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孩子任性家長教育理念要跟上

孩子任性家長教育理念要跟上

母嬰 更新时间:2025-02-06 21:04:22

  目錄:

  第一章:與任性的孩子“過招”

  第二章:讓孩子遠離心理疾病的幾種能力

  第三章:培養孩子健康心理“十不要”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一個孩子,越來越多的家長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了,隻知道一味的寵愛,造成了孩子人性的心理。如何才能讓孩子遠離任性呢?今天小編就教你幾招。

  與任性的孩子“過招”

  現在的孩子多數為獨生子女,過度寵愛緻使一些孩子變得很任性,讓很多父母頭疼。要想改變孩子任性的習慣,不妨這樣做:

  家長教育理念要一緻

  在一些原則性問題上,家長要“統一戰線”,不能各執己見,否則會造成孩子無所适從,不知道該聽誰的,嚴重影響孩子價值觀的形成。在教育方面意見出現分歧時,家長要事先讨論,意見達成一緻後再面對孩子。

  自己動手,積累自信

  任性的孩子在自己做不好一些事情時(比如組裝玩具)會氣餒,甚至大發脾氣。這時,家長要耐心地教孩子去做,而不是代替他。讓孩子體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事情後的快樂與成就感,以積累其自信。

  合理滿足孩子的需要

  對孩子的非理性需要,家長要慎重考慮,不能一味地無條件滿足。比如10歲的孩子哭鬧着要買蘋果手機,如家長不滿足就不去上學。面對這樣的要求,一定要先了解孩子要買這款手機的目的和原因是什麼,耐心地傾聽孩子要手機背後的欲望、動機和情緒,然後給予情感上的理解,同時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讨論除了手機等外在的物件,還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孩子遇到的問題。總之,讓孩子感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讓孩子适度體驗受挫感

  适度地經曆挫折,會使孩子漸漸地堅強起來,學會獨立解決問題。當然,問題的難度一定要循序漸進,不要一開始就設立難度太大的問題,以免讓孩子感覺到無助。

  教孩子學會适度忍受願望的延遲滿足

  有的家長,孩子夜間突然提出要求吃大餐時,也會馬上穿衣下床,立即“執行”,以彌補自己因工作忙平時不能陪孩子的内心歉疚。殊不知,這樣一味地即刻滿足孩子,會使孩子不自覺地形成一種優越感,更加以自我為中心,生活中甚至不能忍受在遊樂園玩滑梯時需要排隊,錯誤地以為所有的人都得聽自己的,這樣會影響孩子健康人格形成和日後人際關系的處理。

  讓孩子遠離心理疾病的幾種能力

  1.了解自身特點,培養自我認識能力

  孩子往往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了解,對自己的個性和特點不認識,對自己能做什麼、适合做什麼不清楚,對将來的目标心中無數。多數情況下是家長和老師讓幹什麼就幹什麼,更有的孩子隻是看到自己的缺點,對自己的所謂“短處”産生自卑心理。

  如果對自己沒有一個正确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在遇到挫折和競争的時候,容易産生心理失衡。因此,要讓他們明白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和不足,隻有看到自己的長處才能培養樂觀健全的個性。即使對成年人來說,正确地認識自我也非易事,所以,首先要懂得客觀評價自己,有客觀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這樣才能在快樂的情緒中循序漸進,健康成長。

  2.學會傾聽和表達,培養良好人際交往能力

  認真傾聽他人談話和意見,使用恰當的語言同他人交流和溝通思想,這種“聽”和“說”的技能是人際交往的重要環節。

  一些兒童往往在與人交流時,不注意他人的講話或表現出不耐煩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兒童不願意講自己的心裡話,表達自己的時候缺乏自然坦誠的态度,妨礙了與人的溝通,有快樂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煩惱的事不能同他人分擔。這樣,由于長期聽不進來,說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小天地裡,造成獨來獨往,孤僻苦悶或固執偏激成為不受歡迎的人。

  大人要幫他們在與人交往時恰當地運用言語和非言語進行自我表達,表達自己的觀點、願望和需求,避免誤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結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們懂得要對人采取和睦相處、友好對待、克己讓人的态度,對人際交流出現的問題和矛盾,采取寬容、公平、有理有節的處理方式。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與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勵中健康成長。

  3.認識情緒,培養緩解壓力的能力

  兒童青少年由于生活經驗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對自己的情緒有時難以把握,在遇到困難和矛盾的時候可能不會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造成許多的煩惱和沖突,而長期的情緒壓抑更是精神疾病的基礎。因此,要培養他們學會緩解精神壓力,尤其是對一些情緒壓抑的事,要教育他們懂得和學會宣洩和放松,這樣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不僅從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難時有能力做出冷靜的處理。

  4.理解支持他人,培養換位思考能力

  在獨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容易受到家長過多的呵護,導緻一些兒童青少年往往隻關心自己眼前的學習和生活,對他人漠不關心。在這種時候,應培養他們懂得什麼叫理解,什麼叫愛心,在這當中,将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角度上,換位思考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十分重要。這既是一個交友的必須,更是培養健康心理素質的要求。幫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種付出,但卻在這種付出中獲得了“樂”,這是我們培養兒童青少年快樂心情、健康行為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

  5.有效解決問題,培養應對能力

  每個兒童青少年都生活在社會中,生活在父母、親戚、老師、同學和朋友等許多人中,即使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會遇到一些矛盾和沖突。怎樣有效地解決這種沖突,需要學會應對的技巧和方法。

  對兒童青少年來說,他們往往缺乏應對的态度和辦法,不知道從什麼地方着手解決問題,這樣容易産生苦悶、難過、恐慌等心理問題,長此以往,将使他們處于抑郁、焦慮之中。因此,應該教育和訓練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應對的技巧,幫助他們認識問題出現和存在的客觀性,幫助他們尋求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驟,要讨論,要協商,要探讨,要嘗試。使他們學會主動地适應環境,盡快地從遇到的問題中解脫出來。在解決問題中成長,在解決問題中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6.避免攻擊性言行,培養自律能力

  兒童青少年之間容易因一點小事産生摩擦和矛盾,輕者鬧意見,鬧不團結,重者就會一時沖動,自覺或不自覺地出現攻擊性行為。如果這種行為得不到有效的矯正和制止,發展下去不僅對他人是一種嚴重的傷害,對自己更是遺患終生。

  因此,要培養他們嚴格的自律能力,不為自己的利益火冒三丈,學會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擊性行為。這既是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質養成的基本要求。

  如有異常表現應該盡快找精神醫生

  一個人如果能夠很好地培養出以上幾種能力,他應該可以有比較快樂的心情和健康的行為。如果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孩子出現比較嚴重的異常表現,要及時去看精神科醫生。這些異常表現諸如:注意力分散,多動,易沖動;對立師長,處處違抗,難于管教;對網絡或某種癖好成瘾,類似吸毒;多門主課不及格,閱讀、計算困難;精神緊張,焦慮不安,無事自煩;孤獨自卑,憂郁苦悶,懶于交往,情緒低落;興趣變淡,欲望驟減;不易入眠,多夢易醒等。

  專家提醒家長,如果孩子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時找專科醫生咨詢。

  培養孩子健康心理“十不要”

  1、不要過分關心孩子,過分關心孩子,容易使孩子過度以自我為中心,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賄賂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3、不要太親近孩子,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4、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養起來的,強迫他們做力所不及的事情,隻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5、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緻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6、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7、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衆批評或嘲笑孩子,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過分誇獎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贊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另外,贊許必須針對具體的事,讓孩子知道自己優點的同時感到你的贊許是真誠的,而不是虛的、哄他的。

  9、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家長對待孩子時,如果自己的情緒總是不穩定,喜怒無常,孩子會感到無所适從,變得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10、不要在孩子面臨困境時不聞不問,要幫助孩子對目前的困境進行分析,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幫助孩子解決困難,但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

  專家認為,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他們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勵的話語,都會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們的尊嚴受到極大的傷害。輕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對他們的能力表示懷疑,是非常可怕的。“傻、呆、笨、壞”,在孩子的心中是最嚴厲的判決,無情地将他們變成了一個家庭或學校的“另類”,在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同時,他們的心靈世界也會變得一片灰暗。

  愛迪生小時候被老師列入“笨孩子”之列,但他母親一直在鼓勵他,說他會成功,終于,愛迪生成了一位偉大的發明家。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隻是我們許多家長缺少發現,缺少培養的方法,而使“天才”與自己的孩子擦肩而過。

  孩子的心靈是純潔的,如果父母一味的貶低孩子,就很容易使其失去自信心,産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這對于孩子将來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心理都有着必然的聯系,所以希望父母們能夠充分的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做一個懂孩子,支持孩子的好父母!

  結語:小編在這裡建議一下教育孩子時候一定要适時的給些鼓勵,這樣孩子才能發揮他的潛力。(文章原載于《心理與健康》,刊号:2012.02,作者:張麗霞,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作文庫知識百科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