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先天性馬蹄内翻足是怎麼回事

先天性馬蹄内翻足是怎麼回事

母嬰 更新时间:2024-11-20 09:46:51

  先天性馬蹄内翻足是怎麼回事

  先天性馬蹄内翻足是很常見的一種先天性畸形,那麼先天性馬蹄内翻足的病因有哪些呢?我們現在就來了解一下吧!

  1、遺傳因素本病常有家族史,與遺傳有一定的關系。如有報道稱,患者中有家族史者的比例2.9%。另外,單卵孿生的發病率遠比雙卵孿生為高,比例為33:3。雖然遺傳是一種重要因素,但尚不能确定顯性、隐性或伴性基因遺傳的規律。

  2、宮内因素胎兒在宮内體位不佳,足部受壓,長時間處于足内收、後跟内翻、踝部下垂位。相應地,小腿後側和内側的肌肉縮短,内側關節囊增厚,使足進一步處于畸形位。

  3、胚胎因素。胚胎3個月之内,足處于馬蹄内翻的三個原始畸形狀态,即下垂、内收和旋後(内翻)。自第4個月開始,足處于中和旋轉位,跖骨輕度内收,足也開始沿長軸旋前,接近正常人足的位置。任何發育障礙都将使足保持于胚胎早期的畸形位。

  4、環境因素許多學者研究發現本病與環境因素有關。如有研究人員注射胰島素至發育中的雞胚内,造成馬蹄内翻足畸形。有人證明,在肢體發育的關鍵時刻,缺氧可能導緻馬蹄内翻足。專家發現,在許多來自日本的患者中,由于有蹬坐于内翻足上的習慣,發病率特别高。

  先天性馬蹄内翻足的症狀

  先天性馬蹄内翻足的症狀有哪些呢?一般來說,其可以分為内因型和外因型,也可以叫做僵硬型和松軟型。

  1、僵硬型,也就是外因型。

  一般其畸形很嚴重。因跟骨後端上翹藏于胫骨下端後側,足跟似乎變小,乍看似無足跟而呈棒形,故又稱棒形足,其跟腱攣縮嚴重,而且從後方看,跟骨内翻。前足也有内收内翻,踝内側和足跟内側皮紋增多,而足外側及背側皮膚拉緊變保當被動背伸外翻時呈僵硬固定,而且此種畸形不易矯正。

  這種畸形的患兒站立困難,走路推遲,跛行,扶持站立時可見足外側或足背着地負重。年齡稍長,跛行明顯,軟組織與關節僵硬,足小,小腿細,肌萎縮明顯,但感覺正常。長期負重後足背外側可出現增厚的滑囊和胼胝,少數發生潰瘍。患者常同時有其他畸形。

  2、松軟型,也就是内因型。

  這種情況的畸形較輕,足跟大小接近正常,踝及足背外側有輕度皮膚皺褶,小腿肌肉萎縮變細不明顯。最大的特點是在被動背伸外翻時可以矯正馬蹄内翻畸形,能使患足達到或接近中立位,容易矯正,療效易鞏固,不易複發,預後好。該型屬于宮内位置異常所緻。

  先天性馬蹄内翻足的診斷

  雖然先天性馬蹄内翻足這種畸形很常見,但是還是會有很多的寶媽不了解這種先天畸形。現在,小編就帶各位來了解一下先天性馬蹄内翻足的診斷。

  由于生後即能看到足部畸形,通常診斷并不困難。因此根據臨床表現均能作出診斷,一般不需依據X線檢查确診。但對于判斷馬蹄内翻足畸形程度和對治療療效的客觀評價,X線攝片是不可缺少的。正常新生兒足部X線片可見跟、距和骰骨的化骨中心。馬蹄内翻足的患兒足部諸骨的骨化中心出現較晚,而舟骨在3歲後方才出現。

  此外,醫生還會根據其他的方面診斷。首先,要從足部的外形判斷。患兒的足前部内收内翻,距骨跖屈,跟骨内翻跖屈,跟腱,跖筋膜攣縮。前足變寬,足跟變窄小,足弓高。外踝偏前突出,内踝偏後且不明顯。其次,可以從走路的樣子來判斷。患兒站立行走時跖外緣負重,嚴重時足背外緣負重,負重區産生滑囊炎和胼胝。如果其單側畸形,走路跛行,而雙側畸形,就會走路搖擺。最後,就是根據X光片來判斷。患兒的X線攝片可見距骨與第1跖骨縱軸線交叉成角大于15°,跟骨跖面和距骨縱軸線夾角小于30°。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