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
王陽明作為一代大儒,對立志和人生的關系,有着獨到的見解,他說:“一個人若想做出一番事業,首先要立志,否則就隻會一事無成。”不僅如此,即便是各種工匠技藝,也都是要靠堅定的意志才能學成的。
人常說,一個人的理想往往決定了他的高度。王陽明從小便胸懷大志,要讀書做聖賢之人。年僅十二歲的王陽明曾說:“讀書學聖賢耳”,十二歲的他認為登第當狀元隻是外在的成功,而讀書做聖賢是追求内在的修養,才能夠永垂不朽。
對于十二歲的孩子來說,這話未免有點張狂,甚至和他年紀一比較,還帶着點滑稽可笑的味道。但是這崇高的志向,王陽明用一生來實踐追求,十二歲時志向,對王陽明一生的生活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思考和實踐的過程中,他以這個為标準來回答和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
隻要有了高遠的志向,那麼無論想成就什麼事業都有了可能,所以立志是十分重要的。王陽明作為一位洞悉心靈的奧秘、響徹古今中外的心理學大師,正是在自己的志向帶動下,才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
即便後來受到種種磨難,他也沒有放棄。不隻是王陽明,古今往來,每個有所成就的人物在努力奮鬥的同時都為自己樹下遠大的志向,告訴自己要去哪裡,頭腦裡都有一個清晰的概念。
經常在悟空問答裡看到孩子不想上學,精神抑郁該怎麼辦這樣的問題?
例如,十四五歲男孩,成績倒數第一二名,有必要繼續讀書嗎?不讀書能做什麼工作?
例如,失眠一個多月了,每天學習都沒有狀态而且退步了,想跟父母傾訴但他們說出來的話會讓我想遠離他們該怎麼辦?
例如,我現在高二,學習成績一般。但是我初中時學習特别特别好,現在感覺越來越沮喪。陌生人,能鼓勵我一下嗎?
這樣的問題特别多,回答問題的人也很多,回答的内容多數就是開導孩子要有信心,年紀還小有的是時間,很多的老師給孩子很棒的學習方法。孩子自己也想振作起來,無奈負面能量太足,孩子真累了才會求救。每個人都希望孩子振作起來,有個美好的前程。
人們大多時候都忽略了,或者說是教育的缺失。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如何立志,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給自己樹下遠大的志向,這個志向指導自己前進的方向,為了這個志向由内而外,自發的一種動力來通過學習而去實現理想。有了這個動力推動他,他肯定就不會在人生的道路上彷徨茫然,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
很多初中的,高中的孩子,你問他們對未來有什麼想法或者規劃嗎?孩子的回答五花八門,唯獨沒有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有的孩子說聽家人的安排呗!有的說還早呢以後再說,有的直接說不知道·······孩子這樣的狀态能不迷茫嗎?
如果從小就和孩子深入溝通,一起幫助孩子找到人生的目标樹立一個志向。這個志向可以小,可以大,但是必須是可實現的志向,有意識地給孩子灌輸這一領域的有趣的事,有趣的人物,有價值的一些信息,來鞏固這個志向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在學校老師定期讓孩子寫下自己的志向,并發表看法,讓每個孩子都必須立一個目标。這個志向如果能從小學開始實行,一直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學,孩子、家長、老師定期一起來探讨這個話題。有些志向中途會随着孩子長大有新的見解而改變,但是他内心總是有目标在,他的内心是充盈的,這或許是一件很有意義值得堅持的事情。
并以此來督促孩子們,盡可能地喚醒孩子内在的那顆求知欲的小火苗,讓孩子自身來點燃,奔向那束光環。如果能這樣的話,孩子們就可以少一些彷徨,少一些抑郁,少一些辍學這樣的事件發生。
例如我國古代曆史上傑出的外交家,名垂青史,萬古流芳的班超,他受官府雇傭抄寫文書,以此謀生。但是他從小就胸懷大志,不拘小節,當他看到國家有難時,心中非常憂慮。
他無法再繼續抄寫這份工作,正在抄文書的他想到自己遠大志向猛地扔掉筆說:“大丈夫即便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也應該像傅介子、張骞那樣,為國家的做出貢獻,以取封侯,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周圍人聽了這話都取笑他,班超回應說:“凡夫俗子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胸襟呢?”
于是他決定“投筆從戎”,不顧其他人的嘲笑和勸阻,決定去幹一番大事業。班超建立千秋功業,正是在于他沒有滿足于抄抄寫寫,安慰度日。他把自己的境界和志向提升到一定高度,才能有名垂青史的成就。
可見人的志向對一個人是何等重要,現代的孩子們沉溺于遊戲,精神匮乏。缺少的是志向,不是所謂的補習,學習方法,心理輔導就能解決沒有學習興趣的這個難題。如果沒有抓住根本點,就解決不了孩子内在的空虛。
“大丈夫四海為家”“好男兒志在四方”都說明了人們對于志向的一種追求。
不要偶居于自己的小天地之中,做一隻井底青蛙,而應該走出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去關注一下身邊的花草樹木所展現的生機,關注比我生活條件差的貧困區一些群衆,站在一個更高的立場去看待世間的萬物。
以一種更廣闊的胸懷去面對自己的人生。隻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同時,努力使自己成為有用之才,那麼遠大的志向終會有實現的一天。
王陽明強調,隻要心中念念不忘存養天理,久而久之,就能“把凡胎修煉成聖胎”。
“心之所想”雖然隻是停留在腦海中的意識,看似虛無缥缈,卻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王陽明所言的“念念存天理”,就是用我們的意念影響我們的思維。當心存念想時,才能做到心無旁骛、專心緻志;倘若心無所思,則難以排除雜念,陷入胡思亂想之中。
“心之所想”的力量遠遠不止于此。在奮力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想”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缺少這份“心之所想”的動力,抑或受外界幹擾無法将之堅持到底,則難以發揮潛在的能力,難以超越自我,挑戰極限。
“心之所想”的負面力量也同樣強大,往往在前行的道路上遇到障礙時,這負面能量就會無限放大。比如遇到挫折一蹶不振,比如想念一個人想到無法控制自己時,對方的一個表情,一句話,一條信息,都能使愛而不得的人反複地去想,當一個人愛而不得,就會覺得就算擁有整個世界也無意義。
這是“心之所想”的負面力量,腦海中形成缥缈的意識,意念。人們陷入胡思亂想當中,無法自拔。對于那些缺乏目标理想的人,沒有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的人,沒有精神寄托就會沉溺其中無法走出,心中所想所思全是他人,内心沒有自己的位置,情緒完全被他人左右,試想該有多痛苦。
一個擁有理想和目标,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就可以在某個瞬間一下子醒悟,這個瞬間或許聽到一句富有哲理的話,或者是一首歌,或者是看到一幅畫面,都可以使得缥缈散亂的心收回來,回歸正道。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正如放風筝,風筝能飛多遠,關鍵在于手中的線有多長。如果線斷了,再好風筝也飛不起來。我們要想成功的心,就是牽着風筝的線,不要讓線在風筝飛上雲端之前斷掉,更不要在“心想事成”之前放棄最初的念想。成功不僅需要奮力拼搏,更需要一份堅持不懈的動力。堅持心之所想,最終将成為力之所及。
很多人雖然都心有所想,卻很少有人為了願望而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去,也很少人為了一個目标而堅定的執行下去。
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心之所想,清楚地告訴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并為之努力奮鬥。隻要時刻保持這種“想要”念頭,才能徹底抛開所有阻撓它實現的因素。
最後我們會發現,所有的“我想”,都變成了“我要”“我一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未必就是我們做不到的事情。大膽地堅持心之所想,方知自己的潛力有多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