(7)利率:利率分為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若存款利率提高,則銀行吸收更多存款,那麼用于消費的錢會減少,故需求減少。若貸款利率提高,則償還的貸款利息增加,那麼貸款會減少,需求也會減少。故需求量與利率成反比。
3.需求法則
需求法則研究的是某種商品或服務的價格與需求數量的關系。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或服務的需求量與價格的變化成反比關系。價格高則需求量少,價格低則需求量大。
4.需求彈性
(1)需求價格彈性。
需求價格彈性被用來衡量商品需求量的變動對商品自身價格變動反應的敏感程度。在一般情況下,商品的需求量與價格的變動方向相反。
類型:
①需求缺乏彈性,一種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很小;
②需求富有彈性,一種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很大。
名師解讀
需求價格彈性指的是價格變動從而引起的需求量變動的大小幅度。注意:是價格先發生變化而不是需求先發生變化。
一般說來,需求缺乏彈性的商品主要是生活必需品一類,無論價格怎麼變化,需求量變化的幅度都不大。而需求富有彈性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一類,價格一旦上漲,需求就會減少,而價格一旦下降,需求就會增加。
(2)需求收入彈性。
需求收入彈性是指收入變動幅度所引起的需求量的變動幅度,即需求量的變化率與收入的變化率之比。根據需求收入彈性值,可以将消費品分為以下兩種。
①正常品:需求收入彈性為正,稱為正常品。一般來說,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量都會相應上升。其中,需求量上升幅度大于收入增加幅度者,稱為奢侈品;需求量上升幅度小于收入增加幅度者,稱為必需品。
②劣等品:需求收入彈性為負,稱為劣等品。有些低檔消費品的需求量,随着收入的增加反而減少。
名師解讀
需求收入彈性指的是收入變動從而引起的需求量變動的大小幅度。注意:是收入先發生變化,而不是需求先發生變化。
一般說來,對于大多數正常商品,收入越多,買的就越多。其中對于奢侈品來講,收入增加之後,需求量上升幅度比較大。比如,原來月收入1萬元,對名牌包的需求為0;而月收入為20萬元時,對名牌包的需求為10,變化幅度比較大。對于必需品來講,收入增加之後,需求量上升幅度比較小。比如,原來月收入1萬元,對糧食的需求為每天三頓飯;而月收入為20萬元時,對糧食的需求可能為每天4頓飯,但不可能為每天10頓飯。
對于劣等品來講,收入越多,反而買的就越少。比如地攤貨、盜版貨、兩元店的商品等,月收入達到20萬元時,就不會購買。
三、供給和供給法則
1.影響供給的主要因素
(1)産品成本:在商品自身價格不變的情況下,生産成本上升會使利潤減少,從而使得商品的供給量減少。相反,生産成本下降會使利潤增加,從而使得商品的供給量增加。故供給量與成本成反比。
(2)商品的價格:一般說來,一種商品的價格越高,利潤空間就越大,供給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價格越低,供給量就越小。故供給量與商品價格成正比。
(3)生産的技術水平:在一般情況下,生産技術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生産成本,增加生産者的利潤,生産者會提供更多的産量。故供給量與技術水平成正比。
(4)相關商品的價格:在一種商品的價格不變,而其他相關商品的價格發生變化時,該商品的供給量會發生變化。
替代品的價格上漲,該商品的供給量減少,反之亦然。比如,洗衣粉的價格上漲,生産洗衣粉有利可圖,故洗衣粉的供給量增加,那麼洗衣液的供給量減少。
互補品的價格上漲,該商品的供給量增加,反之亦然。比如,羽毛球拍的價格上漲,生産羽毛球拍有利可圖,故羽毛球拍的供給量增加,那麼羽毛球的供給量也會增加。
(5)政府的稅收或補貼政策:如果政府稅收增加,則企業缺乏生産積極性,故供給量下降。如果政府補貼增加,則企業提高生産積極性,故供給量增加。故稅收政策與供給量成反比,而供給量與補貼政策成正比。
2.供給法則
供給數量随着價格上升而增加,即供給數量與供給價格正向變動,稱為供給法則。
考點清單
考點1——西方經濟學的前提假設:經濟人假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考點2——影響需求最主要的因素:價格。需求與價格成反比關系。
考點3——替代品價格和該商品需求成正比;互補品價格和該商品需求成反比。
考點4——需求法則:商品或服務自身價格和需求量成反比。
考點5——需求價格彈性:富有彈性——奢侈品;缺乏彈性——必需品。
考點6——需求收入彈性:彈性為正——正常品;彈性為負——劣等品。
考點7——供給法則:商品自身價格和供給量成正比。
所謂彈性需求,是指當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有所變動時,市場對該商品或服務的需求也發生變動的狀況。糧食是生活必需品,無論價格如何變化,人們對糧食的需求都比較穩定,因此糧食的彈性需求少。
經濟學中的需求是在一定的時期内,在一既定的價格水平下,消費者願意意并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成本影響的是供給而不是需求。
影響需求的因素有價格因素和非價格因素,非價格因素主要包括收入、偏好、相關商品(替代品、互補品等)的價格和消費預期等。偏好會影響需求。當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強時,對該商品的需求量就會增加;相反,偏好程度減弱,需求量就會減少。
收入直接影響需求,消費者的收入提高時,會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反之,收入降低,會減少商品的需求量,劣等品除外。
商品本身的價格是需求的直接影響因素。一般而言,商品的價格與需求量呈反方向變動,即價格越高,需求越少。
替代商品是指兩種商品因為功能差不多而可以互相代替滿足消費者的同一種欲望。當一種商品價格上升時,對另一種商品的需求就增加:反之,當一種商品價格下降時,對另一種商品的需求就減少。
價格是由價值決定的,受供求關系影響。
價格是受消費者制約的,但題幹中,機票打折優惠并不是因為消費者的制約。
飛機與火車互為替代商品,消費者對二者的需求會受到彼此價格變動的影響。
消費者對商品的選擇,受服務質量的影響,但題幹中消費者選擇坐飛機。是因為飛機票打折優惠而并非服務質量。
一、需求法則相關名詞
1.總效用和邊際效用
總效用是指從消費一定量某種物品中所得到的總滿足程度。
邊際效用是指消費量每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滿足程度。
2.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同一物品的每一單位消費給消費者所帶來的滿足程度是不同的,随着所消費的數量的增加,該物品對消費者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這種現象稱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名師解讀
通俗地講,當你極度口渴的時候十分需要喝水,你喝下的第一杯水是最解燃眉之急、最暢快的,随着口渴程度的降低,你對下一杯水的渴望也在不斷減少,當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時候,再喝下去甚至會感到不适。所以,當你喝的水越來越多,那麼每一杯水給你帶來的新增加的滿足感就越來越少,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二、供給法則相關名詞
1.邊際成本
邊際成本是指在一定産量水平下,增加或減少一單位産量所引起的成本總額的變動數。一般而言,随着産量的增加,總成本遞減地增加,從而邊際成本下降,也就是所謂的規模經濟。
名師解讀
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生産的産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這個概念表明每一單位産品的成本與總産品量有關。比如,僅生産一輛汽車的成本是極大的,而生産第101輛汽車的成本就低得多,生産第10000輛汽車的成本就更低了(這是因為規模經濟帶來的效益)。
2.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又稱擇一成本或替代性成本,是指在經濟決策過程中,因選取某一方案而放棄其他方案所能獲得的最大利益。
名師解讀
機會成本又稱擇一成本,當你面臨兩種選擇方案時,選擇其一必将放棄另外一個,那麼你放棄的這個方案所能獲得的利益就是你的機會成本。如果你面臨3種及以上的選擇方案時,那麼放棄的方案中所能獲得的最大利益就是你的機會成本。因此,理解此概念需要抓住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放棄,一個是最大。例如,你有一塊地,選擇養雞,收益為5000元;選擇養豬,收益為8000元;選擇養鴨,收益為6500元。如果選擇了養豬,則機會成本為6500元。
3.邊際收益(産量)遞減規律
在技術水平和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當把一種可變的生産要素連續地投入生産中時,最初這種生産要素的增加會使邊際産量增加,但當它的連續投入增至一定限度後,産量的增量将會逐漸遞減。這就是邊際收益(産量)遞減規律。
名師解讀
邊際收益遞減規律也可以叫作邊際産量遞減規律。例如,在農業生産中,不斷給土地施肥,一開始增加肥料,會使土地産量增加;如果繼續施肥,超過了土地的承載限度,那麼新增的産量就會不斷下降,最後總産量也會減少,這就是“肥田出癟稻”,體現的正是邊際收益遞減規律。
考點清單
考點1——邊際:新增加的。
邊際效用:新增加的滿足感。
邊際成本:新增加的成本量。
考點2——邊際效用遞減:新增加的滿足感逐漸減少。
考點3——邊際收益遞減:随着投入的生産要素不斷增加,産量的增量逐漸下降。
考點4——機會成本:放棄的最大的潛在利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