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期的心理保健
如前所述,中年期大緻從30歲到55歲或35歲到60歲,這是以軀體和心理從成熟到衰老的變化标志來劃分,是由青年向老年的過渡階段,也是人生的鼎盛時期。
中年既是建立成就時期,又是人生的生理和心理進入“多事之秋”的階段。從生理上來說,中年人的體質狀況以不如青年時那樣健壯,多種生理機能緩慢地出現減退或慢慢地老化,生命細胞的兩種功能、免疫力和内分泌等都在逐漸下降。這些生理上的變化,應該說是不能逆轉的。
于此同時,中年期又是心理負擔、心理壓力最嚴重的時期,家庭是否安穩,事業是否成功,,都會給中年人心理帶來某些特有的心理變化。因此如何提高中年期心理承受能力,就顯得更為重要。
中年人,尤其是中年知識分子,對各種社會環境的變化比較敏感,心理活動比較複雜,精神壓力比較大;特别是經曆一些挫折後,往往處事過于躊躇,顧慮重重。久而久之,會變得日間憂郁寡言,夜間千思萬慮,導緻大腦皮層興奮,抑郁功能失調。
過度的緊張和疲勞也是中年人群出現的特點。過度的緊張造成疲勞也會反應在生理上,甚至會使人産生支持不住的感覺。由生理功能失調與改變而引起的心理煩惱和負擔,是中年人又一心理特點。
(一)中年期如何進行心理保健
心理學認為,中年人應有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隻有充分認識自我,接受現實的自我,才會選擇适當的目标,尋求良好的方法。要既不自卑,又不自傲,充滿自信地對待一切。
中年人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态都處于成熟階段,智力發展到最佳水平,思維發達,善于分析、綜合、思維和推理,意志的自制力也較強。可以說中年是人生的鼎盛時期。所以中年人社會和家庭中都是中堅力量,任務多,責任多,且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這種超負荷的工作,加上複雜的人際關系需要調處,使其情緒處于緊張狀态。所以,中年人特别需要心理保健。
(1)中年期是人生的黃金時代,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知識面也得到的拓展,是實現理想抱負的好時期;然而自身條件,不能忽略客觀條件的影響。面對現實,通過努力能實現的絕不輕易放棄,沒有條件的要等待時機,這樣遇到挫折也就能保持平衡心态。
(2)中年期也是同齡人社會地位升遷、經濟收入懸殊較大的時期。面對同齡人成為上司或時代驕子,應以坦然豁達的心理相對;正确認識到别人的長處及有利時機,避免産生妒忌和自卑心理。社會是紛繁複雜的,有時差距是由人為的不平等因素造成的,無須怨天尤人,不可以壞情緒困擾自己,應以踏實的工作、廣泛的興趣來充實生活,取代不良情緒。
(3)在家庭裡中年人處于老年人和孩子之間,存在年齡和時代造成的心理差距,需要多交流、多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縮短心理差距,以擁有融合的家庭氣氛。
(4)中年人在單位是頂梁柱,工作絲毫不能松懈;回到家中既要照顧年腦體弱的的父母,又不能放松對孩子的教育引導,還有日複一日的繁雜家務。應統籌安排,勞逸結合,不要忽視娛樂活動。娛樂既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又能消除疲勞,維持良好的心境。
(5)中年人是青年向老年的過度時期,健康狀态不比青年好。随着歲月推移,衰老的迹象一開始出現,也易受到各種疾病的襲擊。應定期體檢,以及就醫。對疾病應有正确的認識,無須過分擔憂、恐懼。總之,中年人隻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态,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勝任社會和家庭角色的指責。
(二)中老年人心理保健應該注意什麼
(1)心胸開闊,情緒穩定而樂觀。在中年人的緻病因素中,社會刺激居重要地位。中年人應了解這點,在複雜的工作與生活環境中國培養開闊的胸懷,養成不計較小事,對重大事件也應保持克制的能力。
(2)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健全的心理适應能力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基礎。中年人應注意增強交際能力,善于和不同的人相處。為此,要做到正确的評價自己,客觀評價自己的優缺點、興趣、能力、性格等;同時要正确了解他人,并注意不斷增進對周圍的了解,與之融洽相處。此外,積極參加社會活動,開闊眼界,擴大交往範圍,可增強心理的安全感。
(3)對人對事不抱過高的期望。要根據自己的條件和現實允許的情況去做事,不要勉強去根本辦不到的事情。這樣就不會自我膨脹,不會讓煩惱困擾自己。要将心理平衡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實現“知足常樂”。
(4)勞逸結合。注意腦力勞動結合,這是調節大腦思維,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工作、生活擔子較重的情況下,一定要學會忙裡偷閑、堅持鍛煉,從體力方面繁重的身心勞動提供支持條件,使身心得到更有效的發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