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任何一個希望了解二十一世紀國際政治的人來說,這都是一本必讀之書。曆經兩年審核修改,我們曾‘拼死’努力,隻為保存其具有核心價值的内容,幸不辱命。如果你認同作者的某些觀點,或者認為完全有理由反駁她,那麼此書都是值得推薦的。”
2014年6月,康多莉紮·賴斯的回憶錄《無上榮光》中文版問世,誠如其出版方所言,作為美國第一位黑人女國務卿,賴斯其人及其觀點極為富有争議。但對于風雲翻湧的二十一世紀國際政治而言,她是一個絕不應被忽視的存在。
無論是回憶錄還是八年的從政經曆中,賴斯代表美國曆史性訪問利比亞始終是濃墨重彩的一章。其間時任利比亞領導人的卡紮菲頻頻向賴斯示愛,以二人特殊的身份,這顯然不是一出簡單的桃色新聞。
卡紮菲為何做出這樣的舉動,而賴斯如何看待毀譽參半的卡紮菲對自己的愛慕之情呢?
2005年,康多莉紮·賴斯出任美國國務卿。非裔、女性、天才、未婚、權力,這是一位極度吸人眼球的政治人物,且其影響力絕不止于美國本土。
僅2005年這一年的時間,賴斯相關的中文傳記類書籍就上市了三本,分别為《賴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女人》、《白宮黑玫瑰——賴斯》和《一個真實的賴斯》。
之後又相繼有《賴斯傳》、《像希拉裡那樣工作-像賴斯那樣成功》等書籍出版,可見賴斯登台亮相之初便已成為世界性的政治明星,人們顯然是願意為這顆黑珍珠買賬的。
賴斯身上的這些奪目标簽,于她自己和美國政府而言是一張靓麗的名片,當然,打這張靓麗名片主意的也絕不會隻有美國人。
2003年,利比亞政府放棄核計劃以換取與西方關系的正常化。賴斯在自傳中描述:“作為交換條件,我們将幫助他們在國際社會恢複名譽。”
賴斯是小布什的左膀右臂,她當然得與當時世界政壇最為矚目的人物卡紮菲打交道,不過她眼中的卡紮菲絕對不會是媒體渲染出“暴君”、“瘋子”、“民族英雄”等扁平形象,賴斯深知這位政治人物的複雜性和相當難纏之處。
卡紮菲很快就将目光定位到美國第一位黑人女國務卿康多莉紮·賴斯身上。
2007年,賴斯在采訪中表達了自己對于阿拉伯國家的看法,卡紮菲趁此機會在半島電視台公開表态:“我心愛的非洲公主,令我欣賞且為之自豪的,她俯視并對阿拉伯領導人發号施令……我好愛她,我欣賞她,為她驕傲,因為她是個非洲血統的黑女人。”
卡紮菲對賴斯的表白肉麻又古怪,仿佛性情大變,完全不符合卡紮菲一向對待政治人物的态度。事出反常必有妖,誰都不可能相信卡紮菲對素未蒙面的賴斯産生了純粹的愛慕之情,隻是,他到底想幹什麼?
自2003年伊拉克戰争爆發以後,卡紮菲積極向外尋求着利比亞被國際社會接納的可能。美國作為當時的世界霸主,其态度與行動至關重要,卡紮菲為如何向美國示好傷透腦筋,然後他就看到了美國總統小布什身邊的賴斯。
黑人、未婚、女性、富有影響力,再找不出這麼合适的一個對象,她既象征着美國,又與非洲有着血緣關系。
以追求一位女士的口吻來表達自己對美國的好意,并借自己對這位女士的溢于言表的愛慕,催促美國對利比亞進行訪問,披着浪漫的外衣以完成自己的“心願”——當然不隻是見賴斯,而是美國對利比亞的破冰訪問。
同時,卡紮菲不斷提及賴斯的非裔身份,強調“非洲公主”這一稱呼,乃是努力在争取非洲各國家對自己支持。卡紮菲的如意算盤撥弄得響亮。
卡紮菲開始在不同的場合急切催促賴斯訪問利比亞,當然說法是想要盡快見到“我心愛的非洲公主”,美國政府顯然不會那麼輕易就讓卡紮菲得償所願。
既然卡紮菲以纏郎追女的把戲來交涉,賴斯就扮演出一個矜持的形象,對出訪利比亞會見卡紮菲的事一拖再拖,不斷向利比亞提出條件,直至美方得到滿意的結果。
正如賴斯所說:“我即将到來的行程使我在這些談判中掌握了巨大的力量”。
賴斯已經做好了要與卡紮菲交鋒的準備。她當然知道自己以美國國務卿的身份到訪對利比亞外交而言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卡紮菲對自己的頻頻示愛顯然出自于此。
但依然有不安之感,畢竟卡紮菲 “瘋子”的形象不是空穴來風。
在安排行程時,利比亞方曾提出要賴斯在卡紮菲的帳篷與其會晤,她拒絕了這一行程,“卡紮菲對我個人有着略顯怪異的迷戀”。
到達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裡幾小時後,賴斯見到了卡紮菲,在閃光燈與記者的長槍短炮下,雙方代表自己的政府都發表了一番得體的言論。
等記者離開後,會談開始,賴斯首先就與卡紮菲談論起非洲問題,“他看起來并不瘋狂”,後來,卡紮菲突然大起聲音來,又将翻譯趕走,“好吧,我想,這就是卡紮菲。”
賴斯旁觀着卡紮菲的行徑,顯然賴斯所代表的美國對于如何對付卡紮菲已是勝券在握。
不過,卡紮菲的“瘋”還是他們難以預料的。他堅持邀請賴斯與他在私人廚房共進晚餐,這并不在安排的行程内,并且賴斯的安保小組不得進入。
賴斯慎重地與他吃完飯,卡紮菲又播放起錄像帶,裡面是賴斯與世界各國領導人的合影,并配有一首專門為賴斯所作的樂曲《白宮裡的黑色花朵》。訪問期間卡紮菲還贈送給賴斯一枚鑽戒和刻有自己肖像的挂盒。
對于卡紮菲的“瘋”,賴斯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但“還算不上下流”。
賴斯出訪利比亞三年後的2011年,曾經不可一世的卡紮菲倒台身亡,美國在整個利比亞變局中出演着重要角色,賴斯顯然曾經參與了這個布局。
賴斯初到的黎波裡時曾感慨這個如今破落的城市曾經一定美麗過,她把破落的原因歸咎于卡紮菲的殘酷統治。
事實上,在卡紮菲的領導下,利比亞率先在非洲國家中擺脫貧困,而在卡紮菲身亡後,利比亞迅速分崩離析,那片曾經美麗的破落城市,化為了巨大的廢墟。
“瘋狂的”卡紮菲為自己謀劃了一個浪漫的追求者形象,然而他還是低估了其追求對象美國的野心,顯然美國本身并不同于賴斯展現出來的健康的、智慧的、富有同情心的形象,而是一個十足的“蛇蠍美人”。
隻是,倒台了的卡紮菲依舊用他的“瘋”為賴斯的傳奇生涯增添了诙諧的一筆。
2011年,已經不再是美國國務卿的賴斯關注到利比亞變局時,一定還是很難想到在黎波裡卡紮菲的住處,利比亞反對派找到了一本“我親愛的”的私人相冊,裡面全是卡紮菲所私人珍藏的賴斯的照片。
當這個消息被公之于衆後,所有人都大吃一驚,總不能卡紮菲真心實意對賴斯産生了愛慕之情?
美國當時的發言人同樣表示:“對于卡紮菲的這種行為,我隻能用怪異且恐怖來形容”,大概隻有賴斯的話能來解釋了:“好吧,我想,這就是卡紮菲”。
在賴斯看來,卡紮菲隻活在他自己的世界裡,她甚至懷疑卡紮菲盜身亡之時,依舊不清楚他周圍發生的事情。
賴斯否認了卡紮菲作為政治人物的自覺,對于出身名門、曾走到權力巅峰的賴斯來說,對于霸權中心的美國來說,卡紮菲以及利比亞,還有阿富汗和伊拉克,顯然隻會是一個被觀察的樣本,連被同情被憐憫的機會都是不複存在的。
在他們眼中,這并不是一個追求者,而是一名失敗者,是“瘋子”,是需要美國去“解救”的對象。
在賴斯的社交媒體簡介處,她這樣寫道:“胡佛研究所所長。第66任國務卿,作家、教授、鋼琴家、高爾夫球手和足球迷。努力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賴斯離開政壇後,又回到老東家斯坦福大學。在從政之前,賴斯已經成為斯坦福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務長,不過她的回歸絕不是倦鳥歸巢,賴斯成為了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所長。
她隻是走下政壇,但并沒有離開政治。
胡佛研究所的成立初衷是為收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信息,自創世之初就與美國政府機構保持着密切的關系。
其多名研究員被美國曆任總統招攬為智囊團成員,在1992年英國《經濟學報》的世界主要思想庫排行榜上,胡佛研究所占據了第一名的位置,到如今依舊是世界大學智庫的佼佼者。
胡佛研究所曾聲稱,賴斯是如今世界上唯一一個能明智地談論烏克蘭和中國問題的人,可見胡佛研究所對賴斯的信任是非比尋常的,但賴斯是否名副其實,其實是值得讨論的。
卡紮菲曾把賴斯視為美國的象征、非洲的公主,然而,賴斯并非是大衆理所當然以為的貧民窟黑人,其家庭及教育背景優渥,許多人隻認為她是“法定意義上的黑人”,其享受着這個身份帶來的好處,卻并不認可其身份。
曾經有一位與賴斯同樣是非裔美國人的女學生,帶着自己的論文來到胡佛研究所向賴斯請教。
賴斯得知女學生的論文要寫的是中非問題,建議她改談中美問題。而後女學生堅持自己的初衷,賴斯又建議其寫中國的人權問題。在女學生的一再堅持之下,賴斯說她沒有能力指導這份論文。
2022年2月,賴斯在接受電視采訪時對俄烏問題進行了明确定性,指責這是“戰争罪”。但令人覺得諷刺的是,阿富汗戰争、伊拉克戰争都是由小布什發動的,作為其顧問,同時作為俄羅斯問題研究專家,賴斯似乎是給自己打了一個耳光。
2022年10月14日,賴斯作為胡佛研究所的所長邀請美國前中央情報局局長、國務卿蓬佩奧進行對談,賴斯在對談中大膽地提出了她的觀點:“美國的戰略優勢在于其強大的朋友和盟友網。中國隻有客戶。”
這句話不僅充滿了争議,而且比起說是出自一名世界頂尖學府的教授之口,不如說它更像是一個二流政客的言論。
同時在一個月前的“9·11”紀念日中,賴斯在自己的社交平台發布了一則消息:“在這個莊嚴的日子裡,願我們永遠記住我們失去的人,以及我們目睹的非凡勇氣。我們的國家是有韌性的。讓我們再次團結起來,應對我們面臨的挑戰,并朝着使我們作為美國人團結起來的理想而努力。”
顯然賴斯明知美國社會如今面對的巨大困局,作為一名曾經資深的外交人物,她依然選擇了像鴕鳥一般蒙起臉回避,并将手中的石子投擲向其他的國家,這絕不會是一個出色政治人物的作風,也不符合世界頂流大學教授的格局。
而她所說的“努力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依然是以如今千瘡百孔的美國作為中心的世界,這實在令人感到遺憾。
賴斯是一名傳奇的女性,這毋庸置疑。她勤奮、聰慧、能幹,她在叢林密布的美國政壇闖出一片天來,這是她個人的努力與成功,但這并不代表着美國對于黑人、對于女性、對于世界是尊重的。
卡紮菲說他欣賞賴斯以俯視的姿态去看阿拉伯領導人,實際上賴斯同樣是以俯視的姿态看卡紮菲的。同樣,美國也是這樣傲慢地俯視着整個世界。“追求者”卡紮菲被屈辱地射殺而死,而作為“被追求對象”,它的結局又會是怎樣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