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女子,風輕雲淡
歡迎關注明月,這裡有最美古詩詞
…..
- 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 -
…
不讀李杜詩,不知人生何苦;
熟讀李杜詩,方知衆生皆苦。
李白性格豪放,灑脫不羁,但為求功名,一生都在颠沛流離;
杜甫心懷天下,志存高遠,很早就寫下了“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然而受“世家名望”所累,他半生裘馬輕狂,半生漂泊無依。
一個“詩仙”,一個“詩聖”,生在同一個年代,所求不同,卻殊途同歸。
換句話說,杜甫代表着“理想”,而李白則是殘酷的“現實”。
當理想照不進現實時,生活便一地雞毛,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詩人如此,普通人也如此。
想李白,20歲出頭就寫下了: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人海漂泊30年後,他又寫下了: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杜甫24歲在《望嶽》中還壯志淩雲: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可53歲知天命的他,卻在《登高》中慨歎: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這些詩句朗朗上口,皆是千古經典,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李白為何要“抽刀斷水”,杜甫為何要“登高遠眺”?
其實讀懂了李、杜這兩首詩,基本也就讀懂了人生。
李白作《宣州謝朓樓餞别校書叔雲》時,已經53歲了,此時距離他離開長安已經整整10年,昔日風光不再,如今四海為家。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裡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這是李白在詩中的感慨,為懷才不遇而舉杯暢飲,李雲是他的朋友,他尊其為叔叔,卻非族親。
公元753年,李白來到宣州,再登謝朓樓,設宴為李雲送行,回顧半生經曆,心中無限感傷。
謝朓樓是古代著名的“送别樓”,為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李白曾多次登臨。
謝朓樓處有敬山亭,“永王璘案”後,李白被流放夜郎,遇大赦後過江陵,心情郁郁他曾獨上敬山亭,滿懷愁緒地寫下了: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
這是他的人生經曆,也是夢想破滅後的寫照。
要知道,李白在“抽刀”之前,途經亳州時,剛剛寫下了: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
這個時候他還尚存英氣,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渴望。
然而“謝朓樓”一别,卻讓他認識到了什麼是“英雄氣短”,之前都是達官貴人為他餞行,如今孤孤單單,送别友人時亦顯落魄。
人不怕落魄,就怕曾站到過制高點,公元743年,李隆基三疏連召,親自在宮門口迎接,這種待遇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所以摔下來就會很疼。
杜甫與他不同,杜甫出身“京兆杜氏”,杜家僅在唐五代就出過九個宰相,其祖父杜審言更是武周時期的大牛,因此杜甫的理想就是匡扶社稷、指點江山。
相比之下,李白沒那麼高的情懷,他的追求是為自己,更為實際,他也觊觎中書令的位子,也想位極人臣,可卻不似杜甫有衆生心。
李白是信奉道家的,所交司馬承祯、元丹丘、玉真公主也都是道家,被玄宗賜金外放後,李白最先登的就是紫極觀,拜訪了高天師,受道箓,正式入了道家法門。
所以李白比較個人主義,直白點說也就是自私,換個角度講,他也沒有治理國家的大才。
“安史之亂”後,詩人張志和才23歲,就随太子李亨轉戰靈武,重挫安祿山,助唐肅宗登基收複長安失地,李白、杜甫但凡有如此才能,也不至于郁郁而不得志。
張志和也是文人,卻受封左金吾衛大将軍,享正三品待遇,他筆下的《漁歌子》也是千古經典: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
包括高适,也是唐肅宗的禦前将軍,永王亂就是高适任主帥平定的,之後才平步青雲,當時李白入獄,還曾書信給高适求助,未果。
李白和杜甫的才華,皆體現在詩文上,生在亂世,沒有他們發揮的空間,筆杆子終究救不了江山。
岑參就明白這一點,玄宗避蜀後,哥舒翰戰死,高适投奔唐肅宗,岑參、杜甫也投奔了唐肅宗,可岑參卻兩次出塞,随軍征伐。
杜甫在《登高》中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濁酒杯。
他的悲傷是理想的隕落,也知道自己無法在亂世裡有所作為,當時安天下靠筆杆子是出不了政績的,故杜甫在《旅夜書懷》中寫: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這兩首詩都是作于杜甫晚年,相差時間不遠。
通過前因後果的比對,我們知道的“詩仙”和“詩聖”的命運起伏,他們皆才華橫溢,唯獨生不逢時,英雄沒了用武之地。
這就是他們愁苦的根源,一個現實殘忍,一個理想無根,這和我們普通人也一樣,每個人都是自己擅長的技能,可這種技能未必成就自己。
好多應屆畢業生,都無法從事專業内的工作,更多的都是糾纏在人情世故裡,長此以往,我們也會“抽刀”,也會“登高”所感懷。
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德、才、機。
李白、杜甫也有這樣的機會,亂世出英雄,許多人在“安史之亂”後崛起,成為千古名臣,他們因才名所累,反而有點好高骛遠,想杜甫一個左拾遺,竟然設法營救宰相房琯,這多少有點自不量力,哪怕有張鎬力保,肅宗也直言:帝自是不甚省錄。
而李白更加狂妄,奉翰林待诏時讓楊國忠研墨,命高力士脫靴,一個是皇親國戚,一個是跟随武則天磨練出來的宦臣,不是一個李白能鬥得過的。
我不信命,但我信事有因果,梁園一聚,李白、杜甫、高适成為了好友,還留下了“梁園題壁”的佳話,可是高适卻能脫穎而出,因為他長期在哥舒翰麾下任掌書記,不完全靠自己的詩篇去謀未來,可以紮紮實實地為國盡忠,平天下之亂。
反觀李杜,除了詩篇無人可比,現實中比較低能,尤其杜甫,把自己的幼子活活餓死了,唯一安身之所成都草堂,還是嚴武等人幫忙蓋的。
衆生之苦,菜是原罪,抽刀也好,登高也罷,用王小波的話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衆生之苦,菜是原罪,抽刀也好,登高也罷,用王小波的話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這樣解讀李白、杜甫,或許會颠覆人們對“詩仙”、“詩聖”的認知,但史實就是如此。
王維安史之亂後,被安祿山囚禁于菩提寺,授以僞職,長安收複以後,差點掉了腦袋,但他弟弟王缙平叛有功,且自願削籍為兄贖罪,王維僅作降職和罰奉處理。
三年後,王維官至尚書右丞,他提出緻仕,辭掉所有官職,條件是換王缙回京,5年後王缙官至宰相。
這才是神操作,才是才能的體現。哪怕王維一生禮佛,始終半官半隐,并不代表他缺乏政治才能,相形之下,李、杜在認清現實這方面,差了不是一星半點。
這就是李、杜一生凄苦的主要原因。
-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